4.外国诗两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外国诗两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3 16:4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和诗意。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睿智教育培训学校 —黄美华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浪漫主义诗人 十四行诗 济慈 朗读诗文,疏通字词:遐想 栖息 沉浸 微漾
树篱 昏晕 夜莺 草茸茸 xiá qī jìn yàng lí yùn yīng róng栖息:停留。 沉浸: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草茸茸:指草又短、又软、有密。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作者简介学习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济慈墓志铭:朗读 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 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找出主旨句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第一层:用动静相称的手法描写盛夏时蝈蝈的乐音。
第二层:用动静相称的手法描写冬日蛐蛐的歌儿,并将前一节的画面叠加起来,交织成大地的诗歌。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重点研读1、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理想主义,就是按照作家认为生活应当有的样式来反映生活,因而总是理想地描写对象或者描写理想化的对象。
由于要反映“人类所应当有的”生活,浪漫义义作家的主观情感就特别强烈,爱憎异常分明;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浪漫主义作家经常借助于热烈的幻想和大胆的夸张,用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语言描绘色彩斑斓的理想世界。
夜俄·叶赛宁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河水、松林
夜莺、秧鸡
溪水
明月、大河
小溪、青草}静谧(自然沉入梦乡)}美丽(一切披上银装)反复朗读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本诗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
静谧美丽你是如何体会到这一特点的?
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第二节通过听觉、视学写出夜的美好。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整体感知侧重听觉衬托,以动衬静抓住意象大河、小溪、青草 银 装描写夜的静谧、美丽,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1《夜》蕴含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恬静、喜悦是诗的最主要的感情基调。蕴含了诗人对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的钟情与热爱。
2具体说说《夜》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感受到一份独特的静谧与柔美,陶醉其中而尽情地享受着这份恬静与闲适。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诗人安适、宁静的心态。 静 夜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比较
阅读 比较阅读
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这首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同:异:拓展延伸1.“小楼一夜听风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4.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我国古代诗词中描写夜的名句: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都是优美的田园小诗,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两首诗在结构、内容、景物描写、感彩方面有什么异同。
课堂总结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拓展延伸1、“中外田园诗的比较”我见。
2、试译《蝈蝈与蛐蛐》,并揣摩原作的特点。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西游记》,郭沫若的《女神》,就是我国这类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按照实际生活所固有的样式来再现生活;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
现实主义作品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描写那些生活中已经存在或按照生活的逻辑可能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以作家的好恶和愿望来取代客观事物。因此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有三个特点: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 、描写的客观性 。


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    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   又象是刚刚把鸦片吞服,    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   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    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     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      你呵,轻翅的仙灵,    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     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
夜莺颂哎,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    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   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    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   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    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     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      给嘴唇染上紫斑;   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    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
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    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   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    尽管这头脑已经困顿、疲乏;   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    夜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座,     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      但这儿却不甚明亮,   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    葱绿的幽暗,和苔藓的曲径。
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    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   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    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   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    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     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      忧伤和灰色的绝望,    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     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    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   在温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    这个时令该把哪种芬芳   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    这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     这绿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      还有五月中旬的娇宠,    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     它成了夏夜蚊蚋的嗡萦的港湾。
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    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   我在诗思里用尽了好的言辞,    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   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    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当你正倾泻着你的心怀      发出这般的狂喜!
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     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   永生的鸟呵,你不会死去!    饥饿的世代无法将你蹂躏;   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    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   或许这同样的歌也曾激荡    露丝忧郁的心,使她不禁落泪,     站在异邦的谷田里想着家;
就是这声音常常    在失掉了的仙域里引动窗扉:     一个美女望着大海险恶的浪花。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    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   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    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
别了!别了!你怨诉的歌声    流过草坪,越过幽静的溪水,     溜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      埋在附近的溪谷中:    噫,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     那歌声去了:--我是睡?是醒?
谢谢观赏!201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