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三中西校高一二部语文教学设计
课
题
想北平
课
型
现代文新授课
课
时
第1、2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给词语注音、释义2.正确使用成语
能力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2.掌握本文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教育点
1.掌握老舍京味十足,平实质朴的语言特色。2.透过语言体悟作者对故乡深深地眷恋之情,提高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家园之思。
重难点
1..掌握本文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2.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眷恋之情,激发家国之思,提高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与对话)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PPT)乡愁余光中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惆怅的“乡愁”。师: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板书)。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PPT)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意。1.
廿(
)
黏(
)合
什刹(
)(
)海
匀调(
)
韭(
)菜
橘(
)子
菜圃(
)2.愧杀:九牛一毛:3.【走进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
,字
,满族,
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
》等;曾因创作话剧《
》而被授予“
”的称号,但他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茶馆》;“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4.写作背景:北京是老舍的故乡,对于北京的一草一木、一景一地都有极深刻的印象。作为地道的北京人,在去国离家之后,他对北京的思念无疑是深沉而强烈的,而熟悉的北京的事物也就会伴着最强烈的思念不断地浮现于脑际,萦回不去遂成文章。《想北平》写于1936年6月16日。当时的老舍在山东大学任教授。从1924年出国赴英国至1930年回国,其间于故乡的亲近只是在梦中,思念北平思念亲人的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次增强。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以平实、动人的语言寄托了对北平的思念。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PPT展示教学目标)1.(教师预设)大声朗读全文,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后文本研习,请回答:文中最能触动你的语句是
。理由是
。(积累知识,走进文本,触摸语言,形成语感)提示自读要求:用铅笔在不认识的生字词下面画上三角号,借助工具书查出字音或词义,如果词语的义项很多,要依据语境,选出适合于语境的义项。标清自然节序号。(遵循文本自然界顺序回答,逐段解决相关问题。)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对话文本,学会审美)1.标题为“想北平”,老舍为什么不用“‘写’北平”
明确:“想”强调的是思念,强调主观情感的表达,“写”是描写,更强调客观性。从“想”字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北平每一景每一物都融入眷恋之情,强调的是故园之思;而如果是“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罢了。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2.朗读全文,理清思路3.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1:第1小节
我的北平学生2:2—3小节
我爱北平,这个爱说不出学生3:4—7小节
北平城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4:第8小节
我真想念北平4.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学生讨论)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板书:我真爱北平)5.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第1节:“我的北平”第2节:“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第3节:“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可是我说不出来。”“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即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明确: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落泪。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运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出”。爱得说不出来,恰恰表明这种爱是爱到了极点。6.老舍对北平怀有极深的感情,身在异地他乡,魂牵梦绕生身故土。我们一起来看,作者心中的北平是什么样子?(默读4-7节)学生1:第四小节中“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得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讲的是北平与巴黎相比,有空寂处,但又是空而不旷;“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讲的是北平与巴黎比,热闹中有寂静。总之,“动中有静”是北平的特点。学生2:第五小节中“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平的好处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这是在继续把北平与巴黎比较,这三句中“关键”是“自然”,它突出了北平布局匀调的特征。这就揭示了北平的另一个特点“人为之中显自然”。学生3:第六小节中“我却喜欢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那么“花多菜多果子多”也是北平城的特点。学生4:第七小节中“它里面,无工厂;外面,紧连园林等”“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接近自然”也是北平城的特点。明确:①动中有静②人为之中显自然③花多菜多果子多④亲近自然7.第八自然段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问题探究:作者在文中用多种手法描写了北平的特点,我们一起看看,艺术家老舍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凸现城市的特色的?学生1:作者运用比较的手法:把北平和“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觉得“巴黎更近似北平”。再者,“巴黎太热闹”而“北平动中有静”对比,突出北平宁静的特征。布置上,巴黎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儿”,突出北平布置匀调的特征。水果中,“美国包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玉李”,要愧杀,突出北平贴近自然的特征。学生2:作者营造氛围,来表现北平生活的安然、闲适之感。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拼料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人物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学生3:作者选取了最具有日常生活的特点的画面和事物:如“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
“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这些描写展现了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近似平民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是最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是整日坐在书斋里的作家写不出的,同时也渗透着他极为自然、极为深刻的对北平的喜爱与思念。学生4:营造诗意。作者信手拈来陶潜的“采菊东篱下”的诗句,点明陶诗中的意境在北平是可以寻到的,使作品增加了文学色彩,又突出了北平的自然美,使北平具备了诗情画意。教师:老舍用四个小节满怀深情地赞颂了北平的特点,主要采用了多种手法,“化抽象为具体”、“与其他城市比较”、“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这就充满感情地展示了北平城的特点,他要让读者分享他对北平的热爱,这种爱体现在字里行间,流淌在作者的心间笔端。第二课时(练习与反馈)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PPT)(一)比较阅读老舍的《想北平》与林语堂的《说北平》,分析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与写作手法上的异同。(二)布置作业(PPT)2.阅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回答以下问题。故乡的野菜周作人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⑤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②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锈,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央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病,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徘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注」①钓于斯游于斯;韩愈《送杨少尹序》:“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子时所钓游也。”后因称故乡为钓游旧也。②瀹(yuè):煮。1.解释第二自然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1)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2)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2.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4分)3.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糕时,为什么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4分)4.文章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参考答案1.(1)答:“风雅”这里指“文雅、雅致”(或“富有文学、文化内涵”)。(2分)(2)答:“繁华”这里指“盛开”。(2分)2.答: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2分)②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3.答:这样写,意在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作比较(或对比),(2分)突出(或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2分)4.答: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1分);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和用菜作糕的方法(1分);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1分)。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2分)附:板书设计各
地
对比
北
平巴黎太旷——————复杂而有个边际巴黎太热闹—————也热闹但动中有静巴黎也匀调—————比起北平来还差点美国的橘子—————玉李伦敦有冒烟的工厂——更接近自然教后记:老舍写“我的北平”,以平凡的事物入手,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在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并结合创作背景引导学生逐步体悟。设计亮点:本课教学通过研究课文标题、抓关键词句、朗读吟诵、联系背景四种方式来体味课文语言,身临其境地感受老舍的赤子情怀。这四种方式既可以用运用于《想北平》一文的语言体味,更可以将之运用于其他散文的学习中去。教学建议:《想北平》一文在教学中应着重让学生体味到老舍在特殊时期,北平危难的时候,深深的眷恋之情和深深的担忧,体味他独特的“京味”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一节课的教学,通过一篇课文的示范,教会学生学习散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