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 2.培养学生用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 3.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 1.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 2. 培养学生用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板书: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下面肯定有声音发出,假装问:“怎么了”,学生会说:“老师你写错了”,师说:“哪里错了?”“我认为我是对的,42+38=?”“你还有第二个答案吗?”“那我的观点不是对的吗?”)
学生会举例反驳我。
抓住切机,转入课文:“由这个问,你还能想到第二个、第三个答案,真好,同学们,从他的思维中,你能发现什么吗?”
生说:“他具有创造性思维”
二、问题讨论(一)
1、那么,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60页,小声地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第一、必须精通各种知识。
(为什么要汲取知识?不精通知识就会一事无成,知识是形成创意的素材。)
第二、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简洁概括)
第三、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我赞同这个观点)
2、作者为了证明这些观点,他是怎样来说服我们的呢?
举例子
举了什么例子?(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3、这些例子和他的观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点拨:精通各种知识体现在哪?
探究新事物的意识体现在哪?<读语句>
活用体现在哪?<组合、发明>
持之以恒体现在哪?)
小结:看来例子和观点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这三个必须要素之间能不能调换位子?为什么?
不能,这是一个由学到用再到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除了举例论证,还有什么方法吗?看第5小节,这是引用了别人的话,这属于道理论证。
小结:对于创造性思维具备的要素,作者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他的观点。这些观点分别是我们先要精通知识,再活用知识,并且持之以恒。(板书)
二、问题讨论(二)
1、像我们刚才那位同学那样,他具有的这种创造性思维是不是任何人都具有呢?(是)
你怎么知道的?这个结论是谁提出的?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齐读“富于。。。。创造力”
2、看来像我,像你们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发明出什么东西啊?(缺乏创造力)
3、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有什么区别呢?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创造力的人”在文中是指谁?他们创造东西是不是轻而易举的呢?
齐读“这种非凡的灵感。。。逐渐充实。”
4、这个属于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三、合作探究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论证拥有创造力的人,他留意了自己细小的想法而有所创造?(同桌合作讨论)
牛顿、瓦特、爱迪生(电灯)、爱因斯坦(相对论)、鲁班等
小结:所以我们平时要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是要知道,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
四、明确中心
课文经过了层层论述,从创造性思维要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到任何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到拥有创造力的人要具备的条件,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啊?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所以这个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呢?关键是什么?
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部分,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五、明确结构
假如没有第4、6、9小节,文章的结构将会怎么样?
正因为有了第4、6、9小节,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文章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文章结构严谨,紧扣中心“”
六、完善板书
出示名言
如果说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曾经是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思想武器的话,那么爱因斯坦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就必将是21世纪世界最强大国家的思想武器。
总结:能够说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看来是要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有了这些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大家看,我写的这个板书像什么呀?补上线条,愿同学们平时注重。。。再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七、布置作业
一片落叶,你也许会看到“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惨命运,但是只要换个角度想,你便会发现它“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节操;一根蜡烛,不久便会“蜡炬成灰”但它却为人照亮了前面的路;一支粉笔,只需三笔二画,生命便会结束,但它却在同学们心中撒下了知识的种子。
?
板书设计:
课件17张PPT。看一看:图中是什么?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抄写词语,并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
汲 取( )
不言而喻( )
持之以恒( ) 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
论据:
论据有 和 。论点、论证和论据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
论证方法有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到底全文的中心论点?不是中心论点。
因为从课文的结构来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只不过是作者用来引出文章观点的一个材料,并不是作者想说的真正中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到底全文的中心论点?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第4段和第9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然而”和“不过”两个词可以看出来。第4、9、13段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最后一段得出全文的结论。你能根据上一题的提示,将课文的层次理清吗?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8
第三部分:9-12
第四部分:13 你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吗?1、提出问题:数学问题→ →生活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2、分析问题:探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4-12)3、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具备三个要素。 (13)必需要素区分根据a. 渊博的知识b.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c. 持之以恒的毅力a.缺乏的人:自我压制b.拥有的人:留意细小的想法,使之变为现实经过课文的逐层分析,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一般的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须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为了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举例论证。7、8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模仿文中举例子的方法再补充2个例子?牛顿,苹果砸头,发现万有引力。
鲁班,小草割手,发明锯子。
瓦特,蒸汽机的发明。这些设问句的作用主要是提醒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波澜起伏。另外文中的设问句,还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讨论课后习题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