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预案+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预案+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4 16:13:58

文档简介

5.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根据注释了解有关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掌握“微”“顾”“少”“引”等文言实词和“其”“以”“于”等文言虚词在课文中的意义与用法。明确本文涉及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重点定语后置句、被动句)等文言现象,能结合具体文句做出准确判断。
3.根据文本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强调文言翻译原则,并做出示范。
2.注重指导学生把握学习文言的方法,强调多积累。
3.师生探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评价荆轲其人其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考查重点实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的整理落实。
二.培养归纳整理的习惯。
预习任务
一.了解《战国策》及本文背景。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大约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候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历史散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通读课文,疏通字词。
1.画出课文中不懂的、有疑问的字句。
2.理清故事梗概(交流明确,划分合理、概括恰当即可)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所在句子并解释通假字。
4.分析下面句子句式上的特点。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邑万家。
5、故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语言特点如何?
6、荆轲是如何说服樊於期,让他甘心自刎献头的?
自主检测
1.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意义。
涕:现代义_________。课文义___________。
币:现代义_________。课文义___________。
穷困:现代义________。课文义___________。
偏袒:现代义________。课文义__________。
郎中:现代义________。课文义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译:
2.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译:
问题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考查、明确典型句的翻译,培养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
二.继续学习贯彻文言翻译遵循的原则。
预习任务
结合注释,重点翻译第2、3、9、11、13、16段。
二.归纳整理
1.识记积累文言句式
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定语后置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郡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句: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见燕使者咸阳宫
2.找出“微”“顾”“少”“引”“其”“以”“于”所在句并解释词义







3.指明语类活用情况。
进兵北略地________皆白衣冠以送之________
函封之________
群臣怪之________
太子迟之________
使使以闻大王________
乃朝服________
箕踞________
自主检测
翻译句子。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译:
2.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译:
问题意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根据文本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正确评价荆轲其人其事。
预习任务
一.初步概括荆轲形象。
二.如何正确评价荆轲其人。
自主检测
解释下列成语。
切齿拊心
一去不复返
发上指冠
图穷匕见
问题意见5 荆轲刺秦王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C项的“谢”是“谢罪”的意思。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解析:A项,“见”通“现”;B项,“卒”通“猝”;C项,“反”通“返”。
答案:D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曰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前,名词用作动词;C项,白衣冠,名词用作动词;D项,怪,意动用法。
答案:A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都是“回头看”的意思;B.都是“已经”的意思;C.都是“完成”的意思;D.①是“被”;②是“出现”。
答案:D
5.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均是连词,表承接,来,就;B项,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C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D项,被;为了。
答案:A
6.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②都是定语后置句,③中“被”意为“遭受”;④中“见”为“被”。
答案:B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2)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__。
答案:(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 (2)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聂政刺韩傀
韩傀①相韩,严遂②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至齐,齐人或言:“轵深井里③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遂阴交于聂政,以意厚之。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久之,聂政母死,既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我虽不受,然是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④然而止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车骑壮士以为羽翼。”政曰:“韩与卫中间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县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
【注】 ①韩傀:韩相国。《史记》作侠累。②严遂:濮阳人,字仲子,韩臣。③轵深井里:轵,地名,今河南济源南部。深井里,轵地的里名。④嘿:同“默”。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人相害也      
害:忌恨
B.严遂阴交于聂政
阴:暗地里
C.终莫能就
就:成功
D.遂谢车骑人徒
谢:感激
解析:D项,“谢”,推辞,拒绝。
答案:D
9.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B项,“者”,①定语后置的标志;②代词,……的人。C项,“以”,①介词,把,用;②介词,因,因为。D项,“之”,①助词,的;②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答案:A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B.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C.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D.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解析:
“大呼”为聂政的谓语,其后应断开。“数十人”属于后置定语,其后应断开。“自皮面抉眼”与“自屠出肠”相对应,两者后都应断开。
答案:B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傀与严遂都是韩国的重臣,两人因性格不同产生矛盾,以致在朝廷上拔剑相见,最后严遂决定找到刺客报复韩傀。
B.聂政因为躲避仇人混迹在齐国的屠户中间,目的只是奉养老母,因此在母亲去世后,他才去找严遂并答应为他报仇。
C.严遂为了能够成功刺杀韩傀,多准备了些车马和壮士作为聂政的助手,聂政拒绝乘车,独自与助手徒步去了韩国。
D.聂政在成功刺杀韩傀和韩侯后,为了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身份,于是自己用剑划破脸后,挖出眼珠,割腹挑肠而死。
解析:C项,“聂政拒绝乘车,独自与助手徒步去了韩国”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谢绝车马和随从,只身一人带着长剑到了韩国”。
答案: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车骑壮士以为羽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之所以降低志向、辱没身份,隐居于市井之中,只是为了奉养老母。
(2)如今有幸承蒙您不抛弃我,让我为您多准备些车马和壮士作为您的助手。
参考译文:
韩傀任韩国的国相。严遂也受到国君的器重,因此两人相互忌恨。严遂敢于公正地发表议论,曾直言不讳地指责韩傀的过失。韩傀因此在朝廷上怒斥严遂,严遂气得拔剑直追韩傀,幸而有人阻止才得以排解。此后,严遂担心被韩傀杀害,就逃出韩国,游历国外,四处寻找可以向韩傀报仇的人。严遂来到齐国,有人对他说:“轵地深井里的聂政,是个勇敢的侠士,因为躲避仇人才混迹在屠户中间。”严遂就和聂政暗中交往,以深情厚谊相待。聂政对严遂说:“我之所以降低志向、辱没身份,隐居于市井之中,只是为了奉养老母,只要老母还活着,我的生命就不敢轻易托付给别人。”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聂政守孝期满,脱去丧服,感叹地说:“唉!我不过是市井平民,动刀屠夫。而严遂却是诸侯的卿相,他不远千里,屈驾前来与我结交,我虽然没有接受,但这表明他很赏识我聂政啊。贤德的人因为心中的激愤而来亲近穷乡僻壤的人,我怎么能够默然不动呢?再说以前他邀请我,我因母亲还健在,就拒绝了他。如今母亲已享尽天年,我要去为赏识我的人效力了!”于是聂政往西到了濮阳,见到严遂时说:“以前之所以没有答应您,只是因为母亲还在。如今老母不幸谢世。请问您想报仇的人是谁?”严遂将情况一一地告诉聂政:“我的仇人是韩国国相韩傀,他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家族很大,守卫设置严密,我曾派人刺杀他,始终没能成功。如今有幸承蒙您不抛弃我,让我为您多准备些车马和壮士作为您的助手。”聂政说:“韩国和卫国相隔不远,如今去刺杀韩国的国相,他又是韩侯至亲,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带人去。人多了不能不出差错,出了差错就难免会泄露机密,泄露了机密就会使韩国上下与你为敌,那岂不是太危险了吗?”于是聂政谢绝车马和随从,只身一人带着长剑到了韩国。正好韩国在东孟举行盛会,韩侯和相国都在那里,他们身边守卫众多。聂政直冲上台阶刺杀韩傀,韩傀边逃边抱住韩侯。聂政再刺韩傀,同时也刺中韩侯,左右的人一片混乱。聂政大吼一声冲上去,杀死了几十人。随后自己用剑划破脸皮,挖出眼珠,又割腹挑肠,就此死去。韩国把聂政的尸体摆在街市上,以千金悬购他的姓名,过了很久也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
三、创新语用
13.如果你是艾威尔先生,在以下情景中,你将怎样得体而幽默地要回自己的大衣?不超过25个字。
某一豪华酒店内,艾威尔发现一个客人错穿了他的大衣,于是他异常谦恭地碰了碰这位客人,说:“对不起,请问您是不是艾威尔先生?”
“不,我不是。”那人回答。
“啊。”艾威尔舒了一口气,“______________”二人相视一笑,客人愉快地脱下了大衣。
答案:(示例)那我没弄错,我就是他,您错穿了他的大衣。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______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很多人的气质都发生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截然不同
③可以转变风气(共30张PPT)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第二单元
人教版
必修一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不食周粟的伯夷、勇于自荐的毛遂、刺秦的荆轲、击筑的高渐离,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临危不惧的象征。特别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局已定。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被秦侵占的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杀秦王,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知人论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1.注字音
课前达标
2.识通假
(1)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3.解多义
4.辨活用
(1)太子迟之
(迟,意动用法,以……为迟,即认为迟)
(2)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3)箕踞以骂曰
(箕,名词用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5.分古今
6.明句式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句)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5)嘉为先言于秦王(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6)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句)
(7)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7.积名句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2012·天津高考)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2012·江西高考)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重点评析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点评:①文章开头,寥寥几笔,便交代了秦国已经“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而且“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的形势,说明燕国已危在旦夕。
②在这句话中,一连使用动词“破”“虏”“收”“进”“略”“至”,尽显秦军攻取之势。在如此急迫的形势下,燕太子丹必须选用最理想的人来解决这最急难的问题,这为荆轲的出场做了铺垫,黑云压城的气势映衬不同凡响的人物,足见文章布局之妙。
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点评:①这句话表面上看好像没有太多的意义,实则是文章的一处伏笔。
②文章前面已经交代了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年少就凶悍无比的杀人高手秦武阳,而荆轲再“有所待”似乎于理不应该。虽已有秦武阳,荆轲还“有所待”,是因为荆轲实感人手不够,没有得力的助手,就没有成功的把握。这也从一个侧面暗示了表面上凶悍无比的秦武阳可能在秦廷上不能完成使命,预示了行刺失败的可能性,为后文写秦武阳的表现和廷刺中无人助荆轲一臂之力埋下了伏笔。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
点评:①易水送别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彰显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侠士性格和英雄气概,使荆轲的形象活灵活现、生动感人,颇富立体感。我们掩卷而思,其人物和场面犹在眼前。
②作者首先抓住特点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然后,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有点有面,“既祖,取道”略写,慷慨悲歌详写,太子、宾客、高渐离等在场人物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有条不紊;“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
“廷刺秦王”是文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个场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提示:①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②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搏—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讨论探究
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卒“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些描写,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结构板书
《荆轲刺秦王》的悲剧色彩
《荆轲刺秦王》充满了悲剧色彩。一开始,樊於期为报自身“日夜切齿拊心”之仇,毅然自刎,献出了太子和荆轲所急需的头颅。易水送别的场面充满悲壮色彩,送别者白衣白冠,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也无不暗示着荆轲有去无回的结局。经过这一重重的烘托、铺垫,最终上演了图穷匕见、绕柱逐秦王的一幕,让人看到荆轲悲剧形象的完成。这些都在文章前边做了铺垫,因此文章始终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
荆轲的悲剧是以弱对强的悲剧,实际上也是时代的悲剧。结束长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实现大一统,已是历史大趋势,而执行这一历史使命的恰恰是拥有雄图大略又极端残暴的秦王嬴政。
鉴赏评价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攻占赵国长平城,“斩首十万”;攻下赵都邯郸之后,秦王嬴政来到此地,凡是当年与其生母赵姬有仇怨的“皆坑之”,等等。代表被欺凌的弱燕做拼死一搏的荆轲,的确反映了弱小者、被欺凌者反抗强暴的正义性;面对汹涌的统一大势,燕国仍想谋求分割、独立,这又是无望的挣扎,甚至是盲目地逆历史潮流而动。荆轲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看到六国失败是大势所趋,所以听到太子的要求,认为“生劫”或刺杀秦王既不是容易的事,也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不可能使燕国脱离险境,因此他曾婉言拒绝过太子丹的委托。然而禁不住太子丹的“固请”,他终于还是答应下来。
这也充分说明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性格的悲剧。士为知己者死,千百年来的传统思想,让荆轲明知难以成功也要以死报答知遇之恩,这是一个不能破解的怪圈,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两千年前的闪击
王开岭
去西安的路上,突然想起了他。
两千年前那位著名的死士。
漉漉雪雨,秦世恍兮。
眺望函谷关外那漫漶恣肆的黄土川壑,我竭力去模拟他当时该有的心情,结果除了彻骨的凉意和内心丝丝的坠痛,什么也说不出……
美文品读
他是死士。他的生命就是去死。
活着的人根本不配与之攀交。
咸阳宫的大殿,是你的刑场。而你成名的地方,则远在易水河畔。
我最深爱的,是你上路时的情景。
那一天,“荆轲”——这个青铜般辉煌的名字作为一枚一去不复返的箭镞镇定地迈上弓弦。白幡猎猎,万马齐喑,谁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寒风中那屏息待发的剑匣已凝固到结冰的程度,还有那淡淡的血腥味……
你信心十足,可这是对死亡的信心,是对人格对诺言和友谊的信心。无人敢怀疑,连太子——这个只重胜负的家伙也不敢怀疑毫厘。你只是希望早一点离去……
再没有什么值得犹豫和留恋了吗
比如青春,比如江湖,比如故乡的桃花和爱情……
你摇摇头。你认准了那比生命更大的东西:义。人,一生只能干一件事。
士为知己者死。死亡的含义就是死,这远比做一名剑客更重要。再干一杯吧!为了沉重的托付,为了那群前仆后继、无怨无悔追随你的真正的死士!樊於期、田光先生、高渐离……
太子丹不配“知己”的称号。他是政客,早晚死在谁的手里都一样。这是一个怕死的人,一个怕死的人也是濒死的人。
濒死的人却不一定怕死。
“好吧,就让我做给你看!”
你威仪的嘴唇浮起一丝苍白的微笑。
这不易觉察的绝世凄笑突然幻化出惊心动魄的美,比任何一位女子的微笑都要美——它足以赢得世间任何一种爱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的唱和是你一生最大的安慰,也是你最当之无愧的荣誉。
他的绝唱其实只是奏给你一个人听。其他人全是聋子。琴弦里埋藏着你们的秘密,只有死士间才敢问津的秘密。
遗嘱和友谊,这一刻他全部都给了你。如果你死了,他将成为第二个用才华去死的人。
你凄冷地一笑:谢谢你,好兄弟!记住我们的相约!我在九泉之下,迎候你……
是时候了。是誓言启动的时候了。
你紧握剑柄,手掌结满霜花。
夕阳西下,缟绫飞卷,你修长的身影像一片苇叶在风中远去……
朝着那预先埋伏好的结局逼近。
黄土、白雪、枯草……
从易水河到咸阳宫,每一步都写满了乡愁和忧郁。那种无人能替代的横空出世的孤独,和那“我不去,谁去”的剑客的自豪——
是的,没有谁能比你的剑更快!
你是一条比蛇还疾的闪电!
闪电正一步步逼近黑夜的时刻,漆黑中的你后来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声訇响,石破天惊的一声訇响。接着便是躯体重重摔地的沉闷。
死士。他的荣誉就是死。
没有不死的死士。
除了死亡,还有世人的感动和钦佩。
那长剑已变成一柄人格的尺子,你的血只会使青铜平添一份英雄的光镍。
凭失败而成功的人,你是第一个。
以承诺换生命的人,你是第一个。
你让“荆轲”这两个普通的汉字成为一个万世流芳的美学碑名!
那天,西安城飘起了雪,站在荒无一人的城梁之上,我寂寞地走了几千米。
我寂寞地想,两千多年前的那一天,是否也像这样飘着雪 那个叫荆轲的青年是否也从这个方向进了城
这个念头是否显得可笑
我想起诗人的一句话:“我将穿越,但永远不能抵达!”
荆轲终于没能抵达。
而我,和你们一样——
也永远到不了咸阳。
品读提示:这是一篇独特的随感类散文,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让我们折服。作者以诗化的语言讴歌了重承诺、轻生死的死士荆轲。几处语句堪称警句:“没有不死的死士”“那长剑已变成一柄人格的尺子,你的血只会使青铜平添一份英雄的光镍。”文章主要运用了第二人称的手法写作,使叙事、抒情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
荆轲刺秦王是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对于荆轲来说,这是一个悲剧性事件,但他赢得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尊敬。荆轲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人生中的两个重要瞬间:一是易水悲歌,二是廷刺秦王。这两个瞬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荆轲。荆轲虽然失败了,但他牺牲自我、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可歌可泣。他的勇于担当、为国赴死的英雄气概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请积累下面以“担当”“侠义”“奉献”为中心的写作素材。
素材积累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着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 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 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知己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 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2014年10月25日20时许,为救3名溺水青年,年过六旬的老汉陈忠贵先后两次入水,终因体力不支消失于江面。29日10时许,经过逾百人不懈搜寻,陈忠贵的遗体找到了,全城悲恸。
2014年11月1日上午9时,汉口殡仪馆内,素菊点缀,哀乐低回,社会各界数百人前来送别因救人而英勇献身的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陈忠贵。
“长期默默无闻地坚守、奉献,无怨无悔,值得全社会学习。”追悼会现场,江汉区委书记说。在个人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友善。陈忠贵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挽救他人的生命,这正是最高意义上的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