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4 21:5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人教版 必修一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二单元一、小组研讨
1.结合全文,简要说说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参考答案: (1)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
他对樊於期说,刺杀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雪“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性格:深沉、刚毅、慷慨。
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2.荆轲和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几项准备工作?这几项准备工作中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
参考答案: 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二、师生探究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性格特点: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之首与燕督亢之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丹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2)作用:写太子丹“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2.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参考答案: (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被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3.“秦廷行刺”是文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个场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参考答案: (1)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椹—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三、观点争鸣
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如何评价这一行为的?
观点一:荆轲刺秦王,虽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与“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中“函”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痛绳之       B.一旦蜂聚为盗
C.俟秋成,当仍旧法 D.复命知益州
解析: 例句与B项用法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函”译为“用匣子”,“蜂”译为“像蜜蜂一样”。A项,名词作动词,译为“约束,制裁”;C项,名词作动词,译为“按照原来的法律执行”;D项,动词,译为“掌管”。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