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4 17:16:23

文档简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教学难点: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
2、关于奥斯维辛:
请看网页上的介绍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
(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
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
预设:
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
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2、请找出本文中的导语、主体、结语,并以此为依据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导语(1--3段)
主体(4--15段)
结语(第16段)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
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明确:⑴“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⑵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三、细部揣摩:
1、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的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内容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假如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现在的一切。现在却物是人亡,悲上加悲;
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乃是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2、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呼吁我们要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3、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
明确: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4、共同揣摩:细节描写
⑴“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⑵14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微笑着在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姑娘?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⑶怎么理解14段“在奥斯威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细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推微知著”,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一是“搜间传神”,披求一般人不注意处,即找到好的细节把它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的作用。
教师总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四、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
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范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五、课堂小结: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②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六、作业(二选一):
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
板书设计:
重现新闻的事实真相:参观奥斯维辛的经过与感受
细节描写
对法西斯的愤懑,控诉
传达作者的情感
对生命人性的思考,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反思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教学难点: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
2、关于奥斯维辛:
请看网页上的介绍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
(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
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
预设:
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
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2、请找出本文中的导语、主体、结语,并以此为依据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导语(1--3段)
主体(4--15段)
结语(第16段)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
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明确:⑴“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⑵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三、细部揣摩:
1、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的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内容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假如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现在的一切。现在却物是人亡,悲上加悲;
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乃是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2、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呼吁我们要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3、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
明确: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4、共同揣摩:细节描写
⑴“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⑵14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微笑着在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姑娘?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⑶怎么理解14段“在奥斯威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细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推微知著”,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一是“搜间传神”,披求一般人不注意处,即找到好的细节把它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的作用。
教师总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四、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
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范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五、课堂小结: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②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六、作业(二选一):
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
板书设计:
重现新闻的事实真相:参观奥斯维辛的经过与感受
细节描写
对法西斯的愤懑,控诉
传达作者的情感
对生命人性的思考,对和平的向往课题名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三维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学习文章既简洁又蕴含丰富的语言。2、体会作者谴责纳粹,呼唤和平的思想情感。3、学习作者新闻另类写作技巧。
重点目标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难点目标
品味新闻中简洁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导入示标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整体感知1、
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找同学把这些生字读一下。
  婆娑
嬉笑
凋谢
撰写
步履
  窒息
祷告
雏菊花
2、回顾新闻特性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真、新、快、短、实”,“真”就是真人真事,真实准确;“新”就是新闻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即使不是新近发生的,也应有新的角度;“快”就是分秒必争,迅速及时,先声夺人,讲究新闻价值;“短”就是要简明扼要,短小精悍,“短”才发得快,读者才愿意读;“实”就是用事实说话。学做思二:研习文本,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请在文中找依据。释疑:“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2、没有新闻,却获得了美国最高新闻奖,你认为原因是什么?请快速阅读全文,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上进行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并展示。预设:(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毒气室和焚尸炉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雏菊花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怒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的丰满,可爱,皮肤洗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一个人明知自己要被处决了,还能笑得这么甜,这是何等的悲凉。这里把死亡和鲜活微笑的美好的生命放在一起,这种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悲剧感,更让人激起对法西斯的仇恨。温和的微笑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3)“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有何深意?联系第一二自然段。(改写:在布热金卡,似乎永远弥漫着一层无法消散的阴霾。烟雾总是笼罩在这里,有时将布热金卡完全吞噬,树木、房屋在浓雾中只剩下若隐若现的鬼魅般的黑影,给人的感觉除了阴森恐怖还是阴森恐怖。
有时烟雾消散,惨白的月光洒下,但我们依然感受不到光明,感觉不出温暖,这里的每寸土地,每一滴水珠,每一棵小草,每一片树叶……都付托着一个死难者的冤魂。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这里永远都是人间地狱!)呼应首段,再次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环境的安谧,风景的秀丽,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珍惜今天的自由、和平和幸福。(4)、“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祷告,一是求得上帝的谅解,一是求得上帝的保佑。但在奥斯维辛,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一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学生展示之后,教师总结板书:本文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作者运用了反语、抓住细节描写、突出参观者的感受这些方法,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回归的呼唤。补充新闻的特点:时效性强,报道的是客观事实,客观性强。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而本文时效性不强,主要写个人感受,个人情感浓厚。只有地点,事件,其他模糊不清)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展示《颁奖词》。
达标检测及反思总结
课后练习短新闻两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导入:
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多媒体)。最终这些人被送往一个地方——奥斯维辛集中营,我们要学习另一篇新闻,题目就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学生概述。)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简要介绍: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
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以犹太人居多)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只有7000多人,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
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闻结构划分:
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导语:1~3段
现在的布热金卡
背景材料:4~6段
奥斯维辛的地理位置和作为杀人工厂的历史,作者的写作目的
主体:7~15段
参观奥斯维辛的所见所感
结语:16段
现在的奥斯维辛
这篇新闻的标题很奇怪,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如果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又会写下这篇新闻?
(1)从原文中可以找到的
“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2)引申
没有新鲜的东西,说明什么?
说明奥斯维辛作为杀人工厂残害了很多人的生命是广为人知的,在奥斯维辛人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会是一样的震惊和窒息。
既然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呢?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这里遇难的人们。”
到底是什么所见所感,令作者产生了“不安的心情”,我们还需要跟随罗森塔尔的脚步,去看一看奥斯维辛。
我们学的上一篇新闻的主体部分是用时间顺序来写作的,那这一篇新闻的主体,用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空间顺序
作者跟随导游和参观者先后经过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有哪些反应?
经过的地方
看到的东西
反应
1、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
雏菊怒放、
恐怖、终生难忘
2、毒气室、焚尸炉
头发、婴儿的鞋子、牢房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3、女牢房
“盒子”
惊惧万分,长大了嘴,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4、灰砖建筑
庆幸
5、长廊
照片
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6、地下室
祷告
其中,着重体会
2、看到婴儿的鞋子
化用鲁迅的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纳粹分子的,然而我还不料竟会残忍凶残到这地步”
3、塞字
非人的对待
4、为什么会庆幸?参观者并没有进去过,为什么知道里面的景象会让人羞红了脸?
因为“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化用鲁迅的话就是“传言已使人耳不忍闻,惨象尤使人目不忍视”。
在所到、所见、反应中,作者的观察重点放在了什么上面?
反应
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有什么样的好处?
明确:更具广泛性,这当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感受和反应,说明奥斯威辛集中营遗迹召唤起所有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同时,这比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者在此时不仅仅是一个参观者,他也是一个记录者,他忠实地记录下自己和参观者的主观感受,突破了新闻写作“客观叙述”、“零度写作”的传统。
通过作者融入了情感的记录,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恐怖、压抑、窒息、绝望、暴力、残忍
但是,在这种黑色的氛围中,文章中却有三段与这种氛围形成强烈反差的描写,像黑暗底色中的突然冒出来的色彩一样刺痛我们的双眼。请找出这三段描写,并分析这种反差的作用和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如此美好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什么是“可怕的”?
明确: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现在的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恐怖的历史不相配,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
景象的变化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随着惨象被美景代替,人们忘记对这段惨痛历史的记忆。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对纳粹惨无人道的行径的无声控诉和对人们忘记历史的担忧。
在文章结语也有类似的话,它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进一步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事
结构: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象征了过去纳粹对无辜的人的迫害,生命被摧残的悲剧
雏菊花在怒放:象征了生命力的顽强
与阳光明媚、绿树成荫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附近一样,如果人们不去了解和铭记雏菊花背后这片废墟的故事,这片代表着纳粹分子犯下罪行的证据将会被掩盖真相的美景所覆盖。
(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对摧残鲜活美丽的生命的纳粹的控诉,对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梦想和美好的追求的赞美。
普利策奖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结束语:
余秋雨说过:“人类是需要废墟的,没有皱纹的老祖母是可怕的。”我们不需要战争去营造另一座废墟,但是,我们需要奥斯维辛这样已有的废墟来提醒我们人类不要让历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