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的特点;学会筛选信息
2、过程与方法:联系有关背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培养深切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特点
2、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回顾
1、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访谈等体裁;狭义的专指
消息
。
3、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怎样
4、消息的基本特点:真实性、有效性、简洁性
5、消息的基本结构:倒金字塔结构
6、消息的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7、导语的三大作用:一是介绍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二是揭示消息的主题;三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知识补充
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应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的消息文体。
特写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
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课文是一篇特写,与一般的消息有什么异同?
事实
表达方式
篇幅
时效性
消息
概括性
叙述(简洁明快)
较短
强
特写
通过具体的人物或事件来反映现实生活
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有作者的议论
较长
比消息稍弱
五、预习检查:多音字注音
满载
zài
降旗
jiàng
悄悄
qiāo
刊载zǎi
降伏
xiáng
悄然qiǎo
六、自读梳理
1、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找一找这篇新闻的导语、正文、结语各是哪几段?
第一段是导语,第二至第十段是主体,第十一段是结语。
2、
文章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七、分析课文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宣告结束,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雪。
标题创意
A、旧题新用
意味深长;
B、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C、寓虚境于实境,匠心独运,了无痕迹。
2、(习题一)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请找出来并说说课文中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
如:第4、7、11自然段。
现实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场景。
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知名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地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他们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A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实际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B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结束。”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降落,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喜悦心情。
C“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语言平实,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八、作业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香港末任总督离开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背景:港督府变迁
结语:从还上来,又从海上去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掌握特写的写作特点
3、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划分新闻结构
2、通过问题探究,掌握新闻写作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讲解新闻的定义、特点、结构
难点:分析这篇新闻的背景材料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音频)这个声音伴随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每一天的七点钟。伴随着这个声音,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大家对新闻不陌生,新闻的使命就是要让群众在第一时间知道某些事情,这就决定了新闻的特点是及时性和真实性。
新闻体裁介绍: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等。
通讯:比较详细地报导典型人物、事件、消息等
特写: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结构:
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写法上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篇特写,它与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它就是《别了,“不列颠尼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把这篇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找出来。
导语(第1自然段)
主体(2~10自然段)
结语(11自然段)
(一)标题:
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本篇新闻的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含义?
一是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向他们告别;二是“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游轮,它的离开代表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是向被殖民的历史告别。
(二)导语:
交代了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不列颠尼亚号载着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驶离香港。
(三)主体
在主体部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作这篇新闻稿的?
时间顺序
作者选取1997年香港回归时英国撤退时的四个有特殊意义的场景,再现了香港回归前后八个小时内的场面。请同学们找出这四个场景。(提示:前三个场景中各包含一次降旗仪式)
第一个场景:4时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
第二个场景: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上举行的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个场景: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作者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一方面从细节入手,在细节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看似平静的笔调中蕴藏着浓烈的感情。另一方面从补充背景材料入手,联系历史使时间突破了一天的局限,加重了作品的厚重感。请同学们在这四个场景中找出细节之处和背景材料,分析它们蕴含的意味。
第一个场景:
细节:
1、“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面色凝重”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的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的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可以揣摩出他当时复杂的心境。
2、“日落余音”可留着联系“日落仪式”来讲
背景: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香港不会再有港督来统治,点明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最后一次”表达了作者内心因香港回归而引发的自豪、激动。
2、“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
港督的离去,人去楼空,这座建筑会成为“陈迹”。同时港督府是英统治的象征,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成为陈迹的还有香港被侵占的这段屈辱的历史。
第二个场景:
细节: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联系“日落余音”,为什么两次强调“日落”?
(1)时间,仪式是在下午四点三十和六点十五分进行的,符合黄昏落日的自然现象。
(2)英国又称为“日不落帝国”,实际上是说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平静的叙述中含有一点暗暗的讽刺。
背景:
1、“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补充这段历史的作用是什么?
将现实和历史交织,使新闻读起来不单调
由眼前的降旗仪式联想起历史上香港被侵占的屈辱和今天的扬眉吐气形成对比
第三个场景:
无明显的细节或背景材料,可以让学生朗读其中的语句,体会平静叙述中掩饰不住的激动之情。
第四个场景:
细节:
·
如何理解“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实写“不列颠尼亚”号离开时的场景,同时也寓意这艘船上曾经的统治者将彻底离开香港,不再回来。
作者通过香港回归时这四个典型的场景记录了这一庄重而又振奋人心的历史事件。没有过多的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在平静的叙述和描写中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结语:
鲜明独特的标题能引起人的注意,短小精悍的结语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为什么把时间精确计算到“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提示:时间之长
清晰地记录的目的
(1)时间长,香港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整整156年5个月零4天!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和漫长的等待,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的兴奋激动之情。
(2)如此清醒地记录下这个时间,表明作者也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从海上来”是历史的开端,“从海上去”是现实的结果
这是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
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语言庄重而含蓄,平实却具有出色的表现力,含义深刻,没有讽刺,没有痛骂,也没有欢呼,既客观地再现了这一历史盛况,又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结束语:
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的客观叙述,但是在这篇新闻中却蕴含了深深的自豪、兴奋的情感,这也体现了作者对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态度。他们在尽力还原历史场景、让人们知晓事件经过的同时,也在尽力让人们记住这一事件。课题名称
新闻导读及短新闻两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熟悉新闻类文段的考查方式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概括、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眼看世界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竞答新闻,也叫消息。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一篇新闻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主体部分: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新闻的特点新闻必须_____真实新闻,必须具有新意(新近发生、有新意、有新的角度和新的视野)5、新闻的阅读要领①概括所报道的事件②理解所报道事件的意义。③分析新闻的新意
学做思一.导学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选择某些重要或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展开报道。学做思一.导做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接载着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按时间的顺序梳理新闻事实学做思二.【深入阅读,领会妙处】导学本则新闻的报道角度①英国的撤出。(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②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引人回忆,增强了现实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导做.语句理解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理解的关键点:
‘不列颠尼亚’①实指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向他们告别。②“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理解的关键点:
‘日落仪式’
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
香港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理解的关键点:来、去
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
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在这句话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导思拓展:面对香港回归,英国媒体会怎样报道?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课后练习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的特点;学会筛选信息
2、过程与方法:联系有关背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培养深切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特点
2、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回顾
1、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访谈等体裁;狭义的专指
消息
。
3、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怎样
4、消息的基本特点:真实性、有效性、简洁性
5、消息的基本结构:倒金字塔结构
6、消息的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7、导语的三大作用:一是介绍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二是揭示消息的主题;三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知识补充
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应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的消息文体。
特写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
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课文是一篇特写,与一般的消息有什么异同?
事实
表达方式
篇幅
时效性
消息
概括性
叙述(简洁明快)
较短
强
特写
通过具体的人物或事件来反映现实生活
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有作者的议论
较长
比消息稍弱
五、预习检查:多音字注音
满载
zài
降旗
jiàng
悄悄
qiāo
刊载zǎi
降伏
xiáng
悄然qiǎo
六、自读梳理
1、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找一找这篇新闻的导语、正文、结语各是哪几段?
第一段是导语,第二至第十段是主体,第十一段是结语。
2、
文章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七、分析课文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宣告结束,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雪。
标题创意
A、旧题新用
意味深长;
B、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C、寓虚境于实境,匠心独运,了无痕迹。
2、(习题一)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请找出来并说说课文中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
如:第4、7、11自然段。
现实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场景。
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知名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地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他们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A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实际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B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结束。”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降落,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喜悦心情。
C“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语言平实,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八、作业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香港末任总督离开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背景:港督府变迁
结语:从还上来,又从海上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