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第11课包身工 教案(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第11课包身工 教案(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4 18:12:54

文档简介

包身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
介绍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
文章的结构把握
1、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十五六岁
性别:女
绰号:芦柴棒、猪猡、娼妓等
工作单位:上海东洋纱厂
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以上
居住条件: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饮食条件: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劳动待遇: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来历(身份):贫苦农村少女
“住”——
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吃”——
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穿”——
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行”——
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四、写作特色
1、在结构上,采用时间顺序。
作息安排
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早饭
五点:
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时间
描写记叙包身工悲惨生活
说明议论“包身工制度”
清晨四点一刻
清晨起身情景和恶劣的住宿条件
说明包身工的来源
四点半
吃早饭的情景和恶劣的饮食条件
分析“需要”包身工的原因
五点钟
上班劳动情景和恶劣的劳动条件
说明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惊人的利润
十二小时劳动后
抄身情景
揭露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的制度
黑夜
指出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
2、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3、在表达上,多种方式结合。
五、合作交流,问题探究
1、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
明确:(1)廉价(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2)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
(3)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得自由)
2、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从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矛盾?
明确: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六、精读,把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①粥菜 是不可能有的,有几“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通过设问和反语的修辞手法,含蓄的表达情感。“慈祥”本为褒义,在此却转为贬义,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似为改善包身工生活,实际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她们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慈祥”揭露了带工老板假仁慈真狠毒的嘴脸。“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市场收集来的菜叶当然不是什么“佳肴”,变褒义为贬义,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以及质量之差,暗含讽刺的意味。
②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老到不能走路,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③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想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
资本家对包身工的残忍役使,使作者联想到了“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包身工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牟取暴利的却是资本家!这一类比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④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
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的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⑤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迫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七、
作业
阅读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的相关历史
课后练习题五
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衍
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历史到现实




1.清晨四点一刻



包身工被迫起身

2.追述包身工的
的情状

来历,揭示包身
│…………芦柴棒…………………
工制度的形成


(说明)

3.四点半,包身



吃粥的凄惨景象

4.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芦柴棒………
揭示包身工制度发展

5.五点钟,包身

议论描写说明)

工被赶进厂的情


况(至六点钟)

6.揭示包身工制

小福子│
度的膨大(说明)
│←………………………………………………│
└─→7.深刻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结局←─┘
(面)
(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抒发对包身工深表同情,对帝国主义、反动派愤慨并严正警告的激情第四单元.11.包身工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夏衍的《包身工》写于1935年,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采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使文章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
2.解析:报告文学是一种既具有新闻,又具有文学艺术的体裁。就题材而言,要求必须选择真实的新闻事件;就表达而言,要求必须用文学艺术的表现方法,因此,及时性、纪实性和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三大特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被称为“文学轻骑兵”,在学生语言交际运用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2.解析
(1)能够阅读和理解报告文学。
(2)能够理解文中信息,体会作者表述性语言的含义。
(3)能够学会抓住细节描写,熟悉报告文学的艺术特点。
(4)能够领会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性,认识到帝国主义的罪行。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报告文学篇幅较长,学生能读懂文章,但是不一定能很好的了解报告文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目的,因此在这里教学上主要是运用“速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让学生抓重点去阅读文章这样做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二)教学情景
1、课文导入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
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
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
工。
其特点::及时性、文学性、纪实性。
2、介绍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
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
《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
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
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3、整体感知,知行合一
检查预习,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明确: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
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
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
工制度必然灭亡。
问题2: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
到上海当包身工。
问题3: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
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问题4: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
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
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
二万四千人以上。
设计意图:阅读全文,按照预习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课文较长所以在分析掌握课文内容的时候根据前因后果设计4个问题,帮助学生抓住重点,不局限于文章大量的描述性句子,能迅速筛选出信息。
4、深化阅读,理解语言特色
 问题5:
全班同学朗读1-4段,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答案: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
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
从楼上冲下来了。”
  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正确答案
应是:害怕。)
  
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
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
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
不同的表达方式?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
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
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问题6: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老师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问题7: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
  (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听这三段文字的表情朗读录音。(放录音)
明确: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设计意图: 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全班同学朗读26-33段。
5、扩展探究,实现情感目标
问题8:分析26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问题9:27、28段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问题10:29、30段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问题:11: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
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暗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设计意图:
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即26-33段)理解作者如何用形象的语言作面上的概括,用典型的事例作点的刻画,表现包身工悲惨的命运,揭露带工老板剥削的狠,剥削的深,以总结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联想进行抒情、议论,愤怒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深化主题。
  
6、小结:写作特点。(有时间可先让同学自己归纳,然后老师小结)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3)语言生动有力。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就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四、目标检测: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二题。
设计意图:紧扣课本知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板书:
包身工
夏衍
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历史到现实




1.清晨四点一刻



包身工被迫起身

2.追述包身工的
的情状

来历,揭示包身
│…………芦柴棒…………………………
工制度的形成


(说明)

3.四点半,包身



吃粥的凄惨景象

4.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芦柴棒………
………
揭示包身工制度发展

5.五点钟,包身

(议论描写说明)

工被赶进厂的情


况(至六点钟)

6.揭示包身工制

小福子

度的膨大(说明)
│←………………………………………………│
└─→7.深刻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结局←─┘
(面)
(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抒发对包身工深表同情,对帝国主义、反动派愤慨并严正警告的激情
配餐作业
一、基础题(A组题)
语言积累
1.
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相称(chèn) 
施与(y
ǔ)
着力(zhuó)
横七竖八(h
è
n
g)  
B、游说(shuì) 
福分(fèn)
懒散(sǎn)
三差两错(chā) 
C、排场(c
h
ǎ
n
g)
差人(chāi)
盛饭(chéng)
生杀予夺(y
ù)
D、大抵(dǐ)  
淌汗(tǎng)
揩油(kāi)
美味佳肴(y
á
o)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迭迭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
B、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等方法。
C、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D、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
3.下面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格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B、
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C、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
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D、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外头工人的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很多穿着旗袍、黄色或者淡蓝的橡皮鞋子。
B、瞧!还不是假病!好好地会爬起来?一盆冷水就医好了。
C、一个有殖民地经验的“温情主义者”,在一本著作的序文上说:“在这次斗争中,警察没有
任何权威,在民众的结合力前面,什么权力都不中用了!”
D、在这千万的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5.褒词贬用,是常见的变换词语感彩的修辞手法,请参照例句仿写一个褒词贬用的句子
1)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
方法……
仿句:
课文选段在线(课文品读,瞄准重点、难点、常考点)
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来的,而且大半都是老板的乡邻,这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厂
家除了在工房周围造一条围墙,门房里置一个请愿警,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
牌,使这些乡下小姑娘和外界隔绝之外,将管理权完全交给了带工老板。这要,早晨五点钟由打
杂的或者老板把她们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回来,他们就永远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所
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
而起变化的危险。
6.首句“管理”一词的实际含义是(

A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
B保管和料理
C照管并约束
D压迫和剥削
7.画线的句子中,“罐装了的劳动力”是什么说法?为什么说这种劳动可以“‘安全地’保藏
自由地使用”?
答:
8.选出对第一句中“饲养”一词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A、拟人
B、拟物
C、比喻
D、双关
9.选出对本段议论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通过类比说理,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B、
通过类比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C、
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D、
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10.“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中的“与”和下边哪个短语中的“与”意思相同?


A、与人为善
B、与人方便
C、与虎谋皮
D、与世长辞
11.
对文中“饲养”一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是(

A、
资本家将包身工不当人看待,揭露资本家残酷剥削的罪行。
B、
资本家将包身工只当作会说话的牲口,揭露包身工制度下的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状况。
C、
资本家将包身工只当作会说话的牲口,役使他们以牟取暴利。
D、
资本家将包身工不当人看待,说明包身工只有依靠资本家的剥削才能生存。
巩固题(B组题)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2.作者是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时选取了哪几个场景,请具体说说?
答:
13.
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
14.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举出两种说说)
答:(1)
(2)
15.找出几个本文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答:
三、提高题(C组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份。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16.简要回答。第二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17.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
18.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林语堂处身不同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
B.《水浒传》开篇词作表达了《水浒传》作者对历史的追念感怀,显示出中国诗歌常有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对此感到吃惊。
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
D.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补充说明国内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在鼓励国人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发扬文明传统,创造新的文明高度。
E.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
教学反思:
了解报告文学
作家作品
整体感知,熟悉课文内容
深入阅读,活动探究
小结包身工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包身工》2




知识与技能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
过程与方法
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既以问题为中心,又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的情感。
重点
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为副线;人物:芦柴棒、小福子。
难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活动设计
一、检查反馈:
二、导入新课:《包身工》被誉为我国报告文学的里程碑,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人们的极高评价,而它的语言也独具特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吧!三、品味赏析(一)下面的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揣摩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明确:这是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2.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明确: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3.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明确: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明确: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二)文中很多句子都充满作者强烈的感情,请在课文中选择一句最能打动你的,并对该句进行赏析。文中很多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来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例如:(1)对比。①包身工与带工老板的对比。②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2)比喻。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小结: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突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而且生动形象又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四、探讨本文的现代意义课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从这个角度讲,文章仍然有它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据此,我们要学会关注现实,培养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正如夏衍所说:“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检查字词包身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
介绍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
文章的结构把握
1、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十五六岁
性别:女
绰号:芦柴棒、猪猡、娼妓等
工作单位:上海东洋纱厂
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以上
居住条件: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饮食条件: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劳动待遇: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来历(身份):贫苦农村少女
“住”——
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吃”——
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穿”——
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行”——
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四、写作特色
1、在结构上,采用时间顺序。
作息安排
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早饭
五点:
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时间
描写记叙包身工悲惨生活
说明议论“包身工制度”
清晨四点一刻
清晨起身情景和恶劣的住宿条件
说明包身工的来源
四点半
吃早饭的情景和恶劣的饮食条件
分析“需要”包身工的原因
五点钟
上班劳动情景和恶劣的劳动条件
说明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惊人的利润
十二小时劳动后
抄身情景
揭露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的制度
黑夜
指出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
2、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3、在表达上,多种方式结合。
五、合作交流,问题探究
1、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
明确:(1)廉价(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2)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
(3)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得自由)
2、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从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矛盾?
明确: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六、精读,把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①粥菜 是不可能有的,有几“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通过设问和反语的修辞手法,含蓄的表达情感。“慈祥”本为褒义,在此却转为贬义,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似为改善包身工生活,实际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她们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慈祥”揭露了带工老板假仁慈真狠毒的嘴脸。“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市场收集来的菜叶当然不是什么“佳肴”,变褒义为贬义,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以及质量之差,暗含讽刺的意味。
②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老到不能走路,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③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想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
资本家对包身工的残忍役使,使作者联想到了“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包身工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牟取暴利的却是资本家!这一类比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④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的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⑤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迫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七、
作业
阅读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的相关历史
课后练习题五
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衍
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历史到现实




1.清晨四点一刻



包身工被迫起身

2.追述包身工的
的情状

来历,揭示包身
│…………芦柴棒…………………
工制度的形成


(说明)

3.四点半,包身



吃粥的凄惨景象

4.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芦柴棒………
揭示包身工制度发展

5.五点钟,包身

议论描写说明)

工被赶进厂的情


况(至六点钟)

6.揭示包身工制

小福子│
度的膨大(说明)
│←………………………………………………│
└─→7.深刻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结局←─┘
(面)
(点)


抒发对包身工深表同情,对帝国主义、反动派愤慨并严正警告的激情
教学反思《包身工》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包身工》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初步把握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
过程与方法
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
重点
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为副线
难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容与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一、检查预习二、导入新课《包身工》被称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包身工”“芦柴棒”已家喻户晓,给每位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它的震撼力何在?本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三、文体、作者及背景简介四、整体感知:根据时间线索为文章分层并归纳各部分的内容。一(1─11段):记叙包身工悲惨的日常生活和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二(12-22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三(23─34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四(35─50段)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五、文本探究(1)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其中主要写了三个场景,请找出并概括。明确:①第一个场景:“上午四点过一刻”,“鸽子笼一般”的住房里,包身工起床,开始了一天非人的生活。②第二个场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猪食一样的饭。③第三个场景:“五点钟”,包身工们走进工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和“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2)本文采用“双线结构”(主线—新闻事实;副线—背景材料)的叙述手法,请在上述三个场景中分别概括出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明确::1.第一个场景:①新闻事实: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②新闻背景材料:介绍了包身工的来源、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2.第二个场景:①新闻事实:四点半,包身工吃饭场景。②新闻背景材料:介绍社会背景,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3.第三个场景:①新闻事实: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②新闻背景材料:介绍了出入厂凭证的来历,以及东洋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3)提问:在新闻事实的叙述过程中穿插背景材料有何作用?明确: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深化文章主题,增强文章的批判力度。【点拨】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①说明新闻事件起因;②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重要性;③突出新闻稿件新闻价值;④表明记者观点;⑤深化主题。(4)提问: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来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请在原文中勾画相关描写,并各举一例。讲解:“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面”是骨架;“点”是血肉。面—全面准确;点—具体深刻;唯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在每一个场景中先对包身工们作一个概括性的叙述,速写式地描画出人物的群像。例如,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点”: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分析:①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②典型事例,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③典型细节,她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检查课前预习教师以包身工为引子导入本课的学习讲解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点明报告文学的特点以提问的形式完成作家作品的介绍教师做最后的补充和总结学生根据学案了解相关背景,帮助其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小组讨论分层。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做补充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