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包 身 工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蠕动(rú) 弄堂(nònɡ)
游说(shuì)
褴褛(lǚ)
B.执拗(niù)
籼米(shān)
蹲伏(dūn)
挣扎(zhá)
C.廉价(lián)
怜悯(mǐn)
谄媚(xiàn)
骷髅(lóu)
D.焦灼(zhuó)
屏气(bǐnɡ)
呻吟(yín)
蹒跚(pán)
解析:A项,“弄”应为lònɡ;B项,“籼”应为xiān;C项,“谄”应为chǎn。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迭迭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
B.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等方法。
C.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D.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
解析:A项,一迭迭——一叠叠。
答案:A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一次,一位眼睛近视得很厉害而又不戴眼镜的老师,把我们几个同学招呼到他的宿舍里去,给我们诵读《罪恶的黑手》。他屋子里哪儿都是书,光线显得很昏暗,____①____他需要把诗集贴近鼻子尖才能读得出。他的声音并不洪亮,____②____无手势,____③____读得很慢,____④____很动人。长大以后,我再没去读过这首诗,它给我的印象,____⑤____始终留在脑海里。
选项
①
②
③
④
⑤
A
因而
又
因此
然而
却
B
所以
也
却
然而
却
C
所以
且
又
但是
却
D
因此
既
又
但是
却
解析:“因此”“因而”“所以”都表示因果关系中的结果,因此第一个横线处填什么都可以。第二个横线处的选项“又”“也”“且”也只是并列和递进的区别,对文意影响不大。本题的第三个横线处,和前面“并不洪亮”“无手势”和“很动人”之间明显应该是转折的关系,只有B项的“却”是转折关系。所以B项是最佳答案。最后两个横线处用强的“但是”和相对弱的“然而”差别不大,都可以填入。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做事先做人是为人处世、生活工作中的一条清规戒律,我们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炼内功,只把眼睛盯在事上,无视或轻视做人,是不可取的。
②对于深受关注的延迟退休问题,有关人士称,改革不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任何方案的制定,主事者都不应该先入为主,师心自用,而是要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
③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信手拈来古人古事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可谓化典入词的范例。
④正是这些懂得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⑤关闭核电站必然要留下大量核废料,既想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⑥刚从青岛到北京的刘锡禧大爷握着客运组长张润秋的手连连道谢,感谢她对自己的热情帮助和具体而微的照顾。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④⑥
解析:清规戒律: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制度;借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此处使用不合语境。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此处使用恰当。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其后不能跟宾语。胼手胝足:手和脚都磨出老茧,形容十分辛勤劳苦。此处使用合乎语境。进退维谷:进退两难。此处使用恰当。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此处使用不合语境。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从一个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国家,变成一个巍然在世界东方的发展中大国,65年来,中国实现了令世界惊羡的“美丽转身”。
B.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C.在当时,包身工住的工房由日本警察、巡捕、带工头手下的流氓紧紧地封锁着,实际上是一所管理得十分严密的监狱。
D.在山西某砖窑,被诱骗来的孩子们大多从事制造瓦坯的活计,他们几乎以每三十秒一次的频率反复,一日下来以千次计。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巍然”后加上“屹立”;B项,“增强……地位”搭配不当,可改为“提升……地位”;D项,成分残缺,在“反复”后添加“操作”。
答案:C
6.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两个句子的句式,根据文意选出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 )
(1)
(2)
(3)
A.②①②
B.①①①
C.①②①
D.②①①
解析:(1)①是被动陈述句,以被动者“工房区域”为陈述对象。②是主动陈述句,以主动者“弄堂马路”为陈述对象。联系上下文,这里着重介绍的是监狱般的“工房区域”,所以必须用被动句式,才能表达准确、语气连贯。(2)①句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陈述句,并用“是……的”强调了语气。②句则是没有强调语气的肯定陈述句。(3)①句中的“粥菜”单提出来,一顿一问,起强调作用,突出包身工的饮食极端恶劣。②句是一般陈述句,显得很平淡。
答案:B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部分个体私营业主不依法雇用劳动者,有的国有劳务输出部门也参与非法用工操作。劳动者生存状况变得异常复杂。为此,有关人士呼吁——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日前,武汉市劳动监察部门在劳动监察过程中发现,一家私营企业长期使用不满14岁的儿童在企业做工。这些孩子每天早晨六点上班,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有时工作时间更长,还没有公休日。
8月27日,上海市劳动监察部门也在一家日资企业——上海景条公司发现了相同情况,一次查出该公司使用童工逾10名,14岁的孙贵月从7月26日至8月25日的10天中,加班加点工作达87.5小时!除此之外,劳动监察部门还查出该公司违法用工的其他情况:经由政府批准使用的劳动力仅有35人,而公司非法招用300多人;员工工资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且员工工资每月只发一半。
面对这些非法用工企业,武汉市、上海市的劳动监察部门均明确表示:绝不容许现代“包身工”在该市存在,政府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非法劳务黑市须整治。据劳动监察部门调查,沦为国内“包身工”的打工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等醒悟过来时,已身陷“囹圄”,不仅身上分文皆无,证件被扣,而且失去人身自由。
今年4月,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大浪乡村民周某就在石家庄市火车站前的劳务黑市上被骗。那天他在那里找工作,一个老板声称需要“拌猪饲料”的员工,日工资20元。第二天周某与其他7个打工者却被老板送到了距定州市15千米左右的一个砖窑,成了该砖窑30多个“包身工”中的一员。他们被逼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外逃的员工被追回后均惨遭毒打。5月20日晚,周某趁机侥幸逃脱,后在当地公安部门的帮助下,才将其他员工解救出来。
据公安部门反映,“包身工”事件大都发生在位置比较偏僻的个体私营企业中。
“包身工”事件之所以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心慈手软”,甚至在发展和保护地方经济的借口下,不对用工企业进行有效的劳动执法监察,对地方企业出现的“包身工”现象处理不及时,有的甚至听之任之,为违法用工的雇主通风报信,逃避处罚。
河南某地的一家非法砖厂发生“包身工”事件后,当地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就对调查人员说:“这些打工者不是‘包身工’,只不过工作时间长了一些,劳动强度大了一些,工资发放得晚了一些,没有什么大事。”当上级部门追究责任时,又以“查无实据”为由给非法窑主一个不痛不痒的处罚了事。
“包身工”的出现是近年来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盲目外出打工以及劳动监察部门疏于管理的结果,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生,不仅严重违反了《劳动法》,侵害了打工者的权益,而且诱发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当地形象。
为此,笔者呼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发生在身边的“包身工”事件,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打工者和用人者的法制观念,同时要加大取缔和打击劳务黑市的力度,消除“包身工”滋生的温床和土壤;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和打击力度,对以身试法者决不姑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摘自《工人日报》,有删改)
7.这篇报道中“包身工”始终加了引号,联系文章,说说作者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明确这个词的表面义,再结合文本分析其语境义。
答案:报道中所说的“包身工”本质上是一种非法用工行为,虽然和夏衍笔下的“包身工”在遭遇上有相似的地方,但还不完全等同于旧社会的“包身工”(那种制度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所以作者虽然借用这一称呼,但还要加一个引号,以示区别。
8.这篇新闻是运用什么手法报道现代“包身工”现象的?现代“包身工”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先确定答题区间,提取有关信息,分条整合。要又准又全。
答案:是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报道的,如在概括叙述上海景条公司的情况时,单独介绍了14岁的孙贵月的情况,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原因:①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
②许多打工者法制观念不强,而且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
③部分个体私营业主和一些国有劳务输出部门昧着良心,非法用工。
④劳动监察部门疏于管理。
9.从报道所举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现代“包身工”有哪些不幸的遭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找到相关段落与语句,然后归纳概括,分条列出。
答案:①劳动时间长;②工资标准低;③生活条件差;④工作条件恶劣;⑤有的没有人身自由,经常挨打。
10.从文章最后一段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消除现代“包身工”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答题区间在文章最后一段,分条提取即可。
答案: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取缔和打击劳务黑市,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和打击力度。
三、创新语用
11.语言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文字,着力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请看下图,写出示意图中所有概念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听、说属于口头语言系统,读、写属于书面语言系统;
②听、读属于接受系统,说、写属于发表系统;
③听、读影响说、写,说、写反过来影响听、读;
④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需求呈现疲软态势,今年二季度出货量为3.395亿部,同比增幅15%,创6年来新低。①________________,全球移动数据流量仍持续高速增长,2014年增长69%。这一冷一热表明,智能移动②_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3G市场饱和——智能手机市场总体占有率已经较高,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智能应用市场有着广阔的增长空间。
解析:考生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从新低与高速增长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答案是与此形成对照。“正从购买热转向使用热”是对前文的总结。“未来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有限”与“智能应用市场有着广阔的增长空间”是比较性质的句子。
答案:示例:①与此形成对照
②正从购买热转向使用热
③未来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有限(字数符合要求,意思对即可)11.包身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单元提示,了解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
2.理清结构线索,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学习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在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品读,体味强烈思想感情。
2.师生探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恶。
预习任务
复习初中学过的报告文学的知识
二.概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三.结合背景简介理解文中背景材料,思考其作用。
自主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蠕动(
)呵欠(
)拎着(
)惺忪(
)褴褛(
)
执拗(
)籼米(
)蹒跚(
)谄媚(
)契据(
)荤腥(
)
2.下列不是变式句的一项是(
)
A.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B.粥菜?是不可能有的。
C.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D.怎么了,你?
问题意见
背景简介
《包身工》反映的是“一 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