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试题(打包5套)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试题(打包5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25 16:21:46

文档简介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单元整合
岳麓版必修3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1.四种艺术形成:书法、绘画、文学、戏曲。
2.六个重要发展阶段: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
3.一个重要原则: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体现。
二、重大历史线索
1.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演变。
领域
内容
认识
汉字与书法
新石器时代(起源)→商代(出现成熟汉字)→秦朝(小篆通行全国)→魏晋南北朝(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唐代(注重规范法度)→宋代(多样化、追求个性)→明代(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强调个性化)
①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彩,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②文学艺术作品是特定时代的反映,不同的艺术作品往往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绘画
新石器时代(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战国(出现帛画)→汉代(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魏晋(出现文人画)→唐代(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宋代(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并出现民间风情画)→明清(风格奇特)
文学
春秋(《诗经》)→战国(楚辞)→汉代(赋)→唐代(诗歌)→宋代(词)→元代(元曲)→明清(小说)
戏曲
傩是戏曲的萌芽→宋代(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元代(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的鼎盛时期)→明中后期(昆曲发展成全国性剧种)→清朝(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新的高峰)
2.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科技上: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2)文学上:
①宋词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的悲愤之情,宋代的诗词多反映了南北分裂的史实,如辛弃疾的词;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②元代戏曲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感天动地窦娥冤》呐喊控诉等。
(3)书画艺术:
①宋元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苏轼、元朝赵孟等;同时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典型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反映了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
②宋代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反映了宋代中央集权强化,维护封建统治的理学产生。
三、题型应用体验
图片、漫画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取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的形式呈现。
2.从考查的功能看,联系教材知识,多结合图片、漫画中的文字信息考查其中的隐含信息。
【典型例题】
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中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技法攻略】
析图文―→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书法艺术各自的特点分析四幅图
片的特点。A为行书,B为隶书,C为篆书,D为草书。
抓关键―→抓住材料中“将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即最能
自由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构联系―→结合所学,草书线条流畅,表达自由,能体现书法的
写意的特点。
明答案―→本题考查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故选D项。
【针对训练】
1.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脱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
A.风俗画     
B.文人画
C.宫廷画
D.山水画
解析:根据题目中《墨兰图》的绘画特点及对其描述: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脱俗的情趣,可以判断为文人画。
答案:B
2.下列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照片和舞台艺术照。关于梅先生所表演的艺术,理解错误的是(  )
梅兰芳年轻时的照片   梅兰芳舞台艺术照
A.歌舞并重
B.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乐器以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
D.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解析:京剧艺术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来展现大千世界,而说、学、逗、唱为相声的特征。
答案:B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8课
笔墨丹青
1.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下列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集体舞蹈图   
B.《人物龙凤图》
C.《女史箴图》
D.马王堆汉墓帛图
解析:《人物龙凤图》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女史箴图》是魏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马王堆汉墓帛图是在西汉时期,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A
2.他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他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之中”,他的绘画理论对中国画风产生了深远影响,此人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吴道子
D.阎立本
解析:由材料“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之中”等可知此画家的绘画特点是“以形写神”,故选B。A项是书法家,代表作《兰亭序》;C项是唐代画家,代表作《送子天王图》,绘画栩栩如生,被称为吴带当风;D项是唐代画家,代表作是人物画《步辇图》,此三者都无法体现“以形写神”的特点。
答案:B
3.山水画是中国古代文人抒情达意的重要形式之一。下列四幅画中属于山水画的是(  )
解析:《洛神赋图》属于文人画中的人物画,《历代帝王图》属于人物画,年画《连年有余》属于民间风情画,《踏歌图》是宋代的作品,作者寄情于山水。故D项正确。
答案:D
4.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的杰作,体现了深厚的时代气息,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原因在于(  )
A.商品经济发展
B.社会思潮变化
C.传统文化影响
D.社会上层倡导
解析:宋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的大量出现,市民阶层产生并逐渐壮大,反映市民文化需求的世俗化文艺形式出现,在绘画领域表现为风俗画的出现。
答案:A
5.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连,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
A.山水画
B.人物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解析:“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体现了对“意境”的追求,“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选C项。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之所以会被认定为宋元绘画史,甚至中国绘画史的最高峰,不仅是由于写意、写实以及理想主义的表现获得完全的调和,同时在绘画技法上,也是一个有显著进步的时代。……北宋……是鉴赏家、批判家与画家的协调期,而使绘画经常处于具有高度批评精神的时代。”
材料二 扬州八怪是中国绘画中近代风格开始的一大助力……是中国绘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艺术。
请回答:
(1)北宋时期绘画创作取得成就的主要政治原因是什么?在宋代,古代绘画在创作的形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宋元和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在创作风格上有何异同点?
解析:第(1)题考查政治对绘画的影响及宋代的绘画成就,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考查对文人画和民间风情画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答案:(1)原因:国家局部统一的完成;理学的兴起。
变化:文人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的画种,成为当时绘画创作的主流。
(2)同:从形式上看,都属于文人画;从艺术特点上看,都注重对个人意境的追求,而不讲求写实;从风格上看,明清绘画艺术是对宋元以来的绘画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异:明清时期出现一些与传统的艺术风格迥异的新艺术家;明清时期的绘画从文人阶层独有的艺术享受走向世俗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实用性。
[基础巩固]
1.对下幅绘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画在植物纤维纸上
B.它是一幅雕版印刷品
C.作者是晋代顾恺之
D.研究战国楚文化的珍贵资料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楚国的帛画《人物龙凤图》,A项中植物纤维纸是西汉时发明的,故A项错误;雕版印刷术是隋唐时期出现的,故B项错误;顾恺之是东晋人,故C项错误;故选D项。
答案:D
2.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堪称绝世珍品的古画,专家对它的评价是:“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这幅画应是(  )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C.马远的《山径春行图》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顾恺之绘画的特点是“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故选A。
答案:A
3.魏晋时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士人群体的出现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城市市民群体的需要
解析: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绘画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理解的理想形式,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
答案:B
4.下图是唐代名画《送子天王图》。下列有关该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作品的作者为吴道子
B.体现出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画风
C.主题是描绘市井生活
D.作者善画宗教人物
解析:题目考查的是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它体现了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画风,并不是描绘市井生活,故选C。
答案:C
5.下面主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
南宋夏圭《山水十二景》(局部)
A.山河破碎,战乱频仍
B.盛世经济的繁荣
C.“三教合一”的出现
D.市民阶层的兴起
解析:南宋时期文人山水画构图不追求对称,墨色恬淡。夏圭被人称为“夏半边”,他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画作被称为“残山剩水”,这反映了南宋偏安江南、国家不统一的社会状况。
答案:A
6.欧阳修有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写的绘画类别及其风格是(  )
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兼备
解析:从“画意不画形”可知,该诗描写的绘画重视写意,属于文人画。所以选A。
答案:A
7.下面是第三届中国民间艺人节上的两幅作品,它们反映的风格是(  )
A.文人意趣
B.宫廷生活
C.民间风情
D.战争风云
解析:图片中的“马勺脸谱”“鱼皮贴画”是民间艺人制作的,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属于风俗画的范畴。
答案:C
[能力提升]
8.绘画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右图为宋代的《货郎图》,此图可用于直接研究的主题是(  )
A.活跃的商品经济
B.风俗画盛行
C.丰富多彩的民俗
D.生动的市井生活
解析:该图属于世情风俗画,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只是侧面反映。
答案:B
9.宋元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是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这主要是因为(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对外贸易的发展
C.文化事业的发展
D.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宋元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为风俗画的出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基本素材,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增强,这是促使其产生的重要动力。
答案:D
10.中国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这表明他们(  )
A.主张绘画要进行必要的内容修行
B.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
C.绘画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
D.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
解析: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题干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意在体现画家的心境,并不是简单追求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是要表达一种意境,传递画作者的心境。
答案:D
11.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恺之在建康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围观者为其点睛之笔所倾倒,纷纷向寺院施舍,“俄而得百万钱”。他为裴楷画像,紧紧捕捉人物特征,颊上加三根毛,“觉神明殊胜”;为谢鲲造像,注意背景环境对人物的烘托,说:“此子宜置岩壑中。”
材料二 
材料三 
画僧八大山人为明宗室,本名朱耷。明亡以后,曾装聋作哑。在他的笔下,鱼、鸟等多是“瞪眼鱼”“伤心鸟”,表情冷冷逼人,“白眼看青天”,神情桀骜不驯。
(1)材料一反映了顾恺之的什么绘画理论?顾恺之的代表作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获得北宋绘画特点的哪些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
(3)材料三中朱耷的绘画有什么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答案:(1)“以形写神”;《女史箴图》。
(2)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出现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宋代重文,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修养,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3)风格奇特,不拘成法。由于明清更替,社会动荡;专制统治强化,政治腐败黑暗。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1.《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解析:材料信息的意思是《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这反映了《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A是《诗经》的历史地位,材料没有体现;C、D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B
2.“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这段文字的创作文体属于(  )
A.楚辞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解析:楚辞想象力丰富,其作品带有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汉武帝时代的赋以气势恢宏、辞藻华丽为特征,这反映出的本质内容是(  )
A.社会动乱与经济凋敝
B.国力的强盛
C.豪迈奋进的时代精神
D.宏阔广大的文人气度
解析: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国力强盛,因此体现在汉赋上呈现出气势恢宏的特征,故B项正确。
答案:B
4.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解析:结合材料中信息“盛唐”“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反映的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艺术,符合上述特点的是李白。所以答案选C。
答案:C
5.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讽刺小说是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所以讽刺小说从《□□□□》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其中的“《□□□□》”最有可能是(  )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朝、讽刺小说、旨微而语婉。解答本题应从时间信息与小说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从时间上看,《封神演义》《三言二拍》为明代小说,A、B两项排除;C、D两项都是清代小说,但《聊斋志异》是鬼怪故事,不符合题意,而《儒林外史》是讽刺批判现实的作品,排除D项,C项正确。
答案:C
6.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请归纳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两种诗歌风格,并说明这两种风格各自的特点。
(2)图2、图4诗人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
答案:(1)风格:图1、图4反映的是诗歌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图2、图3反映的是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特点: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是以现实社会为素材,深沉、悲壮、凝重;而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是夸张、想象力丰富、张扬个性等。
(2)相同点:忧国忧民的思想内容。
原因:屈原、杜甫所处的社会环境类似,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诗人对社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基础巩固]
1.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A是李白的诗句,体现了盛唐时期个性张扬、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故正确。B是杜甫的诗句,反映的是民间的疾苦,是唐朝由盛转衰时的写照。C是作者杜牧借用商女不知亡国恨,来讥讽晚唐政治的黑暗。D是白居易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失意的情怀。
答案:A
2.她是诗歌的一种,是和乐的歌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她”是(  )
A.北方民歌
B.骚体
C.宋词
D.明清小说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歌词”“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一代文学之盛”即可判断为宋词,故C项正确。
答案:C
3.有文学家评论古代某词人时说,从整体创作风格看,他的词是儒家文化中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英雄人格意识的现实表达。该词人是(  )
A.柳永
B.李清照
C.辛弃疾
D.李白
解析:李白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排除D项;柳永、李清照属于婉约派,创作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不符合材料内容,A、B两项排除;辛弃疾属于豪放派,词中充满了一种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热切盼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故选C项。
答案:C
4.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这样一段材料:“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哪一本书(  )
A.《元曲赏析》
B.《诗经》
C.《全汉赋》
D.《全唐诗》
解析:根据所学,曲在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而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材料符合这一特征。故选A项。
答案:A
5.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解析: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名分,同时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主张忠孝,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体现了明清小说反传统的特点,故均排除。
答案:C
6.有学者对明清四大长篇小说进行排序,排在第一的是《红楼梦》,排在第二的本质上是一个寓言,那些妖魔鬼怪,全是象征性的存在。属于“排在第二”的著作是(  )
A.《三国演义》
B.《聊斋志异》
C.《西游记》
D.《水浒传》
解析:《西游记》中塑造有大量的妖魔鬼怪,象征着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西游记》是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之一,故C项正确。
答案:C
7.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贵族化
B.逐渐平民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事物发展历程的概括表达能力。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使主流文学表达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一趋势即“平民化”。
答案:B
[能力提升]
8.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
A.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B.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演变。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平民化、通俗化,这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有关,故A项正确。C项是技术因素,D项说法正确。伦理纲常是封建统治基础,尤其是宋代理学出现,强化了伦理纲常,故B项不正确。
答案:A
9.“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首古代著名诗歌(  )
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
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解析:题干中诗歌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由此可以判断出自《诗经》,再由“食我农夫”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0.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扩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因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宋元时期”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作品,A项出现在战国时期,B项出现于春秋时期,D项出现于清朝,C项是元杂剧。
答案:C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材料二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闻一多《说唐诗》
材料三 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而宋世制禄丰厚,坊间歌妓又出于自身利益而出金资助词客,这种物质力量的推动势必成为词集刊行的有效保证。
——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
材料四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赋”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闻一多的“诗唐”找出依据。
(3)材料三的作者认为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小说取材的特点。综合四则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解析:第(1)题,只要回答汉赋的特点即可。第(2)题,从唐朝诗人、诗作及文学发展阶段三方面回答。第(3)题,从思想、经济、社会阶层变化三个角度进行概括。第(4)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清小说关注社会底层,题材广泛;“发展趋势”可从文学作品的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等角度分析。
答案:(1)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
(2)诗歌到唐朝时发展到鼎盛阶段,名家辈出,作品极为丰富。
(3)理学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
(4)特点:关注社会底层,题材广泛。
趋势: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抓住关键词“商代”“牛耕”。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诗经》收录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排除B项;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项;甲骨文是商周时代的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
答案:D
2.如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祭祀谷神
D.庄稼丰收
解析:从题干中的“年”字上部为“禾”,“年”有大小之分,应为庄稼丰收的意思,故选D。
答案:D
3.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图中秦阳陵虎符上的字体属于(  )
A.隶书
B.楷书
C.篆书
D.行书
解析:秦朝统一文字,规定小篆是全国的统一标准字体,所以虎符上的字应为篆书,故选C。
答案:C
4.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字体端正规范。下列四个“書”(书)字中,属于楷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根据书法艺术的特点,①为篆书,②为隶书,③是楷书,④是草书,故选C项。
答案:C
5.“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
解析:根据材料中“唐朝”“狂僧”和四幅作品的特点可以分析得出体现的是怀素的作品特点,故选C项。
答案:C
6.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3
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下图以“虎”“象”“鹿”“鸟”四字为例,分别展现“汉字七体”的风采:
请回答:
(1)根据时间判断:A、B分别指的是哪几种字体?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解析:第(1)题结合汉字发展阶段和其特点判断分析;第(2)题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汉字自身发展条件分析。
答案:(1)字体:A——甲骨文,B——小篆。
(2)①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准备了材料;②这一时期,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的演进和创新提供了条件。
[基础巩固]
1.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做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的评述是(  )
A.“状如龙蛇,勾连不断”
B.“笔画圆弧,富有奇趣”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解析: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状如龙蛇,勾连不断”是对草书的评述,“笔画圆弧,富有奇趣”是对小篆的评述,“结体扁平,方劲古拙”是对隶书的评述,“不真不草,流动奔放”是对行书的评述。
答案:B
2.(王羲之)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楷书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王羲之的大意是,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钟繇擅长楷书,张芝擅长草书,王羲之的字体应该是楷书与草书的特点兼而有之。
答案:C
3.下列书法作品中,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字体是(  )
A   B    C    D
解析:从题干中的“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可知是草书的特点。A项是楷书,B项是行书,C项是草书,D项是隶书。故选C项。
答案:C
4.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观察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作品字形严谨,应该创作于秦汉时期
B.该作品字形多变,体现了“尚意”的特征
C.该作品运笔洒脱,体现了书法的实用功能
D.该作品字形方正,反映了当时的盛世景象
解析:从材料图片看,该作品字形多变,遒劲有力,体现了宋代“尚意”的特点,故B项正确。
答案:B
5.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如图“五岳独尊”石刻所示的书法为(  )
A.楷书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根据书法艺术特点可判断为楷书。
答案:A
[能力提升]
6.历史学家郭沫若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对甲骨文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是一种图画文字
B.文字的审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
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
D.奠定了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
解析:关键信息: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题干关键信息反映了后人因“契之精而字之美”对甲骨文“神往”,说明文字的审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B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与反映;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错误。
答案:B
7.中国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下列字体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②产生于商代;①产生于战国时的秦国;③始于秦朝,成熟于汉魏;④晋代盛行,按时间先后顺序,应选C。
答案:C
8.某学者谈到楷书在唐代的流行时说:“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各个书体的特征。四个选项中,A项为篆书的特点,B项为行书的特点,C项为草书的特点。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唐朝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楷书有通俗易识、端重庄严的特点。
答案:D
9.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①正确;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意文字,②错误;象形文字有艺术美感,也是书法,③正确;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④正确,故选B。
答案:B
10.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
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的需要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说明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更是谋生的需要。
答案:C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字“马”的演变过程:
材料二 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象形文字书写系统(也称中文)。汉字亦名列世上最古老并是唯一流传至今的象形文字,可追溯到4
000年以上,汉字也被日文与朝鲜文,以及古代越南文等亚洲多国语言使用。
根据2005年世界主要语言实力调查报告,汉语排名世界第二。如今,中国在国外推广汉语的“孔子学院”发展很快。简体中文全面取代繁体中文作为中文交流文字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繁体中文将定位于传统文化或艺术的层面保留下来。如今,简繁之争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点,民众反应也不一而同,但持简体中文这一进步观点占绝大多数。
材料三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并指出其演变的特点。
(2)汉语排名语言实力世界第二的原因是什么?
(3)请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书法的特点。
解析:第(1)题“演变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特点”结合材料一中信息可看出由繁到简;结合材料二信息可知汉字保留了象形文字的某些特点。第(2)题的回答应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演变特点:由繁到简,保留象形文字的某些特点。
(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发展;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的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四大家,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10课
梨园春秋
1.如图物品在当时的用途不可能是(  )
A.驱魔
B.娱神
C.避邪消灾
D.戏剧的道具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先民的面具主要用来装扮成神灵、野兽,以驱魔娱神,故A、B、C三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两宋之际,南戏能够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经济繁荣    
B.民间艺人的努力
C.瓦舍的出现
D.民间歌舞云集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城市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
答案:A
3.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  )
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解析:元朝时,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知识分子科举进取无望,寄情于戏曲等形式,因此直接推动了元杂剧的昌盛。
答案:C
4.如图是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昆曲》特种邮票。下列关于昆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兴起于江南昆山
B.鼎盛于明中叶到清中期
C.被誉为“百戏之祖”
D.《西厢记》是昆曲代表作
解析:《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作,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5.“2017新年京剧晚会”于2017年1月1日19∶30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强劲的阵容、经典的演唱,呈现给观众一场行当齐全、流派纷呈的京剧盛宴。历史上与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直接相关的是(  )
A.徽剧
B.南戏
C.越剧
D.黄梅戏
解析:“京剧”是在徽剧的基础上,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而形成的,因此与之直接相关的是徽剧。故A项正确。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京剧吸收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角色划分,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方面将演员划分为生、旦、净、丑类,称为四大行当。……净,又称花脸,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红色代表忠勇正义,如关羽。
——《京剧行当》
材料二 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戏曲谚语
材料三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说唱脸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京剧的特点。
(2)根据你的了解,说出材料三中“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的脸谱分别表示的含义。
(3)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结合材料二,请你驳斥这种观点。
(4)请你谈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
答案:(1)在艺术程式上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脸谱谱式,京剧表演具有虚拟性特征。
(2)红脸脸谱表示忠勇义烈;白脸脸谱表示狡猾奸诈;黑脸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
(3)①京剧博采众长,成为戏中之王。②在艺术多样化的今天,京剧也不断地与现代音乐、艺术相结合,推陈出新,适应群众需要。③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
(4)对待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既要继承和弘扬,同时又要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基础巩固]
1.《永顺县志》载:“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师巫唱演。至晚,敲锣击鼓,人各纸面一。”其中处最可能是(  )
A.傩戏     
B.南戏
C.杂剧
D.昆曲
解析:由材料中“酬神”“师巫唱演”推断可能是傩戏。
答案:A
2.右图为温州南戏张协状元演出照,这一剧种起源于宋代南方,当时南戏发展的原因与下列哪项无关(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瓦舍的出现
C.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
D.傩戏处于兴盛时期
解析:傩戏是我国戏剧的源头,与南戏无关,故选D项。
答案:D
3.《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材料中的“瓦”是(  )
A.专门的贸易场所
B.专门的娱乐场所
C.旅舍
D.学校
解析:“瓦”是宋代专门的娱乐场所。
答案:B
4.如图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从中国古代艺术的角度看,其创意主要取自(  )
A.篆刻
B.书法
C.山水画
D.戏剧脸谱
解析:通过图片的形状看,其创意取决于戏剧脸谱。
答案:D
5.据载,“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于1790年进京为乾隆祝寿,为乾隆帝所宠爱。后因臣下议论,道光帝将其驱逐出宫。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据此,京剧兴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  )
A.产生在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B.受统治阶级的推崇
C.融合吸收了多个剧种曲调
D.京剧艺术的大众化
解析:京剧自诞生以来之所以能兴盛不衰,关键是适应了人民大众的审美及价值观要求,这从材料中的“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可以得到印证。A是京剧产生的条件;B与题干内容不符;C是京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D
6.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  )
A.忠勇正义
B.奸诈狡猾
C.凶猛残暴
D.刚直果敢
解析:京剧红脸表示忠勇正义,例如关羽;白脸表示奸诈狡猾,例如曹操;黄脸表示凶猛残暴,例如宇文成都;黑色表示刚直果敢,例如包拯。故A项正确。
答案:A
7.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B.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解析: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答案:C
8.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路途堵塞,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郁感慨之怀”,表达他们在那个历史时代的悲愤、苦闷与抗争,推动了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艺术成就是(  )
A.南戏
B.元曲
C.昆曲
D.京剧
解析:根据材料文人仕进路途堵塞可推知时间为元朝。元朝时,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遂投身于杂剧和散曲的创作,选B项。两宋之际,在今浙江温州一带流行起一种戏曲,称“南戏”,故A项错误;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故C项错误;京剧兴起于清朝,故D项错误。
答案:B
9.从元杂剧、昆曲、京剧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不包括(  )
A.艺术不能脱离群众
B.艺术应随时代发展变化而推陈出新
C.艺术门类之间应相互学习、兼收并蓄
D.艺术应保持原有风貌,不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戏剧发展的认识。戏剧发展来源于群众,服务群众;必须与时俱进,各艺术门类之间要相互学习,故A、B、C三项观点正确;D项,固守陈旧的艺术风貌而不求变化是不可取的。
答案:D
[能力提升]
10.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③产生的宋元时期古代戏曲形式是(  )
A.皮影戏
B.南戏
C.杂剧
D.京剧
解析: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南戏产生于两宋时期浙江温州一带,符合地区④,故B项错误;杂剧产生于元代北方,且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与地区③相符,故C项正确;京剧产生于清朝北京地区,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大胆革新创造,构成了一整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既丰富多彩,又用法严谨,使之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京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所有这些成就,在世界表演艺术大花园里,不愧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材料二 清初,京师梨园的昆腔与京腔(又称高腔)并盛。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进京,以《滚楼》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原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皮簧戏由此而得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说说京剧融合吸收了哪些剧种和腔调。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剧艺术在我国戏剧史中的地位。
解析:第(1)(2)问可从材料中概括。第(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1)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2)昆腔,京腔,湖北汉调,西皮调。
(3)京剧被誉为“国粹”,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