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试题(打包6套)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试题(打包6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25 16:30:28

文档简介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单元整合
岳麓版必修3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条主线: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两大阶段: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与近代西方的人文精神。
四大标志:古希腊智者运动(起源);文艺复兴(兴起);宗教改革(发展);启蒙运动(顶峰)。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历程及内在联系。
(1)历程:
阶段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历史影响
起源阶段
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斯多亚学派
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即美德”,“人生而平等”
关注人类社会,强调人的价值,为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创立提供了借鉴经验
复兴阶段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莎士比亚
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马丁·路德
信仰即可得救,因信称义
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成熟阶段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
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
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做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2)内在联系:
①古希腊人文精神被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②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深化和实践。③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三者共同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2.近代思想解放与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关系。
(1)近代思想的解放是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一个条件。
①文艺复兴从思想上解放人和人性,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潮,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了人对宇宙、自然和人自身的探究。
②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同样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2)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直接的物质条件,推动了新的思想解放。
①牛顿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②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进化论的观点开始挑战基督教神学的神创论。达尔文在提出进化论观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论证了人类的起源,极大地冲击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三、题型应用体验
归纳和概括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取的素材看:多以文字材料、历史漫画、历史图表等形式呈现。
2.从考查功能看:考查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变化、趋势、特点、要点、主旨等。
【典型例题】
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
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技法攻略】
看题干―→古典书籍和宗教类书籍数据的变化。
看选项―→书籍数量变化的理解:古典书籍上升,宗教相关书籍
下降。
明史实―→此时的西方学者重视并推崇古典书籍,主要原因是此
时西欧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
构联系―→抓住历史现象的主旨:人文主义思潮广泛流传,提倡
人性,反对神性,要求个性解放。
明答案―→选出符合题干主旨的选项。故选A。
【针对训练】
1.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B.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解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宣扬人文主义精神,把人从天主教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A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观点,
C应为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D手段不同,文艺复兴主要是通过文艺作品、宗教改革主要是通过对基督教教义的重新解释来传播人文主义。故答案应为B。
答案:B
2.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
B.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人非工具”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资本主义萌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各事件之间是包含、递进关系的,“人非工具”是理性主义思想的一部分,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选择B。A中“人是万物的尺度”只是人文精神的一部分,不是构成文艺复兴的小事件,C中三个事件是并列关系,D是因果关系。
答案:B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1.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说:“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和半睡眠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材料中所说的“纱幕”指的是(  )
A.人类封闭的世界
B.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世界观的束缚
C.人文主义的思想
D.古典文化的神秘
解析:从材料中的“中世纪”“睡眠和半睡眠状态”可判断“纱幕”应指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世界观的束缚。
答案:B
2.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核心思想是(  )
A.弘扬人文精神  
B.宣扬主权在民
C.倡导宗教改革
D.批判封建专制
解析:《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故A项正确。B项是指宗教改革,C、D两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
答案:A
3.下图所示画作(  )
(意)拉斐尔《椅中圣母》(1514—1515年)
A.彰显理性主义的精神实质
B.通过宗教题材表现人性之美
C.追求抒情写意,反映民间风情
D.深受印象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
解析:根据题图“拉斐尔”“《椅中圣母》”可知,其表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通过宗教题材来表达人性之美的艺术作品,故B项正确。
答案:B
4.“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解析:佛罗伦萨地区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反映在人们思想中尽然要革除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旧观念,因此他们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故D项正确。
答案:D
5.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道:“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  )
A.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B.彻底否定教皇权威
C.用理性的旗帜构建美好社会
D.猛烈抨击封建专制
解析:题干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利用宗教来表现人文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彻底否定教皇权威的是宗教改革,故B项错误;用理性的旗帜构建美好社会、猛烈抨击封建专制是启蒙运动,故C、D两项错误。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构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能当得起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薄伽丘提出的进步思想是什么?《十日谈》的文学地位如何?
(2)薄伽丘和莎士比亚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指出莎士比亚对人性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相比有何发展变化。
(3)薄伽丘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对欧洲文学有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对薄伽丘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地位、影响的认识和理解。解题时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解题关键是深刻地理解文艺复兴的背景和人文主义的意义。
答案:(1)进步思想:人生而平等。
文学地位: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和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导。
(2)共同点: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抨击教会的腐败,歌颂现实生活。发展变化:薄伽丘对人性的赞美,大多集中在人性的本能方面;而莎士比亚则赋予人性更高的追求,他用优雅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深刻的哲理,讴歌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3)薄伽丘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早期和晚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基础巩固]
1.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道:“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薄伽丘意在(  )
A.否定封建神学观念 
B.批判不合理的欲望
C.歌颂人的内在理性
D.肯定人的平等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薄伽丘不反对神学,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反对禁欲主义,故B项错误;近代启蒙运动将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的高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具备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了人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解析:根据人文主义的内涵(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分析比较各项,C项表述最能体现这一点。
答案:C
3.有人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这两部作品主要宣扬了(  )
A.蒙昧主义
B.禁欲主义
C.人文主义
D.浪漫主义
解析:两部作品都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抨击天主教会,宣扬人文主义,故C项正确。
答案:C
4.如图是艺术家达·芬奇的传世画作《蒙娜丽莎》。它蕴含了文艺复兴时期的(  )
A.现实主义思想
B.人文主义思想
C.理性主义思想
D.浪漫主义思想
解析:《蒙娜丽莎》体现的是表达对人性的赞美,因此应是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B
5.荷兰裔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房龙在谈到莎士比亚时曾说:“莎士比亚是这样一个‘蒸汽挖掘机手’,他所挖掘的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大地。”对此段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莎士比亚为“蒸汽时代”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B.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思想巨匠
C.莎士比亚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D.莎士比亚的作品顺应了市民社会成长的潮流
解析: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卓越的戏剧家、文学家,其作品热情讴歌人的伟大和高贵,充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故选B项。
答案:B
[能力提升]
6.恩格斯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  )
A.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B.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C.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D.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观念淡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指的是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因此答案选B。
答案:B
7.欧洲中世纪的绘画作品中很少留有作者的姓名,但到文艺复兴时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签名,甚至将自己的形象绘入其中。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
A.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B.对宗教权威的认同
C.对教会腐败的批判
D.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签名,甚至将自己的形象绘入其中,这些说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自己的肯定,具有人文精神。
答案:A
8.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都(  )
①以《圣经》为题材 ②突破传统“圣像图”画法,将宗教题材融入世俗的绘画 ③反映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④追求画面主题的戏剧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二者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都体现出了人文主义精神。对比分析可知,①②③为两幅画的共同点,④是《最后的晚餐》的特点。
答案:B
9.阿姆斯特丹大学运用情感分析软件分析名画《蒙娜丽莎》,得出的结论是蒙娜丽莎的表情中有83%是快乐的表情,9%是厌恶的表情,6%是害怕的表情,2%是愤怒的表情。《蒙娜丽莎》主要反映了(  )
A.世俗社会的生活状况
B.中世纪欧洲的蒙昧主义
C.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D.资产阶级的奢侈生活
解析:《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代表作,它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答案:C
10.“文艺复兴”一词在意大利语Rinascimento中,是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所构成的,即“再生”。此处“再生”的真实含义应是(  )
A.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全方位复兴
B.反对禁欲主义,否定宗教信仰
C.主张灵魂的自我救赎
D.借助传统文化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
解析: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反封建思想理论,所以借助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来表达这一时期的反封建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11.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个人自由的实现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女性发型是女性特征的象征。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如果在自己家里这样,倒是无所谓的。可是在私人领域以外,就得把它藏好。因为他就好像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这些都与别人无关:裹好的帽子、包紧的头巾将它保护起来,避免男人淫荡的目光和陌生人猥亵的好奇。
——[法]罗贝尔·福西耶《这些中世纪的人
——中世纪的日常生活》
材料二 装饰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假发。它往往是用白色的或黄色的蚕丝做成的。……人们所要求的理想的头发的颜色,不论天然和人工的都是金黄色。因为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三 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而用来满足这种激情的手段则常常是犯罪的。……有强烈的情绪而无法控制是因为他是产生自性格软弱;但是在意大利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由于强有力的性格堕落。……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看到别人利己主义的胜利,驱使他用他自己的手来保卫他自己的权利。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头发及装饰的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看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反映出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禁欲思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反映出文艺复兴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以及人们对现世幸福生活的追求。第(2)问,一分为二的评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的同时,也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泛滥。
答案:(1)中世纪:头发承载家庭的秘密和神圣,具有私密性。
原因:中世纪基督教会及神学思想束缚、压抑人性。
文艺复兴:头发是美丽的象征,充分追求并展示美。
原因:文艺复兴弘扬人文精神,追求现世幸福。
(2)看法:个人主义有助于冲破天主教会神学思想的束缚,解放了人们思想;但极端个人主义,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泛滥。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1.在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等英雄都有浪漫主义幻想,经常进行海外掠夺,到人间寻欢作乐,以实现个人价值为荣。这反映古希腊(  )
A.强调公民中的精英治国
B.缺失理性主义精神
C.城邦至高无上地位衰落
D.具有人文民主思想
解析:材料“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等英雄”“以实现个人价值为荣”可知希腊神话带有一定程度上的人文民主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2.如图《掷铁饼者》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充分反映了人体之美,这种风格的雕像在当时的世界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古希腊产生这
种艺术的原因有(  )
①古希腊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 ②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使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③古希腊的奴隶制经济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④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非常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从社会背景入手,①③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图片展示的是人体之美,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出现。
答案:C
3.下列名言属于智者学派的是(  )
A.万物皆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D.知识即美德
解析:A项是泰勒斯的观点,B项是智者学派,C项是亚里士多德,D项是苏格拉底,故选B项。
答案:B
4.“人人都能获得所有的真正知识;关键在于激发人们批判地检视知识,而这正是哲学的真正任务。”最早提出上述观点的古希腊哲学家最有可能是(  )
A.普罗塔哥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解析:根据材料“激发人们批判地检视知识”是“哲学的真正任务”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知识的作用,符合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
答案:B
5.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当仁不让于师”的观点,古希腊思想家中提出类似观点的思想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普罗塔哥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与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的观点类似。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伯里克利”“民主政治”“古希腊文明”“希腊先哲”。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希腊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仁则荣,不仁则辱”
孟子
请回答:
(1)请你依据材料一中这些关键词,把这则历史短文写完整。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2)据材料二,概括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答案:(1)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一方面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古希腊文明的繁荣发展。在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时期,出现了像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等希腊先哲,他们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2)主张:古希腊:强调人的价值(或人文主义,或以人为本)。中国:仁政(或重民)。
[基础巩固]
1.古希腊神与人同形同性,以人为神的形象,以人的精神承认为神。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古希腊(  )
A.民主政治发达  
B.人文思想盛行
C.受东方文化影响
D.商品经济发达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希腊人把神的形象人性化,与此直接相关的是人文主义思想盛行,A、D项是其深层原因,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不是直接因素。
答案:B
2.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主张表明(  )
A.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B.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置疑
C.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
D.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
解析: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结合这一观点可判断出只有D项符合。
答案:D
3.“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文中省略处应为(  )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泰勒斯
D.亚里士多德
解析:“诡辩”原意为“智者”,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一些希腊哲学家放弃了对物质的研究,转而思考与个人关系更密切的题目。由“尽管流于诡辩”“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即可判断A项正确。
答案:A
4.苏格拉底的学说同智者学派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
A.主张以“人”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B.认为价值标准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和兴趣
C.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
D.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解析:A项是二者的共同点,B、C两项是智者学派的主张,D项是苏格拉底的基本主张。
答案:D
5.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
A.普罗塔哥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彼特拉克
解析:从材料中的“求知,智慧,向善”等可知应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最契合,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6.康德说:“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此语反映的思想源于(  )
A.普罗塔哥拉
B.董仲舒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人应具有理性,也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具有独立性,而这一思想的源头是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C项正确。
答案:C
7.柏拉图解释某人的一句名言时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据此判断他解释的名言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知识即美德
C.认识你自己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解析:材料反映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等感觉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符合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答案:A
8.苏格拉底的名言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两者共同体现了(  )
A.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
B.追求理性的自由主义
C.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
D.追求自我的个人主义
解析:苏格拉底的名言体现了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话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人文精神,故选A。B、C、D三项与二者皆不符合。
答案:A
9.如图所示人物是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曾用三句话评述他的生平:“出生,思考,而后死去。”他在思考中创造出的最大的哲学贡献是(  )
A.创立逻辑学
B.建立理念论
C.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
D.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解析: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是提出三段论,创立逻辑学。故选A项;建立理念论的是柏拉图;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和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的是苏格拉底,B、C、D三项均排除。
答案:A
[能力提升]
10.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在(  )
A.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
B.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自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
C.知识即美德,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D.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判断是非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能力。A、B、D项是智者学派的观点,故C项正确。
答案:C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透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孟子的法制观念结合材料“抓起来”、“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概括归纳;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结合材料“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城邦将无法存在”等信息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要从两位哲人所处时代的特征入手,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其实是要找出两位哲人的法制观念的影响及价值。
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在德意志民众心目中,他是一位敢于与上帝摔跤的伟人。由他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构成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德意志现代化历程的开端。”材料中的“伟人”是(  )
A.但丁      
B.彼特拉克
C.莎士比亚
D.马丁·路德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德意志,事件是宗教改革。由此推断材料反映的应是马丁·路德发动的德意志宗教改革。
答案:D
2.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解析: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世俗权力,否定教皇地位,所以选D项。
答案:D
3.恩格斯说,他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此处的“他”是(  )
A.马丁·路德
B.薄伽丘
C.加尔文
D.莎士比亚
解析:加尔文的改革是欧洲宗教改革中最激进的,他的先定论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故选C项。
答案:C
4.在德意志……皇帝没有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代表,在同教皇时而冲突时而勾结的过程中把自己降为一名诸侯……德意志不仅成为罗马的“乳牛”,而且也成为天主教充当欧洲精神权威的最后支撑。思想的、精神的、物质的、国家的和民族的矛盾,集中在德意志日益尖锐,1517年终于爆发了路德的宗教改革。可见,路德的宗教改革意味着(  )
A.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统一力量的形成
B.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开始
C.德国脱离罗马教皇的统治
D.教会民族化,即德意志化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从材料信息“在德意志……皇帝……降为一名诸侯”可知,德国处于分裂状态。“充当欧洲精神权威的最后支撑”表明德国受罗马教廷的精神奴役。这导致各种矛盾尖锐而爆发路德的宗教改革。也就是说,宗教改革一是解决分裂问题,二是解决精神问题,形成民族凝聚力。可见,宗教改革意味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统一力量的形成。故选A。
答案:A
5.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本则材料中“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了宗教改革的反封建性质。
答案:D
6.欧洲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据说罗马城内有个“圣梯”,如果“凡人”攀登一番,就可赦罪。路德爬到中间,忽然想起圣徒保罗的“义人必因信得生”,便停止攀登,退了下来。人问其故,他答道:“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不在于表面礼仪。”
请回答:
(1)史学界有句俗话“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图片信息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样的宗教理论?其含义是什么?
答案:(1)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迫害进步人士,加强思想控制;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权力。(或教权控制王权)
(2)路德:因信称义。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也不必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基础巩固]
1.马丁·路德在16世纪以大无畏的勇气,毅然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大潮,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风暴的策源地。导致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是(  )
A.受文艺复兴的影响
B.德国是罗马教皇的“牛奶”供应国
C.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剥削
D.《九十五条论纲》的传播
解析:教皇兜售赎罪券,搜刮民财,其中德国是受剥削最严重的地区,此举激怒了路德,从而进行宗教改革运动。
答案:C
2.“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这种观点(  )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增强了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苦恼
D.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只要有虔诚的信仰,就可以成为义人,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故B项正确。
答案:B
3.《欧洲文艺复兴史》中写道:“‘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文中的“他”划燃火柴的地点位于右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九十五条论纲》的作者是马丁·路德,他在德国开始了宗教改革,故“划燃火柴的地点”是德国,图中①为英国,②为法国,③为德国,④为瑞士,故C项正确。
答案:C
4.加尔文指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句话反映的观点出自(  )
A.《九十五条论纲》
B.先定论
C.“因信称义”说
D.“因行称义”说
解析:本题的有效信息是“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然后对照教材“先定论”的解释加以比较,便不难选出答案。
答案:B
5.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这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何种主张(  )
A.《圣经》高于一切
B.上帝永恒
C.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D.先定论
解析: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的领袖,和马丁·路德一样主张信仰得救,他把信仰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材料体现了先定论。
答案:D
6.在宗教改革中,改革家们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会权威。下列表述体现这种宗教观的是(  )
A.“基督徒靠行事修为成为义人”
B.“认识你自己”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
解析:C项肯定了人具有灵魂救赎的自主权,主张人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与题干中“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会权威”相符。
答案:C
[能力提升]
7.马丁·路德指出,主教的权柄与政府的权柄“两者都有上帝的命令,所以应当尽心尊敬、重视,看为上帝所赐世人最大的福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否定主教在宗教领域的地位
B.强调世俗权力的优越性
C.论证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对等地位
D.强调世俗权力对教权的遵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两者都有上帝的命令,所以应当尽心尊敬、重视”来看,马丁·路德既没有否定主教在宗教领域的地位,也没有强调世俗权力的优越性,更没有强调世俗权力对教权的遵从,而是论证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对等地位,故答案为C。
答案:C
8.马克思说:“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说明了路德使人摆脱了教会束缚
B.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
C.批判了路德背离人文主义精神
D.指出了路德思想的双重作用
解析:从材料中相互对比的言辞中不难看出路德的改革具有双重作用。而A、B两项只是反映了一个方面,理解不全面。C项表述错误,路德的“因信称义”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答案:D
9.《九十五条论纲》指出:“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材料反映作者的态度是(  )
A.认可教皇搜刮财富
B.天主教徒应该忠实于信仰
C.赞同教会建造教堂
D.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
解析:“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反映了作者对教皇搜刮财富的不满,所以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材料。
答案:D
10.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坚决反对(  )
A.灵魂得救只依靠个人虔诚的信仰
B.灵魂得救靠上帝的预先安排
C.灵魂得救必须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
D.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解析:宗教改革家提出因信称义,反对因行称义。因行称义即灵魂得救必须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两幅图片为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
材料二 “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罚。”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 在(宗教改革)不长的时间后,1581年7月,新教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荷兰共和国,紧跟其后的英国清教徒在1649年将查理一世推上了断头台,成立了共和国,1688年经过光荣革命,迎来了新教国王,实行了“君主立宪”的宪政体系。……1620年为反抗宗教压迫而逃往北美的清教徒,在大洋彼岸建立了自己的家园。1776年,缔造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意大利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四分五裂,在1870年才成为一个统一的王国。1946年才成立民主共和国。法国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却出现了一个混乱不堪、草菅人命、革命恐怖和专政暴力为特征、令文明世界非常尴尬的法国大革命。
——曼德《中国需要的不是文艺复兴
而是宗教改革精神》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两幅作品的共同特点。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4)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1)特点:取材于宗教故事,突出了人文主义的特征。
(2)观点: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提倡“因信称义”。
(3)联系:二者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产物。前者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后者则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4)观点: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更有利于促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看法:作者的观点失之偏颇,因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5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1.1610年,《星空使者》一书出版,时人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发现了新宇宙!”材料中省略的“”应是(  )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爱迪生
D.普朗克
解析:伽利略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生活时代是16—17世纪,与材料时间相符,故A项正确;达尔文创立进化论,是在19世纪,爱迪生、普朗克是在20世纪。
答案:A
2.1987年,英国发行了一套纪念《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300周年的邮票。其中,如图纪念的科学成果是(  )
A.自由落体运动
B.万有引力定律
C.运动三大定律
D.狭义相对论
解析:由题干材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可知作者是牛顿,由图片“苹果”可联想到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可知是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B
3.如图邮票的发行是为了纪念(  )
A.牛顿
B.瓦特
C.达尔文
D.爱因斯坦
解析:从图片的信息看,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故C项与题意相符。
答案:C
4.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机械特色不同
B.构成材料不同
C.交通工具不同
D.能源动力不同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是蒸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是电力和内燃机,故这样划分的依据是能源动力不同。
答案:D
5.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被称为“电气时代”是因为(  )
A.电进入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B.电力能满足各种工厂的需要
C.发电机促使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出现
D.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发明开始的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入了电气时代,主要是因为电力进入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故选A。B、C项都是说了一个方面,D项说法错误。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
会服以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呎的小动物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总之,在18世纪中叶以前,自然科学研究主要是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经验方法达到记录、分类、积累现象知识的目的。在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启蒙运动的发展,“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性思维才能有所帮助。”理性思维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提出科学假说,进而建立理论或理论体系。19世纪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开始都是以假说形式出现的。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与突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科学上最主要的贡献及其思想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前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变化。
解析:第(1)问,贡献依据史实回答即可,至于思想价值,从“物理学的分析方法”“被应用于思想”“伏尔泰”等信息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到“理性思维”分析。
答案:(1)贡献: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答“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也可)
思想价值:牛顿的发现,促使启蒙思想家们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永恒法则,解放了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到来。
(2)变化:由经验方法(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到理性思维。
[基础巩固]
1.如图是波兰首都华沙的一座纪念碑,纪念的是近代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  )
A.提出“日心说”
B.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
C.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
D.提出宇宙没有固定的中心
解析:从“波兰”“天文学家”和图片信息,可知是哥白尼,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日心说”。
答案:A
2.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试验和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从中可以看出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  )
A.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
B.物理学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C.侧重于逻辑推理和理论概括
D.数学成为其主要的表达方式
解析:题干中“半径立方成比例”“平方成反比”、“乘积成正比”等信息都是数学的表达方式,D项正确。
答案:D
3.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但他自己却非常谦虚地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从与牛顿的主要成就的关系看,这里的“巨人”最有可能是(  )
A.伽利略       
B.哥白尼
C.达尔文
D.爱因斯坦
解析:牛顿对科学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经典力学,而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体系,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被誉为经典力学的奠基人。故选A。
答案:A
4.爱因斯坦说:“至今还没有可能用一个同样无所不包的统一概念,来代替他的关于宇宙的统一概念。要是没有他的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就会成为不可能。”爱因斯坦所说的“他”是(  )
A.牛顿
B.伽利略
C.爱迪生
D.瓦特
解析:从材料中“要是没有他的明晰的体系”我们可以联想到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故本题选A项。
答案:A
5.19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神学观,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中解放出来。该理论是(  )
A.进化论
B.经典力学
C.日心说
D.万有引力定律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神学观”,可知是指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答案:A
6.达尔文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是因为他创立了(  )
A.经典力学
B.血液循环说
C.细胞学说
D.生物进化论
答案:D
7.“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该广告词中爱迪生“点燃了世界”的发明是(  )
A.电缆
B.电话
C.电报
D.电灯
解析: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点亮了世界。
答案:D
8.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下面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
A.能源革命与人类生活
B.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C.科学进步与征服自然
D.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
解析:总体看这篇论文的提纲,一方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人类的应对措施,反映出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故B项是最佳选项。
答案:B
[能力提升]
9.1738年版《牛顿的哲学原理》一书的封面如图所示:“光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牛顿头上照下,通过缪斯女神手中的镜子反射到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牛顿的哲学原理》)上。该封面的寓意可以解读为(  )
A.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
B.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C.牛顿的生物进化理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
D.牛顿开创了从实验中认识自然的方法,打破了封建神学的禁锢
解析: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启蒙思想家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思想武器,从而推动启蒙运动的兴起,由此可见B项最符合图片寓意;A项观点过于绝对;C项观点明显错误,牛顿的力学体系与生物进化理论无关;D项观点正确,但与图片信息没有关联。
答案:B
10.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合生存的物种发展起来,而另一些不适合生存的物种就自然灭亡,随着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
A.有力地冲击了神创世学说
B.开辟了微观物质世界研究的新途径
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D.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解析:这段材料反映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其意义是冲击了上帝创世说,故选A项。
答案:A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伽利略研究引发的动力学观念的革命,使得有必要以新的方式表述给行星运动以力学解释这个问题……牛顿对天文学的伟大贡献,正是在阐发这新的动力学的含义并将其应用于太阳系所提出的具体力学问题的过程中作出的……牛顿的伟大著作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名……对《原理》的主要内容作一简短的综述,就可说明它的带根本性的重要意义和广阔的范围。
——摘自[英]亚·沃尔夫著,周昌忠等译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二 牛顿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
——爱因斯坦
探求事物属性的准确方法是从实验中把它们推导出来。
——牛顿
材料三 日食期间光线弯曲情况的记录:
日期
地点
结果及误差(角秒)
1919年5月29日
Sobral
1.98±0.16
Principe
1.61±0.40
在1919年11月6日召开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和皇家协会联合举行的大会上,天文学家罗伊尔宣布:“星光确实按照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预言发生偏折”。
——摘编自钮卫星《从光线弯曲的验证历史
看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问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的时代背景。怎样理解该著作的“带根本性的重要意义和广阔的范围”?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西方近代科学家进行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题,先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的出处判断牛顿生活的时代,然后得出该著作的时代背景,联系所学知识可回答第二小问。第(2)题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时代背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近代科学不断取得发展。理解:《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问世,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确立了相关学科的科学体系和科学的研究与思维方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实验、观测、计算、验证等方法。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4课
理性之光
1.启蒙思想家们深信: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这说明(  )
A.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B.科学技术是走向理性的唯一条件
C.自然科学推动理性发展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解析:从“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可知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推动了理性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C
2.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这体现的原则是(  )
A.自由平等
B.主权在民
C.分权制衡
D.民主共和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孟德斯鸠主张权力之间相互制约,体现的是分权制衡原则,故C项正确。
答案:C
3.法国国家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个小盒子,里面保存着伏尔泰的心脏,盒子上写着伏尔泰的一句话:“我的心脏在这里,但到处是我的精神。”伏尔泰“精神”的实质是(  )
A.主张上帝至高无上
B.提倡进步和理性
C.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
D.主张天赋人权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精神的实质,难度较大。C、D两项虽然是伏尔泰的主张,但不能体现伏尔泰精神的实质。结合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来分析便可得出结论,伏尔泰精神的实质是提倡进步和理性。
答案:B
4.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  )
A.《论法的精神》
B.《社会契约论》
C.《纯粹理性批判》
D.《十日谈》
答案:A
5.当爆发于18世纪的这场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时,它所产生的重大政治影响是(  )
A.促进了欧洲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B.动摇了欧洲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C.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
D.彻底摧毁了欧洲人的宗教信仰
解析:根据材料中“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可以看出这一运动以理性为旗帜,构建理性王国。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生而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材料二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如何评价?
(2)归纳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3)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一与材料二各侧重于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及其影响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又比较了两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注意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答案:(1)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评价:对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2)思想: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影响: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对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起了指导作用。
(3)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于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材料二侧重于如何保卫自由与人权。
[基础巩固]
1.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是它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这一思想反映了(  )
A.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B.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C.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
D.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理性主义内涵。从材料信息“1655年”可知,此时正是启蒙运动发展时期;又从“思考的芦苇”“理解世界”可知,该科学家认为要注重人的思考和判断,反映了理性主义的思想内涵。故答案是B。A项与题意不符,C、D两项在材料中都无反映。
答案:B
2.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C.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直接得知理性的含义是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而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启蒙运动中理性的解释,故可排除。
答案:A
3.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是(  )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解析:卢梭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答案:C
4.卢梭指出,法律是“公意”,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不仅有决定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利,而且有通过起义推翻违反契约和法律、实行暴虐统治的君主的权利。这表明卢梭主张(  )
A.君权神授
B.主权在民
C.三权分立
D.君主立宪
解析:从材料中“人民不仅有决定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利,而且有通过起义推翻违反契约和法律、实行暴虐统治的君主的权利”可以知道国家的主权在人民手中。
答案:B
5.21世纪以来,到欧洲旅游的中国人迅速增多,很多游人在巴黎伏尔泰纪念馆前留言。下列留言中不正确的是(  )
A.“你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B.“你以思想启迪民众的心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C.“你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D.“你高举民主共和的旗帜鼓舞了中国辛亥革命战士的斗志”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倡导在法国建立君主立宪。D项表述明显错误。
答案:D
6.如图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中的著名事件:“处死路易十六”。这一历史事件的思想理论来源是(  )
A.康德
B.卢梭
C.伏尔泰
D.孟德斯鸠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主要是提出三权分立的思想,主要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伏尔泰在反对君主专制的同时,又赞成实行“开明专制”,不可能主张处死国王;卢梭的思想最激进,认为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运用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康德主张公民自由、平等、独立,反对采取革命手段。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B
7.康德说:“Sapere
aude!……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其中“Sapere
aude”的含义可能是(  )
A.“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
B.“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D.“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德是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理性就是人的思考和判断,B项正确;A项是亚里士多德的言论;C项是彼特拉克的名言;D项是马丁·路德的主张。
答案:B
[能力提升]
8.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妇女应该在家中劳动,永远不要到需要讲话的公共集会上去……难道世界上还有比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母亲更感人、更让人尊敬的吗?这表明卢梭反对妇女(  )
A.拥有教育权
B.获得劳动权
C.争取人身自由权
D.享有政治参与权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卢梭的观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妇女……不要到需要讲话的公共集会上去”可以看出卢梭反对妇女参加公共集会,反对妇女享有政治参与权。
答案:D
9.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这主要是为了(  )
A.摆脱教会的思想控制
B.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
C.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D.唤起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解析:材料中启蒙思想家的活动,旨在进行思想启蒙,进行反封建斗争,即唤起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答案:D
10.启蒙运动是欧洲思想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有(  )
①提出尊崇理性 ②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③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歌颂自然的人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③是智者学派提出的,④是文艺复兴时提出的。
答案:A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浪潮被打断了。
——北大教授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请回答:
评价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
解析:第一层次:首先,提炼观点: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其次,表明自己态度:赞成或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然后,对所持观点予以合理的解释;第二层次:围绕观点展开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三层:总结升华,上升理论的高度说明观点的合理性或局限性。
答案:第一种观点:同意材料的观点: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表现形式及其结果都不同。理由: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做出理性的说明,所以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是对其作用的夸大。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材料的观点:认为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相似。
理由: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下人性的思考。尽管由于中国明清没有西方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也没有形成众多的思想家,但同样也推动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样也起到了启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