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试题(打包4套)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试题(打包4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25 16:36:22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1.“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属于(  )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解析:由题干材料即可判断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故选B项。
答案:B
2.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巴黎圣母院》是其著作之一,与这部著作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B.利用了强烈的对比
C.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灵的赞美
D.反映了大革命前夕封建王朝的黑暗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浪漫主义文学出现于法国大革命后。
答案:D
3.巴尔扎克,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是“吃黑面包的收账员的诚实”,主要以此说明(  )
A.体现了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B.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民的失望
C.用作品描绘了法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争场景
D.他的作品展示了19世纪前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巴尔扎克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真实地反映了法国社会生活。
答案:D
4.以下名言或描述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内容的是(  )
①“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②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③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
④“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①④是雪莱的名言,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②是对巴尔扎克作品《人间喜剧》的评价,③是对托尔斯泰作品《战争与和平》的评价。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都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答案:B
5.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东西方两部著名的话剧《茶馆》和《等待戈多》的剧照,当时两剧在中国和西方上演时均引起轰动,他们的共同之处是(  )
A.属于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
B.描写了社会历史演变
C.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D.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解析:《茶馆》是现实主义话剧,《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两者都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所以选C项。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材料二 
《安娜·卡列尼娜》插图
材料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文学流派力图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体现出怎样的文学特征?
(2)材料二的作品属于哪一流派?该流派有何特点?
(3)你知道材料三中名言的出处吗?该作品代表了哪一地区的文学成就?名言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情感: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特征: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深入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2)流派:现实主义。特点: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出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代表:20世纪上半期的苏联文学。人生态度:乐观进取、拼搏向上,人生目标明确。
[基础巩固]
1.法国浪漫主义的“产婆”斯塔尔夫人说过:“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忧郁”主要反映了人们对(  )
A.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B.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唤
C.新社会制度的高度颂扬
D.人性解放的渴望
解析:题干中的“忧郁”反映了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就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答案:A
2.“经常跟过去的或现在的现实完全断绝了关系,喜欢从宏伟、邈远和恐怖的事物领受灵感”,从而“鼓励一个新的狂纵不法的自我”。这种创作风格的盛行,实际上反映了人们(  )
A.对理性王国的一种大胆追求
B.对启蒙时代和工业主义的反思
C.在现代文明中的困惑和迷失
D.对批判现实主义文风的厌弃
解析:材料所示的创作风格应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对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理性王国的失望,是对启蒙时代和工业主义的反思,故B项正确。
答案:B
3.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一是“20世纪初年”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爱国青年都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二是G.Byron(拜伦)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的特点是对社会弊端进行抨击,反对封建专制,歌颂民主自由。这正契合了当时中国爱国青年的需求,因此深受他们的喜爱。
答案:D
4.“如果将敏锐的想象力和逻辑掺拌到荒谬的程度,结果将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谲”,“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材料评价的文学流派是(  )
A.古典主义
B.批判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荒谬的程度”“似是而非的诡谲”“新奇形式”,都反映了现代主义的特征,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答案:D
5.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要理解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我们应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法国大革命
C.工业革命
D.宗教改革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反映了工业革命进程中法国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场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答案:C
6.“他一方面是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插图,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另一方面,是一个发狂地信仰基督的地主。”材料中列宁评价的“他”是(  )
A.维克多·雨果
B.巴尔扎克
C.列夫·托尔斯泰
D.高尔基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俄国作家,可以排除A、B项。高尔基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与题干材料中“是一个发狂地信仰基督的地主”不符。
答案:C
7.某作家主张:“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据此判断,这位作家的代表作应是(  )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理解,题干中作家的创作手法属于现代主义。A项是浪漫主义文学,B项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C项是无产阶级文学;D项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代表,在其作品中没有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
答案:D
8.被誉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的哪部作品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之作(  )
A.《童年》
B.《在人间》
C.《海燕之歌》
D.《母亲》
解析:《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答案:D
9.1957年,著名小说《在路上》在美国出版,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发问:“……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样走呢?”下列作品与《在路上》风格一致的是(  )
A.《西风颂》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十日谈》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在路上》体现了人们的迷惘和无助,这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与《等待戈多》的风格一致,故选B项。
答案:B
10.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突破逻辑严密的传统心理描写方法,运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手法,直接展示人物潜意识,再现当前、过去情景,或对未来的想象,不受时空和逻辑限制,貌似紊乱,实则高度真实。这部小说的创作风格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无产阶级文学
D.现代主义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突破逻辑严密的传统心理描写方法,直接展示人物潜意识”“不受时空和逻辑限制,貌似紊乱”可知这部小说的创作风格是现代主义,故D项正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可会忘记那快乐的时刻,
被我们在爱之亭榭下埋没?
对着那冰冷的尸体,我们铺了
不是青苔,而是叶子和鲜花。
呵,鲜花是失去的快乐,
叶子是希望,还依然留贮。
——雪莱《往昔》
材料二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多卷本巨著,是他以毕生精力完成的光辉创作群,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在这里,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它再现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
材料三 1953年《等待戈多》曾在法国演出,连演三百场,轰动法国。1957年《等待戈多》在美国旧金山监狱演出,观众是1
400名囚犯。它竟然立即被囚犯观众所理解,一个个感动得痛哭流涕。一个犯人说:“戈多就是社会。”另一个犯人说:“他就是局外人。”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特征?这种风格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风格有何不同?
(3)概括材料三作品的艺术特点,《等待戈多》大受欢迎背后反映的是什么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近代文学的发展。第(1)问,诗作中的“叶子是希望,还依然留贮”,表明作者对未来充满憧憬,据此判断该诗作特征;结合19世纪初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这一风格产生的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中“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广阔的社会图景”并结合现实主义的特征分析两者的不同。第(3)问,结合荒诞派的相关史实分析艺术特点;第二小问结合荒诞派的时代背景分析。
答案:(1)浪漫主义特征。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人们的失望与不满反映到文学领域,浪漫主义文学兴起。
(2)更加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创作形式以小说为主。
(3)荒诞派文学在艺术手法上没有开头、结尾和情节;没有或是徒具人形的人物;语言无逻辑。问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失望和内心的焦虑。2017秋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单元整合
岳麓版必修3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主题:近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两大领域:文学、艺术领域。
三大流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西方近代三大文学流派演变。
主要流派
盛行时间
社会根源
创作特点
浪漫主义
19世纪初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与启蒙思想描绘的“理性王国”存在差距
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手法夸张,情节跌宕起伏
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20世纪20年代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开始大量暴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社会现实秩序表现出不满
现代主义
20世纪30年代起
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产生了危机感、迷茫、痛苦等
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2.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流派产生的主要表现、根源及影响。
(1)表现:
①文学领域:作品打破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故事缺乏完整的情节,甚至缺少常规的开头和结尾,令人难以捉摸。注重人物的描写,但是人物动作无聊,出现一些乏味的对白。
②美术领域:由于心理压力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画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许多的美术流派。他们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艺术上更趋向于极端化。
③音乐领域:既有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流行音乐,又有震耳欲聋,节奏强烈,广泛运用声、光、电技术的爵士乐等。
(2)根源:
①社会:垄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物质生产是以牺牲一定精神道德为前提的,物质与精神发展的脱节使人们的思想产生矛盾。
②思想: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促使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迅速提高,人们的观念急剧变化,人们开始从更高层次上思考人类的前途、社会问题、道德观念等。
③政治:国际政治上的世界大战,后来的冷战,特别是核恐怖,无疑像定时炸弹一样悬在人们心头,使人们感到危机重重,甚至发生变态。
(3)影响:
现代主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现代人受到心灵的震撼,使人们产生迷惘的心理,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剖析社会的变化。
三、题型应用体验
特点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取的素材看:多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字、图表、图片等材料形式呈现。
2.从考查功能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的特征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典型例题】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写道:“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入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符合这一特征的文学流派的名著是(  )
A.《唐璜》     
B.《西风颂》
C.《人间喜剧》
D.《等待戈多》
【技法攻略】
析材料―→知识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风格的特点。
抓关键―→考知识:考查对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记忆。
构联系―→找关键词“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这
符合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
明答案―→得结论:A、B为浪漫主义,D为现代主义中的荒诞
喜剧派,故A、B、D错误。
【针对训练】
1.“谁能了解我的音乐,谁便能超越常人无以摆脱的苦难。”这句话反映了贝多芬音乐的特点是(  )
A.体现了他强烈的反封建与争民主的精神
B.其作品体现了英雄主义气息
C.其作品体现乐观主义气息
D.其作品中蕴含着深沉的哲理
解析:贝多芬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创造了一首首经典的曲目,体现了乐观主义的气息。
答案:C
2.下图为毕加索的两幅画作。下列关于其艺术特征的概括,正确的是(  )
      弹曼陀铃的少女   怀孕的情人
A.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客观世界
B.用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情感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达理性
D.用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达情感
解析: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故B正确;A是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C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D是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故A、C、D错误。
答案:B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1.“成功地将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成功地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这是对哪位艺术家的介绍(  )
A.贝多芬    
B.莫扎特
C.德彪西
D.高更
解析:结合材料中“将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等可以判断材料指的是贝多芬。
答案:A
2.下图是毕沙罗的《瓦赞村口》,在画中充满阳光、空气,清新、明净、温暖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这种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的画派是(  )
A.现代派  B.现实主义  C.印象派  D.浪漫主义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可知为印象画派。印象派重视用光和色描绘外部世界,画面色彩特别清新、明亮,故C项正确。
答案:C
3.《向日葵》是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作,其作者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该画家是(  )
A.莫奈
B.凡·高
C.塞尚
D.毕加索
解析:《向日葵》是凡·高的代表作品。
答案:B
4.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代表着一种空前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的美术倾向。下面四幅作品中,与《格尔尼卡》属于同一艺术流派的是(  )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主义美术。《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代表。A项是印象派画家凡·高的作品。B项画面描绘的是三个停止行走的时钟被画成像柔软的画饼一样,一个挂在树枝上,一个呈90度直角耷拉在怪物旁边的平台上,还有一个软表搭在怪物身上,在荒凉的海湾背景下,这像是一个时间已经绝对停止的世界,该画作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美术的风格。C项是对现实生活的展示,无法体现“自我感受”“自我表现”的美术倾向。D项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品《马拉之死》,与题意不符。
答案:B
5.画家通过作品表达思想感情,倾诉内心感受。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的进步画家,1937年他创作了《哭泣的女人》,该作品(  )
①反映出作者随心所欲,追求画面偶然效果 ②将不同角度的形象叠加在一起 ③体现出现实主义美术的价值取向 ④直观反映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毕加索的作品特色,毕加索是现代派绘画大师,其作品从不同视角将形象叠加,《哭泣的女人》直接
反映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它属于现代派,故将③排除,并且它不是追求偶然效果,故D项正确。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莫奈《日出·印象》  图2
莫奈《干草堆》
材料二 他的音乐有如雾里看花,具有朦胧的意境,捕捉无定型的流动体(如云、风、气味等)运动时的瞬间印象,把它们用绝妙的音色、和声等表现出来。
请回答:
(1)材料一的绘画作品属于哪一绘画流派?这一绘画流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在艺术风格方面有何内在联系?
解析: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首先判断出材料二所属的流派,然后找出其内在联系。
答案:(1)绘画流派:印象派。特点:主张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2)联系:同属于印象派。
[基础巩固]
1.《命运交响曲》的作者是音乐史上一位承前启后式的人物,下列对他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 ②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③代表作品还有《第九(合唱)交响曲》等 ④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题干中的人物是贝多芬,①②③符合贝多芬的音乐成就。而被誉为“交响乐之父”的是海顿,故排除④。
答案:C
2.据统计,艺术市场上成交价格超过一千万美元的旷世绘画有十幅,排在前四位的皆是凡·高的作品。凡·高绘画的特点是(  )
A.主张抒发个性,色彩明快,注重光和色的作用
B.绘画注重选取严峻的重大题材
C.注重感情表现和画面整体的完整、统一
D.反对传统和理性,趋向极端
解析:新古典主义绘画注重选取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浪漫主义注重感情表现和画面整体的完整、统一。现代主义反对传统和理性。凡·高属于后印象派,他的绘画特点是主张抒发个性,色彩明快,注重光和色的作用。
答案:A
3.“他的音乐光影斑驳,精妙多姿。同样以月光为主题,贝多芬的音乐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的皓月,而他的音乐则是‘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淡月,清幽雅深。”这里的“他”是指(  )
A.海顿  B.莫扎特
C.德彪西   D.巴赫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对作者作品风格的描述符合印象派音乐的特点,其代表人物是德彪西。
答案:C
4.草是绿色的,但如果眺望远方的原野,草却不是绿色而是青色;如果在晚霞照射下看青草,就是红色或灰色的。这一画派属于(  )
A.古典主义美术
B.浪漫主义美术
C.印象画派
D.现实主义美术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内容看,它注重描写事物在光和色之下的“瞬间印象”,因此这一画派属于印象画派。
答案:C
5.“他们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把光看作是‘绘画的主人’,在作品中着力表现自然景色中闪动着的色彩和光线。”“他们”属于(  )
A.古典主义画派
B.现实主义画派
C.印象主义画派
D.现代主义画派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可知这是印象派的风格,故选C项。
答案:C
6.“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文中的“他”是(  )
A.达·芬奇
B.莫奈
C.塞尚
D.毕加索
解析:从材料信息“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可以看出,这是对现代主义绘画特点的描述,属于此画派的是毕加索。
答案:D
[能力提升]
7.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音乐是和梦想与激情、生与死的深刻思想、人类的命运、神与大自然、对自由的期望以及善与恶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该音乐属于(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概念解读和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对自由的期望以及善与恶的斗争联系”说明19世纪的音乐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歌颂美好的事物,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与浪漫主义的特征一致,故选A项。
答案:A
8.下面两幅东、西方绘画作品的共同点是(  )
      宋《踏歌图》  《日出印象》
A.准确客观地描绘物象
B.注重表达画家的主观感受
C.运用抽象夸张的手法
D.注重光与色的明度差别
解析:由宋代《踏歌图》可知是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注重写意;据《日出印象》可知其是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注重表达画家的主观感受,故B项正确。
答案:B
9.如图是法国画家贝尔特·莫里索借助了当时科学领域的新成就创作于1888年的《阅读中的小女孩》。这幅画(  )
A.关注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B.表达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展示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
D.捕捉了光和色之下的“瞬间印象”
解析:由材料“借助了当时科学领域的新成就”和图片可知,这幅画为印象画派,捕捉光和色的瞬间是印象画派的特色,故D项正确;关注社会现实的应该是现实主义,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表达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故B项错误;现代主义展示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故C项错误。
答案:D
10.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下列美术作品与小说所反映的艺术特征相似的是(  )
解析:由题干中信息“意识流手法”“交错凌乱的时空”等可知,《尤利西斯》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与其特征相似的美术流派是现代派,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题目转换成“属于现代派美术作品的是”。A项是浪漫主义作品,B项是印象派作品;C项是现实主义作品;D项作品采用了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手法,是现代派美术作品。
答案:D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产生印象派的直接原因是官方沙龙对青年人的压抑和压制,这是表层的原因。实际上,社会原因才是内在的原因。首先是市民阶层的兴起,艺术审美趣味的变化,市民家庭对有装饰性或有形式美感绘画的需求。印象派绘画的画幅基本上为中小型,可以让资产阶级作为装饰悬挂。
——摘自李倍雷《西方美术史》
材料二 印象派艺术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重视绘画的平面性、装饰性和写意性。物理学对光色的分析促进了绘画色彩的变革,给艺术家以启发。艺术家运用光学原理来进行创作,可以说印象派最大的成功在于光和色彩学上的发明和创造。
——摘自马晓琳《西方美术史》
材料三 “二战”期间,德国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一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印象派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格尔尼卡》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毕加索的回答说明了什么?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官方沙龙对青年人的压抑和压制”和“社会原因才是内在的原因”材料二中的“艺术家运用光学原理来进行创作,可以说印象派最大的成功在于光和色彩学上的发明和创造”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第二小问,通过对材料二的分析解读也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原因:青年人受官方画派的压制,因此要求反对传统保守的思想;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迎合日益增多市民阶层的需要;受外来绘画技法和当时科技成果的影响。
(2)《格尔尼卡》反映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毕加索的回答说明了他对法西斯的极端厌恶和愤慨。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
1.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解析:注意关键时间信息“1909年”,此时电影艺术刚刚诞生。电视是在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的,排除A项;C、D两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
2.头戴一顶大礼帽,脚蹬一双尖头鞋,鼻子下留着一撮小胡子,紧绷的上衣与肥大的裤子别扭地穿在身上,手里握着一个手杖,鸭子般地出现在银幕上,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造型。当时的世界电影应属于(  )
A.彩色电影
B.有声电影
C.多元化艺术电影
D.默片电影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卓别林的典型形象,卓别林时代电影尚处于“默片时代”。
答案:D
3.英国小说《哈利·波特》长期不为中国读者所了解,但自从把它搬上银幕之后,这部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这说明了(  )
A.小说的影响力远远小于电影
B.电影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传媒,促进了其他艺术的推广
C.电影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技的发展
D.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解析:由英国小说《哈利·波特》在搬上银幕前后的影响度可以看出电影这一传媒手段有利于其他艺术的推广。
答案:B
4.电视作为传媒的工具,已深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图片主要展示了电视的哪一功能(  )
A.娱乐
B.传播资讯
C.展示艺术品
D.远程教育
解析:电视剧是供人们欣赏的,而《爸爸去哪儿》《一站到底》均为娱乐节目,A最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A
5.现代生活中,有不少事物原本出自十九世纪欧洲人的创意,却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变成大众化消费品,甚至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电脑 手机
B.报纸 收音机
C.热狗 麦当劳
D.汽车 电影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原本出自十九世纪欧洲的创意”,A、C两项不属于十九世纪欧洲人的创意,而B项不属于二十世纪的美国大众化消费品,故D项正确。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突然……有什么东西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画面在抖动,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面前沸腾着奇妙的生活……突然之间,它消失了。我们面前呈现……一块白色银幕,看来上面什么都没有了。
材料二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总统候选人辩论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比对手更好的形象,而收音机观众却感觉对手即麦凯恩表现更佳。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艺术?它首先诞生在哪个国家?
(2)材料二表现的是什么艺术?它首先在哪个国家获得成功?
(3)材料一、二反映的艺术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解析:本题围绕影视艺术选取材料,笫(1)题应注意从材料一中获取有效信息,判断描述的是电影艺术。第(2)题从材料二判断是电视艺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要求归纳概括影视艺术的特点。
答案:(1)电影艺术。法国。 (2)电视艺术。英国。
(3)直观性强,信息量丰富,流通迅速,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科技含量高,技术水平高。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等。
[基础巩固]
1.某中学的一门选修课的介绍有如下内容:“卢米埃尔兄弟”“默片时代”。这门选修课的名称最有可能是(  )
A.改变世界的计算机    
B.音乐的变奏
C.电影艺术的诞生与发展
D.电视与当代生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1927年前由于技术限制,电影处于“默片时代”,故C项正确。
答案:C
2.“广播公司捷足先登,最先使电视和文艺发生了关系。”1936年11月2日,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通过电视转播舞台上演出的实况或播电影。“”中的国家应是(  )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苏联
解析: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把电视和文艺连接起来,这使得当时价格还相当昂贵的电视在英国中上层家庭开始普及。
答案:C
3.灾难电影《2012》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说:“对我而言,我喜欢描述城市遭受虚拟的劫难,那样会让大家警醒,居安思危。”材料反映出电影艺术能够(  )
A.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普世价值
B.推动世界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
C.打破神秘主义的世界末日预言
D.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人文思考
解析:《2012》是一部关于世界末日的科幻电影,其主题却是描写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灾难,警示人类要有危机意识,并能防范危机,这能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答案:D
4.下图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该电影(  )
A.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
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
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
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解析:图片寓意主要折射工业革命负面影响而非其积极方面,图画中将人的部分身体异化为钢铁构件及工具,寓意人被视为没有感情的工具,人性被忽略,反映了工业革命下工人的处境,故B项正确。
答案:B
5.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梦想剧场》等栏目推出了许多像阿宝、李玉刚一样的平民明星,因此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些栏目体现了电视的功能是(  )
A.资讯传播
B.大众娱乐
C.政治论坛
D.艺术欣赏
解析:《星光大道》和《梦想剧场》推出了许多的平民明星,体现了电视的娱乐功能。
答案:B
6.21世纪以来,一大批时尚靓丽的韩国影视明星和歌手引起了中国青少年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在中国形成了一股韩国流行歌曲、电视剧以及韩国影视明星的“热潮”,一些报刊把这一现象称为“韩流”。下列关于“韩流”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传统的相似是其出现的重要原因 ②青少年的盲目追星行为应该正确引导 ③韩国影视艺术发展水平最高 ④这种现象促进了中韩两国的民间交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中韩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①正确;青少年盲目追星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应该正确引导,故②正确;③说法不符合事实;这种文化的交往会进一步促进两国的民间交流,④正确。故选C项。
答案:C
[能力提升]
7.2014年2月,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秀兰·邓波儿去世。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最深重的时候,她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称:“只要我们有秀兰·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没事。”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电影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B.电影诞生在危机中的美国
C.罗斯福借助电影实施新政
D.电影艺术影响着社会生活
解析:根据材料中“她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说明电影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故D项正确。电影是在1895年诞生的,并不能摆脱危机和推行新政,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8.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解析: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普及时间应比1954年稍早一些;互联网问世的时间是在196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发生了“经营者革命”,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上升,统计数据计算错误不可能出现;只有D项最有可能发生。
答案:D
9.“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这段材料表明电影的出现对美国青少年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是(  )
A.电影成为美国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
B.电影是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学校
C.电影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
D.电影提升了美国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解析:材料重在强调电影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引导,A项从材料中不能很好地体现。材料反映的是电影的消极影响,因此B、D两项错误。青少年模仿电影明星的动作反映了电影对青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
答案:C
10.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刚传入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
B.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C.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
D.电视是影响极大的传播工具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从美国起源的音乐电视对拉美文化现代化的影响,但没有提到拉美的文化对美国的影响,说“相互促进”言过其实,故A项正确。
答案:A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们眼前诞生了一种艺术。绘画或音乐很久以来即已存在,但关于电影的诞生,我们所熟悉的是路易·卢米埃尔和梅里爱,而对于爱迪生或雷诺,则尚有待我们去了解。
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其他艺术的综合。我们把这本电影史划分为以下三大部分:无声电影(1895—1930)、有声电影的开端(1930—1945)、当前时代(1945—1962)。
——摘自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
材料二 在中国,电影最初被称为“西洋影戏”,早在1896年便从欧洲传入上海和香港。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戏曲片《定军山》,揭开了中国电影历史的第一页。这以后,郑正秋、张石川和黎民伟几乎同时在1913年分别在上海和香港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到1920年上海产生了第一批长故事片,形成了中国电影的萌芽期。中国早期电影创作从观念、取材到表现形式上都可以看到民族戏剧(京剧、文明戏、粤剧等)的深厚影响,这是中国文化打在早期中国电影上的一块明显的“胎记”。
——摘自《中国电影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电影出现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电影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电影发展的主要原因。
(3)20世纪以来迅速发展的影视艺术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电影产生的背景、原因、代表人物及作用。注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即可。
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或电气时代)。标志: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向公众放映拍摄的短片。
(2)科技的发展;艺术家的努力;其他门类艺术的影响;公众的热爱。
(3)作用: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为本民族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促进世界各种文化的理解、借鉴、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