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我们一起来认识 一段历史吧!
谢谢大家!改 革变革、改革在今天的世界是如此的时髦与受欢迎!不止是今天,
改革从古到今都是推动社会进步与解决社会矛盾
的重要手段。王安石变法课程标准关于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北宋的统治钦宗
1125-1127徽宗
1100-1125哲宗
1085-1100仁宗
1022-1063英宗
1063-1067神宗
1067-1085真宗
997-1022太祖
960-976太宗
976-997北宋中期的面临的困境积贫积弱内忧
外患冗官
冗兵
冗费兵将不识
军权分散
败于辽夏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整顿吏治,裁减官员
官僚贵族进行诽谤攻击
仅历时一年,便告失败
“你认为庆历新政的失败是不是必然的?
范仲淹在政治失意后,
写下《岳阳楼记》,
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表达了士大夫忧心国事的情怀。
庆历新政虽失败,但是揭开了变法的序幕。“庆历新政后二十年,北宋依旧……积贫积弱内忧
外患冗官
冗兵
冗费兵将不识
军权分散
败于辽夏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有抱负的君主“ 宋神宗。1067—1085年在位,即位时,年方十九,正血气方刚,希望有一番作为。
他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有恢复河朔、革除弊政之志。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三重身份:大儒、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诗句有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2岁中进士第四名,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曾给已是暮年的宋仁宗写《万言书》,未被采纳。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连后来的对手司马光都在当时说“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
熙宁元年四月,神宗问王安石,要治国,何为先?王答:“择术为先”。神宗又问,你看唐太宗怎么样?这时,身为翰林学士的王安石居然回答说,要做就做尧、舜,做什么唐太宗呢?
宋神宗圣意已定:改革变法,非君莫属。王安石也当仁不让: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你感受到了什么?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是什么?
二、王安石变法目的和性质:
1、时间: 2、人物: 3、中心: 4、目的:5、性质:
三、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内容及影响)
(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
1、对社会问题认识:国贫的原因、民贫的原因
富国的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具体举措: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二)强兵之法: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军器监
(三)育才之法:科举改革 改革学校制度 知识体系的构建请输入您要的文字学 思政府有息贷款给农户
设市易务,购滞短出
设发运使,提供宫廷物资,秉持“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
丈量土地,按土地优劣收税
淘汰老弱,整编军队,设置专门的军官进行训练
农闲时组织保丁(农村青壮男丁)练兵,并维持地方治安, 战时编入军队。
鼓励农户代养官马
专门管理武器制造的机构
以经义策论取士
?改组太学;?撰注教材《三经新义》,作为考试依据;1、快速说出变法措施的名称。
2、你认为哪些变法措施很有创意?
3、总结变法所取得的成效。请输入您要的文字学 思政府有息贷款给农户(青苗法)
设市易务,购滞短出(市易法)
设发运使,提供宫廷物资,秉持“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均输法)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农田水利法)
丈量土地,按土地优劣收税(方田均税法)
淘汰老弱,整编军队,设置专门的军官进行训练(将兵法)
农闲时组织保丁(农村青壮男丁)练兵,并维持地方治安, 战时编入军队。(保甲法)
鼓励农户代养官马(保马法)
专门管理武器制造的机构(军器监)
以经义策论取士(科举改革)
?改组太学;?撰注教材《三经新义》,作为考试依据;(改革学校制度)1、快速说出变法措施的名称。
2、你认为哪些变法措施很有创意?
3、总结变法所取得的成效。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
他的理财之道是什么?你对王安石推行的富国政策怎么看?
“富国”与“富民”相同吗?
你认为改革应当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深入 探究深入 探究王安石怀抱治国安民的理想,
提出一整套的变法措施,
并且具有三不畏的勇气,“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但是,变法却最后失败。
失败,是为什么?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深得民心,最终失败。请你结合变法的措施及变法的过程,说说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的原因。深入 探究王安石与司马光之争。
王安石认为“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可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司马光说“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你赞同哪一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四、改革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
1、变法的巨大成就:
2、改革失败标志
3、改革评价:
⑴变法不足:
⑵进步意义:知识体系的构建深入 探究你认为王安石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吗?为什么?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变法或者改革有何新的认识?
结合从历史中得到的知识,你能为今天中国的深入改革提出一些设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