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专题22 祖国统一大业(讲+练+测,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专题22 祖国统一大业(讲+练+测,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26 08:29:03

文档简介

【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2016年《华盛顿邮报》资深副主编莱利·韦茅斯对蔡英文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韦茅斯两次提到“大陆(mainland)”,蔡英文始终用CHINA一词指代大陆。蔡英文还批评美国政府自1979年后“不公平地”将台湾定义为“政治实体”,宣称“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主国家”。这说明了蔡英文当局
A.
力图实现与美国平起平坐
B.
反对美国的对华政策
C.
赞同“一国两制”的方针
D.
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答案】D
点睛:根据题干“始终用CHINA一词指代大陆”、“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主国家”可以知道,反映的是蔡英文当局拒绝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即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2.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都
A.
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B.
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C.
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D.
说明了国共两党对抗激烈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蒋介石要实现武力统一,并非和平统一,A项错误。蒋介石对大陆的政策说明当时国共处于对抗中,B项错误。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要武力反攻大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提出要“争取和平统一”,尽管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要实现中国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D项说法与材料中的“争取和平统一”不符;
3.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两首诗歌创作背景基本相同
B.
“乡愁”是国共内战造成的民族之殇
C.
“酷炎的夏日”是指日本的殖民统治
D.
两位诗人都渴望实现国家统一
【答案】A
4.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该谈话的发表
A.
表明“一国两制”思想内涵开始形成
B.
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C.
反映了祖国大陆放弃武力统一的方式
D.
直接促成海峡两岸“三通”得以实现
【答案】A
【解析】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由
材料“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表明“一国两制”思想内涵开始形成
,故选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由邓小平提出,排除B;祖国大陆主张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统一的方式,排除C;海峡两岸“三通”要到2008年得以实现,排除D。故选A。
5.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以“维持现状”作为两岸关系的政策依据,模糊原本两岸强调的“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对话和沟通机制失灵。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此举违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岛内台独势力是统一的一大障碍
C.
必将导致海峡两岸关系走向紧张
D.
是对“一个中国”政治原则的否定
【答案】A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问题,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选A;“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其前提是“一国”,任何违背“九二共识”的做法必然导致两岸关系的倒退,故BCD排除。
6.“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是
A.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九二共识”的确定
D.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答案】D
17.1959年9月,美国发表对华政策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禁运,赞成大陆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不存在所谓台湾法律地位的问题。这表明当时
A.
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B.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
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政策
D.
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可以知道台湾方面并不认可美国方面提出的政策,但是没有改变蒋介石追随美国的政策,故C错误;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后,晚于题干时间,故B错误;
“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可以知道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所以A是正确的;
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材料未体现,故D错误。故选A。
8.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宣布:“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这一宣布表明中国
A.
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B.
实现了两岸直接通航和通商
C.
提出和平解决港澳问题的设想
D.
调整了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
【答案】D
点睛:“一国两制”的方针是由邓小平第一个提出来的,当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却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到目前为止,“一国两制”方针仍然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9.对以下两张照片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
体现海峡两岸对实现国家统一途径的认识不同
B.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都认可“一个中国”但并不是都认同“一国两制”
C.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而不是外交问题
D.
“一国两制”方针表明大陆已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答案】D
【解析】据图片“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可知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都认可“一个中国”,但并不是都认同“一国两制,体现海峡两岸对实现国家统一途径的认识不同,故ABC项正确,与题意不符;“一国两制”方针表明大陆主张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下,并不放弃武力,该项史实有误,故D项错误,与题意相符。故答案选D。
点睛:注意“一个中国”和“一国两制”两个概念的理解。“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是指奉行一个主权国家的原则;“两制”是指在奉行一个主权国家的原则前提下,特殊的地区可以施行另一种社会制度,以便达到国家的顺利统一。
10.下图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
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C.
中国外交日益成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
台独势力威胁祖国统一大业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
第三节
中共政权的演变
一、中共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民国55——65年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摸索
四、创造两岸双蠃,华人屹立世界
1.两岸关系的发展
A.军事冲突时期(38——67年)
B.冷战对峙时期(68——75年)
C.交流对谈时期(76年迄今)
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
A.国际因素
B.中共对台政策
C.台湾内部因素
3.两岸交流的现况
4.当前的两岸问题
焦点:统独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建议: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理由: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的问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已为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公认。(只要言之成理,皆可适当给分)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台湾问题【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2014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在福州闺江公园南园隆重举行,活动内容有:民俗文化仪式、两岸民俗展演大舞台、海峡两岸民俗队伍大巡游、传统民俗项目展示、民俗手工动体验、海峡两岸美食展示、茉莉花茶艺展示等七大板块。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文化认同是两岸交流的新渠道
B.
海峡两岸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C.
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答案】B
2.1984年通过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可以‘中国香港’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订有关协定”。据此,下面表述合理的是
A.
《声明》为英国干涉香港事务埋下了伏笔
B.
香港可根据需要开展独立外交活动
C.
香港获得了独立处理涉外事务的权利
D.
香港将享有受法律保护的高度自治权
【答案】D
【解析】《声明》只是规定了香港的高度自治权,但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主权,故A项错误;香港回归以后,在国防、外交领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故B、C项错误;从“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以‘中国香港’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的信息可以看出香港回归以后,将会拥有较大的自治权,故D项正确。
点睛:材料“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以‘中国香港’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3.香港回归近二十年,依然充满荣景、动感、祥和,依然是璀璨耀眼的东方明珠,依然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大都会。中央政府在香港问题上采取的原则有
①“一国两制”
②“港人治港”
③“民族自决”
④“高度自治”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D
4.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有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如今一半存于杭州博物馆,一半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据《海峡都市报》报道,收藏于台北的那半幅画曾在福州展出。
这反映了海峡两岸不断密切
A.
文化交流
B.
商贸往来
C.
医疗卫生合作
D.
司法互助
【答案】A
【解析】依据“《富春山居图》”“来福州展出”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两岸的文化交流,故答案选A项。B项中的“商贸”、C项中的“医药卫生”、D项中的“司法”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5.某学校举办“一国两制”专题展览,展览分四个部分,其中前三个部分是:香港与祖国的历史渊源、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一国两制”的特色。
你认为下面哪一项最适合作为第四部分
A.
香港回归后所取得的成就
B.
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
C.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D.
“一国两制”概念的诠释
【答案】A
【解析】材料指出:展览的前三个部分是:香港与祖国的历史渊源、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一国两制”的特色。“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应该在前两个部分之间;“‘一国两制’概念的诠释“属于第三部分;香港回归后所取得的成就属于第四部分。故答案选A。
6.2005年4月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报: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国共两党再次重申“九二共识”的时代意义是
A.
便于从法律上杜绝“台独”
B.
维护国民党在台湾的执政地位
C.
反对台独,防止两岸分裂
D.
利于“一国两制”在台湾实施
【答案】C
【解析】根据“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表明国共两党再次重申“九二共识”有利于反对台独,防止两岸分裂,故C正确;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下面三张邮票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共同之处是
A.
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社会制度
B.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
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答案】B
8.(常考点)“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A.
《告台湾同胞书》
B.
“八一宣言”
C.
《反分裂国家法》
D.
国共合作宣言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结合所学可知,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在1949年,三十年就是1979年,由此可知,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故A项正确;“八一宣言”是1935年;《反分裂国家法》是2005年;国共合作宣言是1937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C、D。
9.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A.
实现直接“三通”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
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B
10.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C.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答案】C
【解析】“一国两制”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因此“一国两制”最重要的原则是一个中国原则。故排除ABD,选C。
11.1978年10月,邓小平指出:美国在台湾有大量的投资,日本在那里也有大量的投资,这就是现实,我们正视这个现实。对此谈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中美关系决定中日关系
B.
蕴含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精神
C.
是对两岸交流的充分肯定
D.
阐明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答案】B
【解析】“美国在台湾有大量的投资,日本在那里也有大量的投资,这就是现实,我们正视这个现实”因此,如果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在台湾的政策将根据台湾的现实来处理。此谈话蕴含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精神,故B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1979年邓小平指出,实现统一祖国的目标,要从现实情况出发。统一后“台湾的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与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民间交往照旧。”
“台湾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以拥有自己的自卫力量,军事力量。”成为“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基本框架。故D错误。
12.1992年6月,蒋纬国的初中老师谈家桢参加祖国大陆第一批科学家代表访问台湾。蒋纬国向其赠送了钟控收音机及其题字的收音机盒。收音机盒侧面镌刻:“我们的基本立场——出发点:海峡两边都自认为是中国人,我们的愿望——国家战略目标: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机会!中国要受到全世界的尊敬!蒋纬国敬赠”。他赠钟意在表达
A.
中华民族团结富强是两岸共同心声
B.
台湾的电子工业水平远远领先大陆
C.
铭记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D.
坚决拥护大陆的“一国两制”方针
【答案】A
【名师点睛】
把握材料主旨是解题关键,关键信息是“海峡两边都自认为是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机会!中国要受到全世界的尊敬!”。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政府
收回主权史实
1917年
北京北洋政府
取消德国在华驻兵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废除德国、奥匈帝国领事裁判权
1926年
北京北洋政府
取消芬兰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权
1927年
武汉国民政府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
除日本外,各主要国家均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
1929年
南京国民政府
收回天津比租界,正式收回镇江英租界
1930年
南京国民政府
中国全面实现关税自主权,正式收回厦门英租界,收回威海卫英国租借地
1943年
南京国民政府
收回上海、厦门公共租界,收回天津、广州英租界,废除英美在华领事裁判权
195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收回苏联租借旅顺海军基地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收回英占香港地区
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收回葡占澳门地区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等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答案】
观点:近现代中国收回主权的过程历时漫长,主要以渐进和平的外交方式实现,是历届政府前后相继,共同努力的结果。
阐释: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屈辱的殖民史,也是奋进的抗争史,主权丧失伴随着收回主权的斗争。自民国以来,1949年结束半殖民地状态,随后又陆续收回一些主权,在近百年时间里,历届政府付出了艰辛的外交努力。历届政府善于抓住历史契机,并且善于主动创造机会,如北洋政府借助一战、武汉国民政府借助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借助二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借助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逐步挽回国家主权。主权的丧失与挽回过程折射出国家命运的起伏,民国以来,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展开与融入国际进程的加快,中国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升,这是收回国家主权的坚实基础。(其他观点、阐释合理,亦可给分)
【解析】
考点:史学研究 核心观点提取 核心观点阐释等【重难点精讲】
【重难点“精讲”】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
1.理论形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宪法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基本内涵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成功实践:中国对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
4.现实意义: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二、
“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1)港澳问题得以解决
①解决前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②解决关键: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被各界所认同。
③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④法律依据:中英《联合声明》、中葡《联合声明》的发表。
(3)台湾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易错易混】“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关系
1.两者的关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两者的区别
(1)设立的区域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的,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
(2)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
(3)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4)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设立的。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
史料主题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史料】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史证:“一个国家”是前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指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
史料主题2:香港问题的解决
【史料】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的。
——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982年9月24日)
史证:表明中国领导人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方面的原则立场,同时反映出“一国两制”以解决领土统一为核心的内涵。
2、史料研习与应用
2-1:“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如果用社会主义来统一,就做不到三方面都接受。勉强接受了,也会造成混乱局面。即使不发生武力冲突,香港也将成为一个萧条的香港,后遗症很多的香港,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香港。所以,②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香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还不是从香港问题开始的,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一九八一年国庆前夕叶剑英委员长就台湾问题发表的九条声明,虽然没有概括为“一国两制”,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两年前香港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就提出“一国两制”。
——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会见英国
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2—2:读史三步曲
粗读
材料一的图片和材料二的谈话是关于香港问题解决的珍贵史料。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坚决否决了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阐述了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主张
细读
材料一中①画线部分的关键信息: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要注意材料二是1984年。材料二中②画线部分的关键信息:表达了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原则立场
史证
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成为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问题一定能解决,祖国一定会统一
2-3:史料应用
(1)在材料一中,中英双方商定解决香港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2)两则材料涉及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三方面”是哪三方面?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一个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
【解题技巧指导】
以“五步法”破解材料型非选择题
材料型非选择题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图片材料,解答材料型非选择题应注意“五步法”:
第一步,读。阅读材料是正确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一般对材料可以采取读两遍的办法。第一遍,通读材料,粗知要略;第二遍,细读材料,把握主题。
第二步,找。根据问题,最大限度地寻找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
第三步,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所学知识,注意深刻领会题目的立意。
第四步,答。组织答案是回答问题的核心环节。回答时要注意答案组织的规范性。
第五步,查。认真检查——检查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论据是否充分、要点是否齐全等。
技巧体验: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面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的信》(节选)
2-3:史料应用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第一步读
读题干:“不同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明确考查的方向是国共两党的关系。读材料:材料一“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材料二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材料三《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第二步找
最大限度地找有效信息,材料一图示反映了奉系、直系、阎锡山等军阀的现状,材料二反映日本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三的关键信息是廖承志强调“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
第三步联
在读、找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国民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海峡两岸的交流等,第(1)问和第(3)问都明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四步答
应注意答题的规范性,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首先根据材料一判断图片反映的是北伐战争前的政治形势,其次联系北伐战争的背景回答;第二小问对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注意从两个方面作答。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和忽视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作答;第二小问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总结。第(3)问由材料三中的“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得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积极因素从民族感情、历史传统及“九二共识”等方面作答
第五步查
非选择题分值大,涉及要点多,要注意认真检查,检查回答的内容是否紧扣设问,要点是否准确,是否有史实错误等,在检查的过程中,做必要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