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专题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练+测,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专题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练+测,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26 08:33:32

内容文字预览

【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下列外交成就或活动与周恩来有关的是
①出席APEC会议
②出席万隆会议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
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中国1991年加入APEC,周恩来1976年去世,故排除①,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1972年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③④正确,故选D.
②③④。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不结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3.下表是19551960年与中国建交统计表,对表格反映的史实解读正确的是一组是
时间
国家
时间
国家
1955年
阿富汗、尼泊尔
1958年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1956年
埃及、叙利亚、也门
1959年
苏丹、几内亚
1957年
斯里兰卡
1960年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①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果
②新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
③中国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④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点睛:由题干中的时间“19551960年”和图表的内容可知,中国在1955年到1960年,主要是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4.“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观点客观上表明
①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具有局限性
②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成为新中国外交重大课题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前提是尊重多样性、求同存异
④它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来看,“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具有局限性;从材料中的“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来看,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AB项和说法不全面的C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应当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在辩证分析“一边倒”政策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上,同时根据时间信息,综合分析确定答案。
5.(美国)国务院意识到,“中共可能会把会议当做宣传场所,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与材料中“会议”直接相关的是
A.
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
C.
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D.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答案】D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该会议是亚非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是亚非会议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
6.毛泽东在全国工商联某届代表大会的座谈会上曾说道:“有人认为可以采取中间立场,站在美苏之间,做个桥梁。我们认为,站在中间的办法并不好……大工厂我们还不会设计,例如化学、钢铁、坦克、汽车、飞机等工厂,谁替我们设计的呢……如果站在美苏之间,看起来很好,独立了,其实是不会独立的。”这一讲话旨在强调
A.
中美建交的可能性
B.
独立自主的必要性
C.
三大改造的迫切性
D.
“一边倒”的重要性
【答案】D
7.1954年1月9日,周恩来在日内瓦发表声明,除坚决主张恢复关于朝鲜政治会议问题的双方会谈外,同时指出:“从朝鲜问题看到亚洲方面一些迫切的国际问题,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由各有关大国举行协商来加以审查和解决的阶段。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于苏联政府主张召开法国、英国、美国、苏联、中国五大国会议以审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的建议,表示完全的支持。”这表明
A.
国际局势完全被大国操纵
B.
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五大国的行列
C.
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激烈
D.
中国主张用对话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答案】D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周恩来支持苏联的建议,主张召开国际会议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故D项正确。A项错误,说法绝对;B项错误,1954年1月日内瓦会议尚未召开;C项错误,在题文中没有提及意思形态斗争。
8.《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不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A.
另起炉灶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一边倒
D.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审查”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并对其内容废除或修改等,可知属于新中国外交政策中“另起炉灶”方面的含义,A项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是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是说倒向苏联;D项与材料无关,且明显错误。
9.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
迫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
C.
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C
点睛:日内瓦会议是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国际会议,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这次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10.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
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C.
迫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
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材料二
图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图2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2)(1)图1、图2分别反映出新中国的什么外交政策或原则?
【答案】
(1)《马关条约》;《天津条约》。
正义的要求:包括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如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
(2)图1是“一边倒”政策;图2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2)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根据所学可知图1指的是“一边倒”政策,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图2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马关条约》、《天津条约》;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一边倒”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建国初期签订的一份外交文件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它援助。”该文件
A.
贯彻了“一边倒”方针
B.
倡导了“求同存异”方针
C.
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体现了“不结盟”原则
【答案】A
2.“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A.
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D.
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A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局限,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故答案为A项。“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排除B项;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排除C项;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是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表现,排除D项。
点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政策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成为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
3.1950年,加拿大认为不需谈判即可与新中国建交,但在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态度后,加拿大遂搁置了此事;1969年加拿大就中加建交事宜与中国进行接触,经过14轮的谈判,
中加于1970年最终建交。中加建交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欧美对华政策的变化
C.
中加两国的现实需要
D.
意识形态对抗的淡化
【答案】C
4.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
参加万隆会议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出席日内瓦会议
D.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解析】万隆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目的宗旨与题意不符,而且万隆会议参加国众多,A与题干中的“两国”不符。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中缅两国总理会谈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并共同倡导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B符合题干含义。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C与题干材料不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和苏联外长安德烈·维辛斯基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D不符合材料中的“两国总理”。
点睛:A是误选项。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与“亚洲及世界各地”不符。
5.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
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B.
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
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
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答案】C
6.1953年周恩来总理宣布:“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我们愿意同一切愿意维持和平关系的国家恢复和建立贸易关系,发展和平经济。”这一原则出台的背景是
A.
中国外交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B.
周边地区局势开始缓和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D.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已确立
【答案】C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打开了新局面,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3年在两极美苏格局下,中国处于美国的军事包围之中,B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故C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确立,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7.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
D.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大会
【答案】A
【解析】材料“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可以排除D项;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成立会议没有西方大国的参与,排除BC项;材料“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柬埔寨”“英国”“法国”“苏联”可以得出这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故A项正确。
点睛:材料“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柬埔寨”“英国”“法国”“苏联”是解题的关键;也可以用排除法来完成。
8.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A.
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
积极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C.
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答案】B
9.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B.
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约束
D.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诞生中国与苏联是同盟关系,故并未参加该组织,故C选项正确;诞生中国虽然实行独立自主政策,但与苏联的同盟关系仍然存在,故A选项错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也主要体现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故B选项错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中国未参加不结盟运动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0.有些报刊称:“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比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上第一流人物的地位。”得出此结论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印两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中发挥了大国作用
C.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
D.
中国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B
11.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总方针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力求会议取得成功。这次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
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
万隆会议
【答案】D
【解析】日内瓦会议与“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无关,排除A;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不符合“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排除B;中国没有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C错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符合题意,故选D。
12.有学者说,正是万隆会议的召开,“南南合作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政策”,才促进了新中国与非洲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奠定了中非关系的新格局。对此的正确理解是万隆会议
A.
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B.
其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D.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宗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中提出的“求同存异”的主张,加深了南南合作和促进了中非关系,故万隆会议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项正确。万隆会议对南南合作和中非关系有促进作用,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无关,排除A。建国一周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排除C。题干强调的是万隆会议的作用,并没有涉及其宗旨,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关键信息“南南合作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政策”“奠定了中非关系的新格局”,联系所学知识即可解决。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清国大皇帝陛下暨大俄国大皇帝陛下,因欲保守东方现在和局,不使日后别国再有侵占亚洲大地之事,决计订立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
——摘自1896年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材料二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摘自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的背景,分析该条约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并结合中俄(苏)关系的变化谈谈对我们今天处理国家关系的启示。
【答案】(1)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联俄制日”,而俄国也希望在东北扩张势力。影响:中国东北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日俄矛盾激化;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
(2)战后美苏冷战对峙;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苏联支持新中国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争取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援。
(3)外交政策:清政府实行“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新中国实行“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启示:外交政策要结合国情,维护国家利益;要加强经济建设,增强国力,弱国无外交等(符合题意即可)。
(2)要求回答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原因,其中主要时间是: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国等帝国主义妄图颠覆新生政权,而苏联给于支持。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把握这一事件历史背景即可。
(3)根据清末、新中国成立初和新时期三个不同时期中苏关系的变化、发展来回答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及对外交关系的启示,不同时期外交政策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概括回答三个阶段中国外交的策略,利用、依靠和独立自主。启示:必须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维护国家利益、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等角度来作答。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俄(苏)关系【重难点精讲】
【重难点“精讲”】
一、理解新中国三大外交政策
1.“一边倒”
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明确地宣布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为了保护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必须站在世界无产阶级一边,共同抵制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扰和破坏。该外交方针的实行,抵制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干扰和破坏,使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得以巩固。
2.“另起炉灶”
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守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人民政府把他们当做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这一政策清除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政治经济势力,做到了真正的独立自主。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就是先把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清除掉。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对中国社会存在一定影响,这对新中国的独立必然会产生影响。因此,在建立外交关系之前有步骤地把“屋子”打扫一下,然后再“请客”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中国初期实施“一边倒”的原因:
(1)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3)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三、全面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国际
①苏联等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许多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纷纷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
②两大阵营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
(2)国内
①新生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需要加强和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②国民经济基本恢复,需要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相互关系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其中,尊重主权是主权国家独立处理本国内政的前提,领土完整则是主权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体现。
(2)平等互利是各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国家间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
(3)和平共处是目标,前四项原则是实现和平共处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遵循前四项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和平共处。
3.主要特点
(1)包容性: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期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作用: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知识拓展】对“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
1.同: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2.异: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易错易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的“三大政策”的不同
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从影响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外交政策的实质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
史料主题1:新中国外交方针及成就
【史料】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指出:我们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的一方面。并明确宣布“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史证:“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一边倒”的外交决策,为新中国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
【史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
史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和平相处,体现了包容性;“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体现了开放性。
【史料】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周恩来
史证:史料表明日内瓦会议上,参加国家达成了和平协议,说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取得了一致,正是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史料研习与应用
2-1:史料主题:一边倒政策
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②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
2—2:读史三步曲
粗读
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材料二主要阐述了“一边倒”的政策所带来的局限性或者说是消极影响。
细读
材料三中①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一边倒”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材料二中②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指出了“一边倒”在国际关系方面的局限性。
史证
“一边倒”既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也影响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2-3:史料应用
请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进行评述。
注意:(1)评述要围绕主题展开。(2)论点应由史实支持。(3)论述要层次分明。(4)语言要通顺流畅。
第二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评述: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给自己找来了更强大的对手,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的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和良机来发展自己。
【解题技巧指导】
图表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近几年高考大量将图表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活跃了命题形式。解答图表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1)读懂图,要“三读”:读标题、读内容、读标注。充分利用和挖掘图表信息,尤其要注意观察、捕捉细节,善于把握图表蕴涵的深层内涵和本质特征。
(2)进行知识的迁移,展开合理的想象。
(3)要通过对数据、图片等信息的把握,理解事物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发掘其本质、特征或内涵,将图表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技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