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3):专题0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单元测试(A卷+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3):专题0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单元测试(A卷+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26 08:53:43

文档简介

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书法家沈尹默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据此可知,该书法家
A.
称赞王羲之富于创造
B.
批判王義之对传统的抛弃
C.
强调王羲之贡献巨大
D.
指出王義之受推崇的原因
【答案】A
2.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总论》中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的方面都是如此。”这说明
A.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领先世界被广泛认可
B.
宋代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得到广泛认可
C.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D.
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是在两宋时期完成的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繁荣的时期,火药广泛运用与军事、指南针广泛运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等,所以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朝,故说明宋代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得到广泛认可,B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和世界科技的对比,故无法推断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领先世界被广泛认可,排除A。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但题干更加强调宋代科技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排除C。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是在两宋时期取得划时代的发展,而不是完成,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中国古人以天干地支为年、月、日、时的序号。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说明:
A.
商周时期王权的天命观
B.
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
C.
商周以来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的宇宙观
D.
干支法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
【答案】B
4.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广为流传的佳句,其文学体裁属于
A.
汉赋
B.
唐诗
C.
宋词
D.
元曲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宋词,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5.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A.
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
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
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进行天文观测……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元朝政府对天文观测的重视与支持政策,说明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元朝专制统治的强化,也不能说明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A。
6.元代王祯在《农书·农器图谱》中详细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既注意吸收当时最新实践成果又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实验。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
注重科学理论的探索
B.
强调实用技术的研究
C.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D.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案】B
7.下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刚经》卷子文物。请你判断,该文物所反映的可能当时的
A.
造纸术
B.
雕版印刷术
C.
活字印刷术
D.
火药
【答案】B
【解析】《金刚经》是雕版印刷术的杰出成果,所以该文物所反映的可能当时的雕版印刷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金刚经》和造纸术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金刚经》是雕版印刷术的杰出成果,不是活字印刷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金刚经》和火药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德)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中国造纸术的西传
A.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C.
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D.
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复兴
【答案】A
9.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A.
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B.
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C.
学术思想适应了社会转型
D.
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书志传》与《详刑公案》都是小说、故事类的读物,对“酣”“辜”这种极为简单的字注释或注音,表明这一时期此类书籍的阅读者很有可能文化程度比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新兴社会群体对文学精神食粮有所需求,文化发展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科举制,明代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考查儒家经典著作;而《唐书志传》与《详刑公案》都是小说、故事类的读物,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唐书志传》与《详刑公案》都是小说、故事类的读物,面向对文化精神食粮有所追求的市民阶层,并非学术著作,排除C。题干中讲的是小说故事的编辑出版,并未体现学校教育,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0.中国传统医学把“天人合一”叫做“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这里所谓的“天”是指
A.
最高神的人格化概念
B.
社会发展的规律
C.
具有生命意义和价值伦理的世界
D.
自然的气候、地理等因素
【答案】B
11.谶谣的主要传播形式之一是通过儿童之口进行扩散。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天真无知,他们所传的谣谚必非出于自撰,肯定出自天意。于是方士、儒生、政客等,便大量制造谶谣,通过儿童之口散布出去,以造成一种天意使然的架势。这说明谶谣
A.
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
准确预知历史的走向
C.
是后人伪造的历史现象
D.
改变了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A
【解析】谶谣可以作为史料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答案为A项。谶谣带来迷信虚假的成分,B项说法错误,排除;这种现象是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排除C项;D项在当时可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可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项。
12.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
B.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
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
D.
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汉字的发展演变是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需要,规范统一和书写简便的字体更有利于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也对汉字演变产生影响,但不能说明由繁到简的原因,排除ABD项。
13.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
注重于调适病人的心理
B.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答案】B
14.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这反映出
A.
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B.
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
C.
元代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
D.
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这一信息反映了元代文人对功名富贵的不屑,希望通过隐逸山林和寻仙问道来摆脱现实中的痛苦。C项的说法与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一致的,本题应选C。A、B、D的说法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
A.
科学研究注重总结
B.
科学研究重心南移
C.
科技指导农业生产
D.
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
【答案】D
【解析】曹魏刘徽有总结,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没有总结,故排除A。
仅凭两项成就不能说明科学研究中心南移,故排除B。
题干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知识,故排除C。
题干体现的是有关数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没直接联系,故D正确。
故选D。
16.电影《梅兰芳》是陈凯歌导演推出的一部备受期待的作品。梅兰芳是江苏文化名人,著名的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下列关于他所代表剧种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由元代散曲演变而来
B.
由越剧和汉剧融合而成
C.
是兴起于我国南方的地方剧种
D.
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
【答案】D
17.“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这一科技发明是
A.
造纸术
B.
拓碑技术
C.
雕版印刷术
D.
活字印刷术
【答案】D
【解析】《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撰的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根据“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可知是活字印刷术,故答案选D。造纸术发明于东汉,拓碑是南朝时出现的一种印刷技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排除ABC。
18.“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是号称诗画双绝的江南才子唐寅的诗句,他的画作《墨梅图》(下图)属于
A.
风俗画
B.
山水画
C.
文人画
D.
工笔画
【答案】C
19.秦始皇曾经在东巡中立了六块碑刻,下图为其中之一的《泰山石刻》,据传为当时大臣李斯所书。它的字体应是
A.
甲骨文
B.
篆书
C.
行书
D.
楷书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简化的字体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通令全国使用,《泰山石刻》的字体是篆书,故答案选B。甲骨文出现在商代,排除A;楷书和行书出现在魏晋时期,排除CD。
20.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图片是研究古代戏曲艺术的有利史料
②傩戏蕴含着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
③杂剧融合了汉调、秦腔等形式
④三幅图片体现了时代的先后顺序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冯梦龙(15741646年)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都进行了创作、搜集、整理、编辑。其作品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还有《新列国志》《古今烈女演义》等,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他的那些记录当时历吏事件的著作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他的那些解说经书的辅导教材受列习科举的士子们的欢迎;他的那些供市井细民阅读的拟话本、长篇说部、小说类书,以及剧本民歌、笑话等有更大的读者群。冯梦龙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反时虚伪的礼教,表现了冲破礼教束搏、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
——摘编自《中国古代作家简介》
材料二
塞万提斯(15471616年)生活的西班牙;天主教面临新教的挑战,从而使西班牙丧失了整个哈布斯王朝。为了阻止英国的崛起,腓力二世筹建了“无敌舰队”,结果几乎全军覆没。当时的西班牙,王权也善用骑士的荣誉和骄傲鼓动贵族去建立世界霸权,而美化封建关系、情节离奇的骑士传奇正适合他们的需要。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诃德》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这种无耻行径,时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歌颂了人们梦想中的社会理想目标。一个世纪后,塞万提斯被其他西方国家”发现”,《堂·吉诃德》作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赞赏。
——摘编自夏爱华《塞万提斯的可贵坚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二人文学创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文学作品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
(1)背景:冯梦龙:明末民主专制加强,吏治腐败;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心学与批判主义儒学思想发展。塞万提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班牙封建集权加强,社会矛盾加深;文艺复兴发展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2)影响:冯梦龙的作品一方面适应了当时读书人科举的需求,另一方面启发人们去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和传播,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进步以及出版业的发展。塞万提斯的作品揭露社会矛盾,宣扬人文精神,促进了西班牙文艺复兴的发展,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文学价值在后世得以重新关注和赞赏。
【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两者的影响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进步的作用,分别来看,我们可以从国家不同走向来看。冯梦龙主要体现出的是一种初步启蒙,并没有完全的反对封建的意识,但是对当时的文学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塞万提斯的作品直接影响了西班牙的文艺复兴,为现代小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三言二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塞万提斯
【名师点睛】凌濛初(1580年-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遐厈(àn),别号即空观主人。汉族,明代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织里镇晟舍)人,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其著作《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所著《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
22.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看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二: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三: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其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的变化并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
(1)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原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发达,统治者重视农业。
(2)3——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原因:领先是因为发达的农耕文明催生了高度发达的传统科技。落后是因为14、15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来看,3——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领先在于传统农业经济的发达。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某高校教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论文。下列材料可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①《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②《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③《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④《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对“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超越”应是指对理学思想的反判,即反封制;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的主要含义是
A.
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
B.
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C.
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
D.
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可知,王国维强调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特色,说明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王国维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而是肯定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排除A。C项是题干表象,无法体现题干是内涵,排除。D项说法错误,与题干肯定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3.郭沫若先生为山东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一历史名人是
A.
苏东坡
B.
李清照
C.
辛弃疾
D.
陆游
【答案】C
4.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汉赋在武帝时代走向创作全盛时期
B.
唐田园派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
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
D.
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世情小说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为适应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文学体裁方面出现世俗化趋势,涌现出了一大批世情小说,D项正确。汉赋所体现出来的风格是铺陈排比、恢弘,更多是政治统治服务,排除A。唐田园派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题干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的影响无关,排除B。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与题干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的影响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5.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A.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界出现了一股要求思想解放、工商皆本、反对等级观念的思想。其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思想出现,
C正确。A项追求民主,上升到反对封建制度的高度,题干并未体现,排除。B项是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但与题干意思相反,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明代史实,且明显与题干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6.《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A.
《诗经》反映社会变革的趋势
B.
《诗经》开创现实主义文学先河
C.
《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答案】C
7.“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为纪念一位著名词人所作的楹联。这位词人是
A.
苏轼
B.
陆游
C.
李清照
D.
辛弃疾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是指苏东坡写作的豪放风格;“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指辛弃疾希望南宋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故排除A,选D。陆游与典故“美芹悲黍”无关,典故“美芹悲黍”与辛弃疾有关,排除B。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与题干豪放风格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睛:解决本题需要掌握辛弃疾的所处的时代和写作风格,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辛弃疾的所处的时代和写作风格对“南宋”、“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的分析即可。
8.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
逐渐宗教化
B.
逐渐贵族化
C.
逐渐神秘化
D.
逐渐平民化
【答案】D
9.“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从词风格上看,该词属于
A.
婉约派
B.
豪放派
C.
田园派
D.
山水派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首词出自宋朝诗人岳飞的古诗词作品《满江红 怒发冲冠》,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勇气,该词的风格符合豪放派的特点,B项正确。该词风格属于豪放派,与婉约派、田园派、山水派无关,排除A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0.下列中国古代作品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和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精神的是
A.
《西游记》
B.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D.
《红楼梦》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塑造成了一个敢于打破传统束缚、积极进取的形象,反映了作者反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思想,A项正确。《水浒传》和《红楼梦》都有明显的反封建的色彩,但是未有强调个人解放的内容,排除BD。《三国演义》看不出反封建和主张个人解放的内容,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分两步:一是作品体现个性解放和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二是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1.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这一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无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这一倾向是
A.
怪诞化
B.
脸谱化
C.
世俗化
D.
功利化
【答案】C
12.《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A.
《风》是《诗经》的精粹,著名篇章有《生民》《公刘》等
B.
杜甫诗风凝重与沉郁,著名篇章有《秋兴八首》《春望》等
C.
柳永的清新俊逸,刚健豪放,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
D.
施耐庵的《水浒传》为后来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树立了楷模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风》是《诗经》的精粹,但是《生民》《公刘》出自《雅》,排除A。杜甫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诗风凝重与沉郁,代表作有《秋兴八首》《春望》等,B项正确。柳永的词委婉含蓄、回还往复,描写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排除C。施耐庵的《水浒传》开创了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的先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3.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由此可见
A.
汉代的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
B.
儒学是天文历法发展的主要原因
C.
汉代儒学推动古代科技体系形成
D.
汉代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文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涉及了三个信息,一个是儒学与《太初历》(历法)的关系,一个是儒学与宇宙结构(天文)的关系,一个是天文学思想与儒学的关系,综上所述,A最符合题意。
14.《金史》有这样的记载:“船中有贲火炮名‘震天雷’者,连发之,炮火明。”“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之外。”这段话主要说明
A.
金人喜欢打仗、玩炮竹、放鞭炮
B.
宋金时期,火药已较为普遍地运用在军事上
C.
除金人外,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火器
D.火药和火器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答案】B
15.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根本原因是
A.
专制主义强化
B.
拜金主义盛行
C.
商品经济发展
D.
轻商思想淡化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反映在文学领域方面出现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小说,故C项正确。专制主义对文学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故排除A。BD均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排除。
点睛: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商品流通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因而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16.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
重理论
B.
重实用
C.
重民众
D.
重实验
【答案】B
17.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
地动仪
B.
罗盘针
C.
雕版印刷术
D.
造纸术
【答案】B
【解析】地动仪是东汉科学家张衡的传世杰作。故A项错误。罗盘针又名指南针,指南针于北宋时制成,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时期,并广泛应用,故C项错误。造纸术出现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D项错误。
18.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以下作品与这种描述最贴合的是b
A.
《西游记》
B.
《红楼梦》
C.
《三国演义》
D.
《封神演义》
【答案】B
19.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以下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

A.
西游记
B.
红楼梦
C.
三国演义
D.
封神演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属于了浪漫主义作品,没有对封建统治阶级“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故A项错误;《红楼梦》揭露和批判了以宁荣二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预言了封建统治必然灭亡的趋势,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三国的发展演变,也没有批判封建统治阶级的主题,故C项错误;《封神演义》以周室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同时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各个文学名著的内容、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20.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其中,“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现评判的能力,如“客现论述历史事件”等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古代战国队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
B.
中国古代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C.
《韩非子》提到“司南”,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知晓磁石指南的特性
D.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答案】B
点睛: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史实、解释、观点三个概念。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
21.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近年来更是受到世人的青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浸透了晋人诗文、绘画、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美的极致。他书写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材料二
画上题字并有章的两幅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
材料三
2014年8月4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江其虎、管波一行四人走进了党建网演播室,就“中国京剧走向世界”这一主题接受现场访谈时说:“中国京剧在国际上广受欢迎,只要增强文化自信,包括中国京剧在内的中华文化精粹完全可以走向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东晋书法的特点,并分析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是充满士大夫情调的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类绘画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什么 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3)京剧是我国的国粹。结合材料三,分析当代的京剧艺术应如何发展。
【答案】
(1)特点:东晋书法虚玄灵动。
形成原因:社会危机严重;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2)文人画。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
(3)传承发展、融合创新。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东晋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浸透了晋人诗文、绘画、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东晋书法的特点。根据材料“当时士大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及绘画意境“充满士大夫情调”可知为文人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的特点是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绘画和京剧
22.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材料二:《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三: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发明,如机械钟、铸铁技术、瓷器、万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都首创于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明清时出现的“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答案】(1)地位: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处于绝对优势);
(2)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和农学等与农业有关的领域。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3)原因: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专制集权统治严重束缚科技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同西方缺乏交流;古代中国重人文、轻技术的传统不利于科技发展;重农抑商传统政策阻碍科技发展;中国传统科技结构自身缺陷的制约,过分强调实用性,缺乏理论性。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可以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在世界的比例来说明中国科技的地位: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处于绝对优势)。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对外政策及其中国科技自身的特点进行归纳其原因: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专制集权统治严重束缚科技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同西方缺乏交流;古代中国重人文、轻技术的传统不利于科技发展;重农抑商传统政策阻碍科技发展;中国传统科技结构自身缺陷的制约,过分强调实用性,缺乏理论性。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科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