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组
历
史
主备人
执教人
课
题
第5课
中日甲午战争
课
型
新授
时
间
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叙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理解《马关条约》的危害,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重点: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法学法指导:比较法、情景教学法、阅读归纳法。
教具使用: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
个人复备
【导入新课】教师导入: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由此积极对外扩张,先后侵略其近邻:中国的台湾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讲授新课】一、黄海海战: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通过漫画、列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由于“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役,因此不可能突兀的讲述“黄海海战”。为了让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有完整的了解,所以,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简单的连贯起来。当然,要重点强调“黄海海战”。3、黄海海战:作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役,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面图片,让学生对战役经过有一个详细的了解。②能够通过学过的史实,对邓世昌等抵抗将领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组织学生讨论: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③思考: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指出:黄海海战历时5个小时,日方首先退出战场。但北洋舰队却在李鸿章“避战保船”的方针下,躲进威海卫。从而丧失了黄海制海权,导致了北洋舰队后来全军覆没。据此,让学生来讨论上面的问题。4、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二、《马关条约》:指出: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在此先引导学生简单回忆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来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它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主要内容危害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增开重庆、沙市、苏杭二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三、瓜分中国的狂潮:首先,向学生指出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让学生了解:《时局图》中的熊、狼、蛙、鹰、虎、太阳各表示着哪个国家?并用多媒体展示答案。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图示说一说:这幅《时局图》展示了当时的什么现实状况?它有什么含义?最后,教师总结后用多媒体展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表》,让学生更理性地理解“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并思考:列强瓜分中国会带来什么影响?【课堂小结】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国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课后作业】:《新课程指导与练习》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