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15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15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26 17:46:45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二单元
第八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些人物和学派吗?除此之外还知道其他的吗?
新课讲授
一、老子
1、生活时期:春秋后期;

2、历史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顺应自然;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主张无为而治。
3、主要思想、成就:
《道德经》书影
4、代表作:
《道德经》
新课讲授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
新课讲授

、孔子和儒家学说
2、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1、生活时期:春秋晚期;

(1)政治思想:

3、主要思想、成就:
核心思想是“仁”;
主张以德治国;
主张实行德政。
新课讲授
(2)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成就):
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教学: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
(3)文化成就: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4、代表作:由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
孔子讲学图
新课讲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残页图
新课讲授
三、百家争鸣
1、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民贵、君轻”)
(1)墨家: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墨子
《墨子》书影
新课讲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
——《孟子
滕文公下》
孟子和《孟子》书影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
孟子的话体现了做人要有骨气和浩然正气
新课讲授
(3)儒家:代表人物是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
(4)道家: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5)法家:代表人是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核心思想是法治,最先被统治者所采用——秦始皇)
韩非子
荀子
知识拓展
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6)兵家:创始人孙武
清版《孙子兵法》书影
新课讲授
3、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互相抨击;同时又互相影响,取长补短,从而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课程小结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不义战争
儒家
荀子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道家
庄子
顺其自然和民心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
统治
兵家
孙武
知己知己,百战不殆《百家争鸣》
第一课时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同时将有关资料制作成幻灯片。
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课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历史上的大圣人孔子,同学们还记得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吗? ——( 众答:儒家)
对,那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儒家这一学派,还有其他派别吗? ——(众答:有)
对,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春秋战国乱纷纷,诸子百家闹哄哄”,大家可以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到春秋战国的哪两种局面? ——( 学生:乱,闹)
那在这样一个乱纷纷的时代里,诸子百家们到底在闹什么?诸子是谁?百家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在今天的新课《百家争鸣》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6页。
进入新课:
知识模块一可以采用教育论坛。专家访谈的形式进行展示。知识模块二可以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老师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提出问题:孔子是反对苛政的,在他的思想中,就有仁政的内容。那么,孔子在其他领域还有哪些成就呢?
(一)老子
自主阅读课本P36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老子的主要思想并说出其代表作。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
代表作:《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主阅读课本P36—38内容,完成第2题。
请你写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政治主张: 核心思想“仁”,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
B.注意因材施教。
C.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E.编成《春秋》。
(三)百家争鸣
自主阅读课本P38—39内容,完成第3—4题。
阅读《百家争鸣》子目,完下成列表格。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或名言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孟子》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可持续利用
道家
庄子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原因:(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并且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为他们解决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
(2)一批士人四处游学、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不断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探索,由于士人成分复杂、立场不同,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3)各国国君为了实现称霸的目的,需要不断招揽人才;
(4)孔子创办私学,使私人办学盛行,为各学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交流预展】
组内交流:
(1)由组长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1)想一想: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公元前381年某天,楚国一人少年因家中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钱财,邻人把他告到国王那里去了。如果你是国王的谋士,你建议国王怎样处理?(分别从儒、墨、道、法四家的角度处理)
三、课堂小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