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件(共16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件(共16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26 17:50:54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二单元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理解东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以及王室衰微的表现;知道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以及诸侯争霸的影响;
2、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新课导入
东周的两个分期
前770年
前476年
前475年
前221年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新课讲授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商业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新课讲授

铁农具
牛耕图
新课讲授
1.原因
2.表现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辅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得分封制瓦解。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新课讲授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阅读下列资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新课讲授
三、诸侯争霸
1.背景
(1)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经过
(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2)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3)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2)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新课讲授
渤海


尊王攘夷

管仲
齐桓公
尊王攘夷
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攘夷”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dí)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新课讲授
春秋列国形势图
新课讲授
春秋五霸
齐桓公
楚庄王
晋文公
吴王阖闾
齐桓公
越王勾践
新课讲授
城濮之战
楚军
晋军
退避三舍
新课讲授
3.结果
(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4.利弊
(1)弊: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2)利:
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促进了民族融合;
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新课讲授
 
勾践剑
课后活动
搜集有关资料,每人编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老马识途
一鸣惊人《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讲我国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争霸战争的情况和作用,其中涉及的战役比较多,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典故记忆各国之间的战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让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自己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理解东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以及王室衰微的表现;知道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以及诸侯争霸的影响,了解齐桓公能成为第一个霸主的具体原因;
2、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
2、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到争霸战争虽然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奴隶社会的瓦解,表现在政治上,是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大诸侯国通过改革实力雄厚。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原因;
2、诸侯争霸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也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3、通过讲述学习管仲改革等,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齐、晋称霸;
3、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教学难点】
1、分析争霸的胜负因素;
2、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特点和影响。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同学们,在第6课中,我们介绍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并学习了西周的盛衰,同学们回想一下,东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春秋和战国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教师引出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我过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进入新课:
(一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
王室衰微
原因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表现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辅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
诸侯争霸
背景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2、经过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结果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
【展示提升】
1、春秋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什么?
2、简单介绍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三、课堂练习:
1.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时期开始于( C )
A.公元前841年
B.公元前771年
C.公元前770年
D.公元前476年
2.“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之首的伟业。”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是( A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
3.“春秋无义战”是孟子对争霸战争的评价。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巩固了周王室
B.给社会带来了灾难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
春秋时期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而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不断,先后涌现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中原霸主。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