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
1.中国是礼仪之邦,提出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齐桓公改革 D.戊戌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迁都长安
③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④改用汉族姓氏。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 )
A.拓跋宏 B.苻坚 C.李世民 D.忽必烈
4.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
A.长安 B.洛阳 C.应天 D.燕京
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7.“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材料反映的现象不会出现的结果是( )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D.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文化
8.2015年3月,北京发现了千年古墓群,其中东汉晚期的墓室形制具有“胡人”(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因素。对此正确的解读是( )
A.胡汉墓葬文化相似纯属巧合 B.胡汉墓葬文化本来就相似
C.胡汉之间民族融合相互学习 D.胡汉之间相互歧视与排斥
9.下列关于淝水之战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B.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C.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
10.下列与“草木皆兵”历史典故有关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问答题
11.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在位期间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积极向汉人学习。但同时也有人指出,正是他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和鲜卑文化从此消失了。你是否赞同孝文帝的改革?请谈谈你的理由。(紧扣所给主题,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和民族交融影响进行分析)
材料题
1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材料二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以为晋兵,顾为融曰:“此亦劲敌,何为弱也!怃然退有惧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王猛是哪一个政权中的人物?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件大事?发生在哪一年?结果如何?
(3)材料二中产生出来了哪一个成语?
(4)材料二中的“晋”称什么?是由何人建立的?
(5)材料二中的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
13.阅读下列材料
大河网-大河报2009年10月22日报到:昨日上午9时,世界客家播迁路活动启动仪式暨打造中原文化标志,采集太昊陵圣土活动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中州宾馆隆重召开,拉开了“世界客家播迁路”活动的帷幕。主办方将组团从河南出发,到海内外客家居住地开展文化交流。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末年的100多年间,我国历史上逐渐形成了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东汉末年开始,从北方、西方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
(2)在西晋末年的大迁徙中,原居住在今天河南等省的中原居民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迁入地区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B 2.C 3.A 4.D 5.B 6.C 7.A 8.C 9.B 10.A
11.
我赞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因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使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联姻,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评分说明:评分说明:只要答出此意均可酌情给分,不要拘泥文字表述的一致性。)
12.(1)材料一中的王猛是前秦政权中的人物,该政权是氐族建立的;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根据材料二中的“草木皆兵”等可知反映的是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结果东晋获胜。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3)材料二中产生出来的成语是“草木皆兵”;
(4)材料二中的“晋”称东晋,是由司马睿建立的。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5)材料二中的战役产生的影响是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故答案为:
(1)前秦,氐族;
(2)淝水之战;383年,东晋获胜;
(3)“草木皆兵”;
(4)东晋,司马睿;
(5)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13.
(1)匈奴、鲜卑、羯、氐、羌(答出4个即可得分);
(2)原因:西晋后期,统治集团内乱,匈奴等少数民族趁机入主中原的冲击(或北方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则相对稳定。影响:北方人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
1.
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北魏政权进行了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汉礼,尊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这些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故选B.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汉礼,尊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
这道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熟记相关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③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④改用汉族姓氏。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不是②迁都长安。
故选C.
本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依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3.
由“汉化政策”等内容可知他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革的内容包括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汉礼,尊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等。
故选A.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北魏是由北方的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到孝文帝时开始改革,通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4.
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淝水之战。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大败,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与影响。
5.
为加强统治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掌握北魏孝文帝的内容和影响。
6.
根据题干给出的“公元383年”可知评述的是淝水之战,这次战争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这里的“流亡政府”是东晋。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
7.
由材料中“迁都洛阳”“改汉姓、讲汉语、穿汉服”等关键信息,我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措施的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故选A.
本题难度适中,属材料分析型选择题,应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重点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
本题是给材料回答问题,识记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关键。
8.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材料中东汉晚期的墓室形制具有“胡人”的丧葬文化因素反映的正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
故选C.
本题以北京发现的千年古墓群为依托,考查的是北方民族融合的知识;
本题以北京发现的千年古墓群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北方民族融合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9.
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发生在淝水之战前不是战后。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大败,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故选B.
本题直接设问考查淝水之战;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发生在淝水之战前与这次战役的影响。
10.
依据所学,淝水之战中,苻坚与苻融登上城楼,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上,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朝的军士。苻坚面容失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这是一个劲敌啊,怎么能说晋军少呢?”,这就是草木皆兵的来历。
故选A.
本题以草木皆兵为切入点,考查淝水之战。
本题以淝水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1.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所以我们赞同孝文帝的改革。
12.
本题以王猛、谢安和苻坚的相关材料与成语典故综合考查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及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淝水之战交战双方的建立情况、过程与影响。
13.
(1)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末年以来从北方、西方内迁的少数民族。根据已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内迁到黄河流域,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2)本题主要考查西晋末年以来的民族大迁徙的相关内容。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晋末年的大迁徙中,原居住在今天河南等省的中原居民迁徙到南方的主要原因是: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等。随着北方居民的大量南迁,为南方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成为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
选择题
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