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同步练习
1.
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张骞出使西域
2.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C.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D.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
3.
丝绸之路被称为是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中国的造纸术由此传入欧洲
C.日本派使臣来到中国 D.西域的音乐舞蹈不断输入
4.
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时间和标志是(
)
A.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 B.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C.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D.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5.
2016年4月15日,“一带一路”中欧国际货运班列联盟在新疆成立,共商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发展大计,共谋合作共赢之路。历史上最早开启丝绸之路的使者是(
)
A.班超 B.张骞 C.鉴真 D.郑和
6.
能够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依据是(
)
A.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大月氏国和西汉王朝通好
C.昭君嫁给单于为妻 D.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7.“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串联在了一起.”这里的“它”是指(
)
A.大运河 B.丝绸之路 C.鉴真东渡 D.玄奘西游
8.
西汉时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这条“丝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安息—大秦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西亚—大秦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安息—大秦
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9.
近年,越来越多的海上考古发现证实,海南海口曾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汉朝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
A.日本 B.朝鲜 C.印度半岛 D.欧洲
10.
同学们平时吃到的葡萄、石榴、核桃、芝麻、蚕豆等物品,都是由域外传入中国的,它们传入中国内地应该是在(
)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问答题
11.
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2015年,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延伸。西汉时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哪位人物?丝绸之路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谈谈你对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12.
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请回答:
(1)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于什么时期?为开通这条道路做出杰出贡献的是谁?
(2)简述古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什么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什么现实意义?
材料题
13.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摘自新华网
(1)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图中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E两处地名。
(2)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请指出这种双向交流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
14.
材料一:“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
翦伯赞
材料二:人民网乌鲁木齐
(2009年)7月6日电 (记者戴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今天中午就7月5日乌鲁木齐市发生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说,据统计,事件造成140人死亡,816人受伤,196辆机动车被砸被焚烧(其中有两辆警车),部分商铺门面及两座楼房被焚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极力颂扬的“他”是指哪位历史人物?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出使西域的影响?
(2)“西域”是指今天的哪一地区?用所学知识证明:“该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3)材料二所反映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实际是分裂祖国、妄图独立的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对此行为你持什么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 2.D 3.C 4.B 5.B 6.D 7.B 8.A 9.C 10.C
11.
张骞。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深化合作,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繁荣发展。
12.
(1)西汉时期(或汉朝);张骞;
(2)从长安经河西长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2000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它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纽带,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使古老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13.
(1)A:长安;E:欧洲(大秦);
(2)特点:中国传入西方主要是手工业品和技术,西方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农产品和艺术、思想;
(3)地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现实价值: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14.
(1)张骞;沟通了西域各地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2)新疆地区;西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3)坚决反对。①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打砸抢烧事件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应该坚决反对;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与西汉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2.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转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
3.
略
4.
本题考查的是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CD不符合题意,B正确。故选B。
5.
略
6.
略
7.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从此之后,
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转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正是这条商路,把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串联在了一起。故选B.
8.
略
9.
本题考查的是汉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知识。在汉朝,中国商人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来到印度,并且采购香料、染料运回中国。所以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故选C。
10.
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知识。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汉朝的铸铁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就是沟通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
11.
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以及今天“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汉武帝招募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和汉朝的交往日趋频繁。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来,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方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就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共享合作成果,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从而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深化合作,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繁荣发展。
12.
(1)本题考查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所以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于西汉时期,张骞为开通丝绸之路做出杰出贡献。
(2)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所以被称为“文化交流之路”。
(3)本题考查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属于发挥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丝绸之路”的开辟,是我国古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辉煌,是中国古代发展的辉煌体现,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纽带,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3.
(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和终点。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到达西亚,最后到达欧洲(大秦)因此,A处填长安,E处填欧洲(大秦)。
(2)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认真阅读材料二,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可知,中国传入西方主要是手工业品和技术,西方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农产品和艺术、思想。
(3)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及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价值。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是:它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更好的促进东西资源优化,推动社会加速发展,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14.
(1)本题考查通西张骞域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志在为国分忧,勇敢的出来应募,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使命。公元前138年,他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途中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仍坚持完成使命。他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来往的愿望,向汉武帝作了报告,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走访了许多国家。结合材料“他发现西域,……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得出答案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极力颂扬的“他”是指张骞;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沟通了西域各地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出答案他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各地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2)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得出答案新疆地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得出答案西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证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3)本题考查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市发生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可知材料反映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实际是分裂祖国、妄图独立的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事实表明,这一事件是一起由境外遥控指挥、煽动,境内具体组织实施,有预谋、有组织的暴力犯罪。对这种分裂祖国、制造社会动乱、伤害无辜群众的可耻行径表示强烈愤慨。我们应该坚决反对;第二小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分裂和动乱只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倒行逆施的“疆独”分子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任何反华势力和分裂分子都不能阻挡中国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支持政府依法采取果断措施,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得出答案①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打砸抢烧事件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应该坚决反对;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选择题
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