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26 18:0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练习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个治世是(  )
A.文景之治 B.武帝盛世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关于刘邦项羽反秦及楚汉之争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巨鹿之战刘邦打败秦军主力,项羽攻下咸阳
B.楚汉之争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夺帝位的战争
C.刘邦设鸿门宴招待项羽
D.秦朝统治者向项羽投降,汉高祖在洛阳建立汉朝,时间202年
3.汉初一位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这段话代表了汉初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是(  )
A.重农 B.重商 C.农商并重 D.发展手工业
4.为减轻刑罚,在位时,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的皇帝是(  )
A.秦二世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景帝
5.汉阳陵南侧的明代石碑碑文,称赞汉景帝“克守先业,致治保民”。以下属于汉景帝“致治保民”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派遣王昭君和亲
C.减免田租赋役 D.派官员西行取经
6.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他的建议是(  )
A.以德化民 B.勤俭治国 C.无为而治 D.以农为本
7.
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人,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工艺之精美,为研究西汉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由此可见(

A.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
B.考古工作仅限于寻找证据,以重现往昔的历史
C.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
D.如何证明史实,其实不是史学家的事,而是考古学家的任务
8.《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种现状,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穷兵黩武 C.增加赋税 D.“以德化民”
9.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你认为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政府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
③注重农业的发展
④重视“以德化民”
⑤推行儒学教育。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0.楚汉之争,刘邦取胜的主原因是(  )
A.约法三章 B.实力雄厚 C.善于用人 D.赢得民心
问答题
11.
习近平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汉文帝、汉景帝为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采取了哪些措施?历史上把他们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什么?
(2)你认为汉武帝是怎样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使西汉进入到鼎盛时期的?
材料题
12.
材料一: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材料二: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两个盛世的描述?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请你从西汉和唐朝历史中,分别举出一位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要求有具体皇帝和具体事例)
(3)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哪些?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
材料三: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史记》
(1)材料一说明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2)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 他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
(3)材料二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汉景帝的做法。
(4)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治世局面?
14.
有人把汉武帝统治时期称为“汉武盛世”,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评说。解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之初他所继承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社会现实。要讲到正面的现实,首先表现为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整个社会呈现出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百家讲坛
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1)汉武帝即位之前的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称为什么?
(2)上述材料分别反映或见证了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作用?
材料六
征发匈奴开通西域的过程之中,他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把汉家和亚洲以外的地区连接起来,这是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地走向了世界。
——百家讲坛
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意外的收获”是指什么?
(4)你如何评价评价汉武帝?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A 2.B 3.A 4.C 5.C 6.D 7.A 8.A 9.C 10.D
11.
(1)措施:“轻徭薄赋”或“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经济上:将地方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1)西汉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史称文景之治;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2)西汉: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殿、园林没有什么增加;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文帝宠夫人不能穿拖地长裙,帷帐上不许绣花;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放弃修建露台;等等;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要“戒奢从简”,节制自己享受欲望;唐太宗为了不浪费民力,而放弃建暖阁养病;唐玄宗(李隆基)命人烧毁宫中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等等;
(3)革除弊政;任用贤臣,虚心纳谏;重视吏治;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等等。
故答案为:
(1)材料一:文景之治 材料二:开元盛世;
(2)西汉: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要“戒奢从简”,节制自己享受欲望;
(3)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13.
(1)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意思相近即可)
(2)文中的“上”指的是汉高祖。措施: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士兵还乡务农,释放一部分奴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3)重视农业生产。汉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4)文景之治。
14.
(1)休息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共同作用: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3)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
(4)汉武帝雄才大略。
【解析】
1.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的治世局面。
2.
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随后,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灭亡。秦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刘邦项羽反秦及楚汉之争.楚汉之争是封建统治者相互争夺帝位的战争;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大败秦军主力,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灭亡。
3.
由材料“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可知这是描绘汉初经济的贫困,此处“上”指的是汉高祖;汉高祖为恢复经济的发展,采取了减轻百姓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的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景之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点。
4.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汉文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汉文帝还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故选C.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知道汉文帝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汉文帝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5.
汉景帝“致治保民”的措施是减免田租赋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举措;派遣王昭君和亲的是汉元帝;派官员西行取经的是汉明帝。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汉景帝;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汉景帝“致治保民”的措施是减免田租赋役。
6.
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知,大臣贾谊的建议是以农为本。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治世局面的相关史实。
7.
本题考查研究历史的实物资料。海昏侯为西汉所封爵位,后世代承袭,共传4代,一直延续到东汉。第一代海昏侯为故昌邑王、汉废帝刘贺。根据材料“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工艺之精美,为研究西汉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可知,海昏候暮的考古发掘证实了海昏候的证实存在,而且为研究为研究西汉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是历史的延伸。其它三项都是错误的推论。故选A。
8.
由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汉高祖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故选A.
本题以《汉书 食货志》中的一段记载为切入点,考查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本题以《汉书 食货志》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9.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他们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人民富裕起来,历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据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
本题掌握文景之治相关知识.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10.
秦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刘邦取胜的主原因是赢得民心,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楚汉之争.楚汉之争是封建统治者相互争夺帝位的战争;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邦取胜的主原因是赢得民心。
11.
(1)本题考查汉文帝、汉景帝为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采取的措施与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灭的教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2)本题考查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的措施。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将地方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到现代。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12.
(1)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
(2)本题考查汉文帝和唐太宗;
(3)本题考查盛世局面的形成。
掌握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13.
(1)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根据材料一中的“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由于战争破坏,汉初天子都不能找到同色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可知当时的社会状况: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2)本题主要考查了汉高祖的统治措施。根据材料一中的“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可知,由于汉初经济的贫困,汉高祖为恢复经济的发展,减轻百姓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采取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休养生息政策;(3)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景帝的治国政策。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汉景帝时期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农,天下之本也”,即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汉景帝重视农业的发展,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4)本题主要考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三中的“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表明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裕,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14.
(1)本题考查的是西汉前期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汉武帝之前是文帝和景帝。文帝和景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在他们在位时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2)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武帝即位时,从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而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的“推恩令”,使诸侯王分封子弟为侯,王国封地被分割,诸侯越分越小,从加强了中央集权专制。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依据材料“征发匈奴开通西域的过程之中,他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把汉家和亚洲以外的地区连接起来,这是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地走向了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洗浴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4)本题考查的是对汉武帝评价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领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而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的“推恩令”,使诸侯王分封子弟为侯,王国封地被分割,诸侯越分越小,从加强了中央集权专制。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选择题
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