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请你仔细看看右边的《货币统一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D
)
A.大禹建夏家天下
B.诸侯争霸战火烧
C.商鞅变法促发展
D.一统江山是秦朝
2.对于秦统一六国这段历史的认识,错误的是(
D
)
A.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其过程也不无血腥与残暴
B.对秦国来说,其对外战争既是不断扩张、兼并的过程,也是逐渐统一的过程
C.在统一的过程中,秦王嬴政的个人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D.秦国主要依靠嬴政的雄才大略取胜,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功绩首先应归功于嬴政
3.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的形象。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
B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4.“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它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水利工程是(
C
)
A.白渠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5.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B
)
A.秦朝统一全国,生活安定
B.秦朝法律残暴
C.当时市场竞争激烈
D.日常生活提倡文明礼貌
6.历史图片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内涵,下列图片中最能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雕塑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
D
)
A B C D
7.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
A
)
①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②建立了张楚政权 ③打击了秦朝黑暗统治
④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汉高祖刘邦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汉高祖这番话(
D
)
A.表明刘邦手下有许多杰出人才
B.说明刘邦非常谦虚
C.说明刘邦很注意表扬他的部下
D.说明刘邦善于用人
9.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B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当时经济困难
C.重视“以德化民”
D.当时人心思安
10.“推恩令”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最主要的是(
B
)
A.省去了重新分封的麻烦
B.分割后的各小侯国无力与中央抗衡
C.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感激皇帝
D.节省了政府开支
11.汉武帝能够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主要前提是(
B
)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C.城市管理制度的健全
D.分封制的全面推行
12.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正确的是(
A
)
A.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的统一,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局面
B.国家加强了对边疆的统一
C.消除王国的势力,使王国不再与中央对抗
D.革除秦朝的弊病,沿用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13.关于西域都护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西域都护建立于公元前60年
B.西域都护的建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汉朝版图
C.西域都护第一任都护是班超
D.西域都护是汉朝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
14.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你知道下列哪位人物改进了造纸术(
A
)
A.蔡伦
B.张仲景
C.张衡
D.祖冲之
15.佛教传入我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始终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
(
D
)
A.受到统治者竭力压制
B.道教等中国本土宗教的反对
C.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稳固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李斯说:“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公元前212年,因为有儒生方士说秦始皇“天性刚愎自用,贪于权势”等,秦始皇大怒,命御史追查,结果以诽谤罪将460人在咸阳坑杀。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孔子和儒家思想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李大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消极作用?(4分)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2)请概括材料二的主张。该主张的实施有何影响?(4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确立。(如答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亦可酌情计分)
(3)材料三对儒家思想持何态度?(2分)
否定或批判。
(4)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4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地继承)。(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项羽年少时曾见秦始皇巡视会稽(古地名),见其阵势威武,而周围的老百姓都很敬畏,于是说:彼可取而代之(意思说秦始皇也可以被取代)。他叔叔项梁大惊,掩住他的口说:不能乱说,这是要诛灭全族的。
材料二 项羽年少时,读书不成;学剑,又不成。他叔叔项梁很生气,项羽说:读书只能记记人的名姓而已,学剑只能抵挡一个人,我要学习打败千军万马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项羽很高兴,但依然是会一点点就不肯再学了。
材料三 后来项羽和刘邦争天下,被汉军围在垓下,自度不能脱身,怜然作诗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后杀出重围至乌江却又不肯一个人过江东,于是自刎而亡。
材料四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李清照
(1)读完上面的历史故事,你觉得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4分)
项羽是一个有豪气而又勇武,少智粗犷但不乏人性的历史人物,可谓个性鲜明。(根据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2)诗歌最能描写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历史材料三中项羽吟唱的诗歌,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和内心世界?(3分)
英雄末路,心境悲伤,对失败充满了不甘。
(3)材料四是后人对项羽的一个评价,这首诗歌颂了项羽什么品质?(3分)
英雄豪迈,宁死不屈,浩气长存。
(4)请你在下面再写一个关于项羽的历史故事。(3分)
巨鹿之战时破釜沉舟。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司马迁的父亲是汉武帝初期的太史令,学问渊博。父亲死后,司马迁当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读国家收藏的图书、文献。他决心写一部像《春秋》一样的历史书,谁知道开始写作不久,因替朋友辩白,惹怒了汉武帝,关押在监牢中。司马迁不知多少次想到死,但一想起刚开头的著作,他又鼓起勇气生活了下去。出狱后,司马迁更加发奋写作,终于写成了一部历史巨著。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这部书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直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地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
请回答:
(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他的代表作是什么?(2分)
汉武帝。《史记》。
(2)司马迁的代表作是采用哪种体例编写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纪传体。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3
000年的史事。
(3)通过材料二、三中的描述,你认为作为史官必须具备哪些素质?(4分)
身为史官,应该敢于与权势作斗争,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除了饱读书籍,也要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
(4)鲁迅为什么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代表作?(4分)
因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揭露了帝王将相的腐朽与罪恶,大胆地评论汉武帝的功过,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部书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辟后,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也融入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百度百科
材料三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政府主动应对当今全球形势深刻变化,深度参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动,赢得发展战略机遇,争取主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有利于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开启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引擎,有利于全面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和宜明谈话
(1)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一中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B两处填写完整。(4分)
A:长安;B:大秦。
(2)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请列举由中国传入西域的物品还有哪些?为丝绸之路开辟作出突出贡献的关键人物是谁?(4分)
丝绸、漆器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张骞。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7分)
重要地位: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现实价值: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