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测试题: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综合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测试题: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综合测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26 19:4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元谋”且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去(
B
)
                         
A.陕西省
B.云南省
C.浙江省
D.北京市
2.北京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主要是(
A
)
A.打制石器
B.石器和铁器
C.磨制石器
D.石器和骨器
3.1987年,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清单。(如右图)下列早期人类中,在此遗址生活过的是(
D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蓝田人 ④山顶洞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
D
)
A.神话传说
B.历史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5.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C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人遗址
6.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你不能够体验到的是(
C
)
A.吃上用陶器煮熟的猪肉
B.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
C.用石刀收割农作物水稻
D.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
7.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
(
A
)
①已经使用磨制石器 ②会纺线织布 ③烧制陶器 ④拥有成熟的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河姆渡、半坡遗址都是处于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
(
C
)
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C.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种植
D.邻近大河,便于生活取水
9.“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中这段话所描述的“宫室”最早应出现在什么时候(
A
)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北京人
10.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时,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B
)
A.燧人氏
B.神农氏
C.轩辕氏
D.伏羲氏
11.“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之易方向。”这是宋楚瑜拜谒何处时的祭文(
B
)
A.炎帝陵
B.黄帝陵
C.始皇陵
D.中山陵
12.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B.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C.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D.中华原始医药学的创始人
13.“禅让”传说中,三位部落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是(
B
)
A.舜→尧→禹
B.尧→舜→禹
C.禹→舜→尧
D.舜→禹→尧
14.下列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D
)
15.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8分,第17题9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9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政府完成了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项目规划和选址工作。祭祖台初步设计高170米,基座呈正方形,祭祖台内部由下到上分别为祭奠层、世界珍藏馆和人类博物馆。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是人类发展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为人类正确认识自己的由来和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学术界誉为“古人类研究史中最为动人的发现之一”。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中在元谋县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祭祖台为什么设计高为170米?(4分)
因为在元谋县发现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观察材料二,图一是哪一古人类?结合图片,分析他的外貌有什么特点。(2分)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
(3)从图二、图三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2分)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火,会制作工具,以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为生。
(4)下列是北京人制作的石器,试想象它们有什么用途?(6分)
A: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材和制造狩猎用的木棒。
B:刮削器,割剥兽皮,刮削木棒。
C:尖状器,挖掘植物的根茎。
(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京人的发现所产生的重要意义。(4分)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他们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材料二 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他们饲养猪狗等动物,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绘有奔鹿、游鱼等各种动物和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请回答:
(1)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比河姆渡原始居民晚多少年?(2分)
约一千年。
(2)从上述材料中找出我国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2分)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3)依据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2分)
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纺织业等。
(4)下面分别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简图,造成这种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D
)(1分)
              图一        图二
A.双方建筑观念不同
B.双方使用的工具分属不同时代
C.双方生活习惯不同
D.双方所在地的气候、环境不同
(5)半坡彩绘上的奔鹿、游鱼等动物与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分)
这说明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捕猎和捕鱼仍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
材料三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请回答:
(1)由材料一可知,上古时期的社会状况恶劣,面对这种困境,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3分)
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等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学会使用火,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改善生存条件。
(2)阅读材料二,你能说出会“农作”的远古居民吗?他们在“农作”的基础上,还掌握了哪些技能?(3分)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们还会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建造房屋,烧制陶器,饲养家畜等。
(3)材料三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传说中他对中华文明作出了什么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什么?(3分)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人文始祖。
(4)由三个材料所反映的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中,你产生了怎样的看法或得到了什么启发?(4分)
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远古居民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值得钦佩和尊敬;远古居民的生产活动,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进奠定了基础。(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19.阅读下列材料:
禹,通常被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被起用,帝舜时被放逐。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继续其父未竟的事业。禹受命治水,他发奋治好水患。禹这个人聪慧机敏,勤恳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攆(攆是一种登山用具,置于盾下,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约是接受其父失败的教训,以疏导为主。如孟子所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不是用人力去与大自然对抗,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给洪水找出路。
请回答:
(1)禹生活在什么时期?(3分)
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
(2)通过材料的介绍,请你说一说他是用什么办法治水成功的。
(3分)
他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用疏导的办法治服了洪水。
(3)通过材料,你总结一下他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
他勤恳踏实,与群众同甘共苦,有坚强的毅力和恒心,还有创新的思想等。
(4)通过他治水成功,给你哪些启示?(可从治水成功的原因,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两个角度去思考)(3分)
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要有创新思想,不能墨守成规,要有坚强的毅力等。也启示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5)直至今天,水旱灾害仍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作为青少年,应如何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3分)
我们要节约资源、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