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五单元16 猫 1.背景解读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为郑振铎的早期文学作品,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
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同;三次养猫的情趣不同,失去猫之后的心情也不同。写三次养猫,疏密是递增的,第二次比第一次详细一些,第三次比第二次又详细一些,感彩越来越浓,而且波澜起伏。第一回快乐转为酸辛;第二回更加快乐,又时时担心,最后怅然、愤恨;第三回养的猫不讨人喜欢,最后受了冤枉,使“我”感到深深的悔恨。文章既有生活情趣,又含人生哲理。
2. 内容梳理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养第一只猫的情形,它给“我”带来的是快乐和酸辛的感受。
第二部分(3—14):写养第二只猫的情形,它给“我”带来的是愉悦、怅然和愤恨的感受。
第三部分(15—34):写养第三只猫的情形,它给“我”带来的是难过和悔恨的感受。基础训练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冬天的早晨,门口quán fú( )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2)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wèi zuì qián táo( )”了,我以为。
(3)我也chàng rán( )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4)它很bēi chǔ( )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蜷伏畏罪潜逃怅然悲楚2. 下面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鲍勃是个好人,他经常怂恿那些无所事事的青年人要立大志,好为社会做一份贡献。
B. 看见他那悲楚的脸,我的心不由得抽搐起来了。
C. 没有经过调查,就对一些事情妄下断语,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
D. 杀人犯畏罪潜逃了,公安部门正全力搜索,力争早日破案。A3.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你说的这个人,我既不了解他,更没见过他。
B. 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复习了旧课,又学到了新知识,收到良好的效果。
C. 本品用金银花、连翘等中药配制而成,具有祛寒退热的功效。
D. 王经理说,如果要是有人来买这栋房子,他将把价格下调10%。C4. 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与前后衔接,语意连贯。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收获了许多甜蜜的回忆。甜蜜的回忆如花,芬芳四溢,令人迷醉。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如莲花绽放在六月碧绿的荷塘里它如桂花绽放在八月金黄的稻田边课内精读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5. 请具体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我”家养的第三只猫?表现了“我”对这只猫的什么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中的“好像”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态方面: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后来钻到火炉底下,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
性情方面:不活泼,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后来吃得胖胖的,也终日懒惰地伏着。表现了对这只小猫的厌恶之情。不能。“好像”表示猜测,因而判定这只猫吃了鸟,突出“我”的主观臆断,为下文的忏悔作铺垫。7. 给画线的句子作批注。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自己误认为第三只猫是凶手后的自责,误打小猫后的愧疚之情。8.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猫被打后,心情会怎样呢?请你展开想象,从猫的角度,以猫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写写猫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分析文章结尾感叹句“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主人,你为什么不了解清楚就匆忙下结论呢?这样冤枉我,实在太令我伤心啦!体现“我”的愧疚和对自己良心的谴责,说明“我”有一种负罪感,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为下文“我家永不养猫”相呼应,觉得自己永远愧对这类生命,心痛永远不能够消除。心灵之痛
查一路
①车行到小区门口,前面一个刚放学的小女孩,不知在张望什么。出于安全考虑,我轻摁了一下喇叭。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感到十分意外。
②小女孩有瞬间的惊悸,然后回过头,恶狠狠地瞪着这边。她的眼神吓着了一个手握方向盘的成年人,我摇下车窗,想在车子经过时安抚一下她。不料,在我开车经过的一刹那,我清晰地听到她骂了一句很脏的话,脏得让我当时无法逃避,此刻无法转述。我很震惊,一个不过上三四年级的小女孩,怎么能说出这么脏的话呢?
③我以前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如果用“震惊”来形容可能危言耸听了点儿,但这么脏的一句话,至少让我几个星期都不能释怀。具体原因不可知晓,可以肯定的是,这孩子的心里有些痛,由痛而引发了一种恨。
④一个月后,我又见到了这个女孩,还是在小区的门口。这次她坐在她妈妈的电瓶车的后面,她的声音很大,反复问:“妈妈,我们家为什么不买汽车啊?别的同学家都有车。”烈日下,她的母亲只顾锁着眉头骑车,无暇回答她的提问。 ⑤无意中,这个小女孩已经告诉了我答案。
⑥前段时间,因一场暴雨,一个亲戚让我帮他接小孩。放学时节,某小学门前的广场上,车声鼎沸,喇叭声震耳欲聋。一眼望去,雨雾之中处处是小车,挤满了整个广场,都是来接孩子的。也有家长骑着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他们让孩子穿着雨衣坐在身后,穿行于停在广场的汽车中间。
⑦坐在汽车里的孩子们,则透过车窗玻璃,安逸地望着窗外,望着被雨水打湿的同学们。
⑧国外的富翁,不会把私人游艇停靠在公共码头;而中国的富裕阶层,甚至仅仅是普通的有车一族,都希望自己的车轮在别人艳羡的目光中滚动。 ⑨由此,我想起了那个小女孩的心灵之痛。
⑩这些年,我注意到社会上一些人的心头有某种不便说出的痛。有些痛,源于社会的一种病;有些痛,源于社会成员彼此间的疏离与隔膜。就说关于车这样的小事,如果有车的家长们尽可能把车停到离校门口远一点的地方,如果开车的人尽可能不冒失地摁喇叭,“有车没车”的意念可能就不至于在孩子的心灵上划出一道伤痕。
?有些痛,从根源上讲,不是我们造成的,但与我们有关。因为无意间的冒犯与入侵,往往伤害了他人的情感。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⑤段“无意中,这个小女孩已经告诉了我答案”中的“答案”是什么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开车轻摁喇叭提醒小女孩注意安全反遭咒骂,心中震惊而追寻原因的故事,从而挖出小女孩心灵之痛的根源。问题:一个不过上三四年级的小女孩,怎么能说出这么脏的话呢?
答案:有车族的炫耀在小女孩心灵上划出了一道伤痕。3. 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文章第⑨段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上:概括了小女孩咒骂“我”的原因,点出了心灵之痛;结构上:由叙转议。将家长接小孩时“有车”与“无车”的情景进行对比,将国外富翁行为与中国富裕阶层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疏离与隔膜之深,从而解释了“心灵之痛”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清除这种社会病的渴望,为下文具体揭示病态的根源作铺垫。5. 题目“心灵之痛”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义:心灵之痛既指小女孩因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阶层的差异而感受到的伤害和痛苦,也指作者面对这种社会病时产生的心灵上的痛苦。作用:①新颖奇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提示了文章呼吁人们换位思考,去关爱他人,消除隔阂与伤害的主题。③表达了作者厌恶病态社会,渴望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