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睦洲中学九年级化学导学稿
家长(晚修值日教师)签名:
课题3
制取氧气(共3学时)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第1学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夏焕香
备课长审核::刘丽萍
审核人:吴健沛
上课班级:初三(
)
学生姓名:
上课时间:第
周星期
第
节
一、[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
3、增强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教材P113-P114探究部分的内容、教材P37-P40及教材P45-P46
1、实验室常采用
、
和
的方法制取氧气,文字表达式分别为:
(1)
(2)
(3)
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
装置和
装置两部分,其中发生装置主要由
和
决定,收集装置主要考虑气体的
、
。常见其他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总结如下:
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装置示意图
A
B
C
D
E
(1)发生装置A适用于固体+固体气体的反应,如加热
制取氧气。
(2)发生装置B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的反应,如用
制取氧气。
(3)收集装置C是排水法,适用于难溶于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的收集,如氧气、氢气等。
(4)收集装置D是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气体反应的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5))收集装置D是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气体反应的气体,如氢气。
【课堂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是一种
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2、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方法:
。
②将药品装入试管
取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平铺在试管底部(加热时能使药品受热均匀),并在试管口放
,防止
。
③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组装仪器顺序:先下后上,从左到右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试管口应
,防止
。(3)试管内导管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
④点燃酒精灯加热
先使酒精灯在试管下方
,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集中加热。
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待试管口出现
时才开始收集(刚开始排出来的气泡混有空气),等瓶子里的水排完,瓶口有气泡冒出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瓶子取出
在桌上。
⑥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离水槽,熄灭酒精灯
实验结束时,先
,然后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入热的试管中造成试管炸裂。
4、氧气的验满
(1)当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看到集气瓶内的水被排完或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说明氧气已集满。
(2)当用向上排空气法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如果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内氧气已集满。
5、氧气的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
,如果
,证明集气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课堂训练】
1、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可能有的物理性质是
(
)
A.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2、根据“预习导学”A-E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回答。
(1)在常温下,用亚硫酸钠固体和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硫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由于二氧化硫是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所以用
装置进行收集。
(2)查阅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制取气体的药品
制取气体的反应条件
气体的物理性质
氯气
二氧化锰固体和浓盐酸
需要加热
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甲烷
醋酸钠、碱石灰两种固体
需要加热
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①制取甲烷可用
装置,收集甲烷可用
装置。
②制取氯气
(填“能”或“不能”)采用装置A,
(填“能”或“不能”)采用装置B,理由是
。
3、通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氧气具有
的物理性质;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
放在桌上备用,说明氧气具有
的性质,根据此性质,氧气还可以用
法收集。
4、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用带火星木条伸入瓶内试验,木条不复燃,其可能的原因是
(
)
A.开始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
B.制取氧气时,产生氧气速率过快
C.集满后盖好玻璃片,立放
D.装置漏气
5、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下列操作或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开始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节约气体)
B.气泡均匀冒出才收集(较纯氧气)
C.水面有气泡冒出停止收集(已经集满)
D.集满后用玻璃片盖紧立放(密度比空气大)
6、鉴别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观察气体的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
C.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D.倒入澄清石灰水
7、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
8、右图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的实验装置图,请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的四处错误
①
;
②
;
③
;
④
。
假设装置图改正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仪器的名称A.
__
_
_____B.___
_____C.____
____D.
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有下列步骤,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①向试管加入高锰酸钾;②加热;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将导气管从水中拿出;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停止加热,熄灭酒精灯。
(3)用酒精灯_____焰加热(填“内”或“外”),因为__
__
__
_____;
(4)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____倾斜(填“上”或“下”),原因是__________
_;
(5)收集氧气通常采用___________法,当集气瓶口处有_________冒出时,表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还可以用瓶口向__
_排空气法
(填“上”或“下”),这是因为
_。
(6)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
_
_。
(7)实验结束后,先
后
,防止
。
(8)氧气的检验方法:
。
9、下图是实验室常用制取氧气的装置,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选
(填“A”或“B”),收集氧气可用
法。
(3)装置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如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
时开始收集,集满后盖好玻璃片,
放在桌上;为了防止水槽的水倒吸,实验完后应先
后
。
(4)如图是用收集到的氧气做铁丝燃烧实验。
①其中铁丝上所系火柴的作用是
;
②瓶中水的作用是
,
但实验时集气瓶还是爆裂了,其可能原因是
;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课题3
制取氧气(共3学时)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第2学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夏焕香
备课长审核::刘丽萍
审核人:吴健沛
上课班级:初三(
)
学生姓名:
上课时间:第
周星期
第
节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用双氧水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
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二、[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教材P38-40
1、催化剂的概念: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
,而本身的
和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叫做催化作用。
2、催化剂的特点:一变两不变
(1)“一变”是指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两层意思。
(2)“两不变”是指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注意』:①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不能增加或减少生产物的质量。
②催化剂在某一化学反应中不是唯一的,如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时,既可以选择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也可以选择氧化铁或者硫酸铜做催化剂。
③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没有催化剂并不意味着反应不能进行。
④催化剂是针对具体反应而言的,如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能够起催化作用,是催化剂;但二氧化锰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3、实验室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4、实验室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课堂探究】
1、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H2O2)溶液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其中,观察现象。
【实验2】在上述的实验的双氧水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实验编号
实验现象
分析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结论
2、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
装置图
收集方法
氧气验满
氧气检验
3、实验室通过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
(2)装置图(如右图)所示
4、工业制取氧气—分离液体空气
将空气液化,然后升高温度,由于液体氧比液态氮的沸点高,先蒸发出来的是氮气,剩余的液体是氧气,贮存在漆成蓝色的钢瓶中备用。该变化属于
变化。
【课堂练习】
1、关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
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B.
质量不变
C.
化学性质不变
D.
二氧化锰能做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2、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在尾气管加装一个催化转化器,能把有毒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气体转化为两种无毒的气体。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的一种气体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则该气体是
;另一种是能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则该气体是
。
(2)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3、某课外小组研究“影响双氧水生成O2快慢的因素”的课题。通过查资料,他们提出如下猜想。
【提出猜想】催化剂和反应物的浓度都会影响双氧水生成O2的快慢。
【实验过程】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
实验操作: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加入锥形瓶中,立即收集一瓶放出的气体。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反应物
5%双氧水100mL
5%双氧水
3%双氧水100mL
加入固体
0.5g氯化钠固体
0.5g二氧化钠
收集气体的时间
165S
46S
80S
(1)实验②中加入双氧水的体积为
mL。(2)实验③中加入的固体和用量为
。
【结论】该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是
。
【反思】双氧水在常温下分解缓解,加入二氧化锰后反应明显加快。小红提出,为了更好地证明二氧化锰和氯化钠对双氧水生成O2快慢有影响,还应该增加一组的对比实验。该实验选用的药品和用量为
。
【实验拓展】小红用收集的气体进行氧气的性质实验。
(1)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2)小红发现用该气体进行氧气的性质实验,现象都不明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4、下列方法,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是
(
)
A.
加热二氧化锰
B.
分离空气
C.
加热过氧化氢溶液
D.
加热高锰酸钾
5、从安全、环保、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最佳的方法是
(
)
A.
加热过氧化氢溶液
B.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
C.
加热高锰酸钾粉末
D.
过氧化氢溶液催化分解
6、下列各组物质中能较快放出氧气的一组是
(
)
A.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
B.
加热高锰酸钾
C.
加热纯净的二氧化锰
D.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
7、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氯酸钾制取氧气,不属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
A.
都使用催化剂
B.
都要加热
C.
都发生分解反应
D.
都生成两种新物质
8、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加入二氧化锰的目的是
(
)
A.
常温下能分解出较多氧气
B.
提高氧气的纯度
C.
用作反应物参与反应
D.
使常温下较快分解出氧气
9、区别下列物质,方法不可行的是
(
)
A.
水和双氧水(加入二氧化锰)
B.
氯酸钾和高锰酸钾(观察颜色)
C.
二氧化碳和氮气
D.
木炭粉和二氧化锰(观察颜色)
10、下列物质中不含氧气的是
(
)
A.
蒸馏水
B.
海水
C.
空气
D.
液体空气
11、A至F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和试验氧气性质的常见物质,它们的关系图如下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B是
,在该反应中的作用是
。
(2)写出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属于
反应。
(3)如果①反应的条件是常温,则A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如果①反应的条件是加热,则A是
1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双氧水开展如下研究。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收集氧气选用E比D更好,原因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3)装置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如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为了防止水槽的水倒吸,实验完后应先
,后
。
(4)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选用C比B更好,原因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5)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浸入
中,用手心握住容器,若导气管口有
,松开导气管形成
,则气密性良好。
课题3
制取氧气(共3学时)
分解反应(第3学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夏焕香
备课长审核::刘丽萍
审核人:吴健沛
上课班级:初三(
)
学生姓名:
上课时间:第
周星期
第
节
一、[学习目标]:认识分解反应并与化合反应进行比较
二、[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分解反应
(1)概念
叫做分解反应。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特点:“一变多”
(3)表达式:AB→A+B
2、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区别
联系
都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两者是并列关系
实例
【课堂练习】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
2、变色眼镜可纠正视力,又可像墨镜一样遮挡刺眼的阳光。其反应原理之一是溴化银银+溴,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氧化反应
D.
不属于前面的三种反应类型
3、A至F六种物质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和试验氧气性质的常见物质,A是紫黑色固体,B是黑色粉末,它们的关系如右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A
B
C
(2)写出①②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①
,属于
(填反应类型)反应。
②
,属于
(填反应类型)反应。
C
B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