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导学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导学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9-26 22:2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会区睦洲中学九年级化学导学稿
家长(晚修值日教师)签名:
课题3
制取氧气(共3学时)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第1学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夏焕香
备课长审核::刘丽萍
审核人:吴健沛
上课班级:初三(

学生姓名:
上课时间:第
周星期


一、[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
3、增强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教材P113-P114探究部分的内容、教材P37-P40及教材P45-P46
1、实验室常采用


的方法制取氧气,文字表达式分别为:
(1)
(2)
(3)
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
装置和
装置两部分,其中发生装置主要由

决定,收集装置主要考虑气体的

。常见其他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总结如下:
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装置示意图
A
B
C
D
E
(1)发生装置A适用于固体+固体气体的反应,如加热
制取氧气。
(2)发生装置B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的反应,如用
制取氧气。
(3)收集装置C是排水法,适用于难溶于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的收集,如氧气、氢气等。
(4)收集装置D是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气体反应的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5))收集装置D是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气体反应的气体,如氢气。
【课堂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是一种
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2、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方法:

②将药品装入试管
取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平铺在试管底部(加热时能使药品受热均匀),并在试管口放
,防止

③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组装仪器顺序:先下后上,从左到右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试管口应
,防止
。(3)试管内导管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
④点燃酒精灯加热
先使酒精灯在试管下方
,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集中加热。
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待试管口出现
时才开始收集(刚开始排出来的气泡混有空气),等瓶子里的水排完,瓶口有气泡冒出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瓶子取出
在桌上。
⑥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离水槽,熄灭酒精灯
实验结束时,先
,然后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入热的试管中造成试管炸裂。
4、氧气的验满
(1)当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看到集气瓶内的水被排完或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说明氧气已集满。
(2)当用向上排空气法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如果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内氧气已集满。
5、氧气的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
,如果
,证明集气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课堂训练】
1、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可能有的物理性质是


A.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2、根据“预习导学”A-E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回答。
(1)在常温下,用亚硫酸钠固体和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硫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由于二氧化硫是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所以用
装置进行收集。
(2)查阅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制取气体的药品
制取气体的反应条件
气体的物理性质
氯气
二氧化锰固体和浓盐酸
需要加热
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甲烷
醋酸钠、碱石灰两种固体
需要加热
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①制取甲烷可用
装置,收集甲烷可用
装置。
②制取氯气
(填“能”或“不能”)采用装置A,
(填“能”或“不能”)采用装置B,理由是

3、通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氧气具有
的物理性质;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
放在桌上备用,说明氧气具有
的性质,根据此性质,氧气还可以用
法收集。
4、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用带火星木条伸入瓶内试验,木条不复燃,其可能的原因是


A.开始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
B.制取氧气时,产生氧气速率过快
C.集满后盖好玻璃片,立放
D.装置漏气
5、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下列操作或原因不正确的是


A.开始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节约气体)
B.气泡均匀冒出才收集(较纯氧气)
C.水面有气泡冒出停止收集(已经集满)
D.集满后用玻璃片盖紧立放(密度比空气大)
6、鉴别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观察气体的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
C.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D.倒入澄清石灰水
7、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8、右图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的实验装置图,请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的四处错误








假设装置图改正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仪器的名称A.
__
_
_____B.___
_____C.____
____D.
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有下列步骤,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①向试管加入高锰酸钾;②加热;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将导气管从水中拿出;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停止加热,熄灭酒精灯。
(3)用酒精灯_____焰加热(填“内”或“外”),因为__
__
__
_____;
(4)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____倾斜(填“上”或“下”),原因是__________
_;
(5)收集氧气通常采用___________法,当集气瓶口处有_________冒出时,表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还可以用瓶口向__
_排空气法
(填“上”或“下”),这是因为

_。
(6)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
_
_。
(7)实验结束后,先

,防止

(8)氧气的检验方法:

9、下图是实验室常用制取氧气的装置,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2)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选
(填“A”或“B”),收集氧气可用
法。
(3)装置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如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
时开始收集,集满后盖好玻璃片,
放在桌上;为了防止水槽的水倒吸,实验完后应先


(4)如图是用收集到的氧气做铁丝燃烧实验。
①其中铁丝上所系火柴的作用是

②瓶中水的作用是

但实验时集气瓶还是爆裂了,其可能原因是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课题3
制取氧气(共3学时)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第2学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夏焕香
备课长审核::刘丽萍
审核人:吴健沛
上课班级:初三(

学生姓名:
上课时间:第
周星期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用双氧水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
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二、[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教材P38-40
1、催化剂的概念: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
,而本身的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叫做催化作用。
2、催化剂的特点:一变两不变
(1)“一变”是指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两层意思。
(2)“两不变”是指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注意』:①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不能增加或减少生产物的质量。
②催化剂在某一化学反应中不是唯一的,如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时,既可以选择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也可以选择氧化铁或者硫酸铜做催化剂。
③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没有催化剂并不意味着反应不能进行。
④催化剂是针对具体反应而言的,如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能够起催化作用,是催化剂;但二氧化锰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3、实验室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4、实验室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课堂探究】
1、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H2O2)溶液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其中,观察现象。
【实验2】在上述的实验的双氧水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实验编号
实验现象
分析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结论
2、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
装置图
收集方法
氧气验满
氧气检验
3、实验室通过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
(2)装置图(如右图)所示
4、工业制取氧气—分离液体空气
将空气液化,然后升高温度,由于液体氧比液态氮的沸点高,先蒸发出来的是氮气,剩余的液体是氧气,贮存在漆成蓝色的钢瓶中备用。该变化属于
变化。
【课堂练习】
1、关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B.
质量不变
C.
化学性质不变
D.
二氧化锰能做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2、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在尾气管加装一个催化转化器,能把有毒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气体转化为两种无毒的气体。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的一种气体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则该气体是
;另一种是能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则该气体是

(2)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某课外小组研究“影响双氧水生成O2快慢的因素”的课题。通过查资料,他们提出如下猜想。
【提出猜想】催化剂和反应物的浓度都会影响双氧水生成O2的快慢。
【实验过程】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
实验操作: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加入锥形瓶中,立即收集一瓶放出的气体。
实验编号



反应物
5%双氧水100mL
5%双氧水
3%双氧水100mL
加入固体
0.5g氯化钠固体
0.5g二氧化钠
收集气体的时间
165S
46S
80S
(1)实验②中加入双氧水的体积为
mL。(2)实验③中加入的固体和用量为

【结论】该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是

【反思】双氧水在常温下分解缓解,加入二氧化锰后反应明显加快。小红提出,为了更好地证明二氧化锰和氯化钠对双氧水生成O2快慢有影响,还应该增加一组的对比实验。该实验选用的药品和用量为

【实验拓展】小红用收集的气体进行氧气的性质实验。
(1)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2)小红发现用该气体进行氧气的性质实验,现象都不明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4、下列方法,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是


A.
加热二氧化锰
B.
分离空气
C.
加热过氧化氢溶液
D.
加热高锰酸钾
5、从安全、环保、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最佳的方法是


A.
加热过氧化氢溶液
B.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
C.
加热高锰酸钾粉末
D.
过氧化氢溶液催化分解
6、下列各组物质中能较快放出氧气的一组是


A.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
B.
加热高锰酸钾
C.
加热纯净的二氧化锰
D.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
7、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氯酸钾制取氧气,不属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A.
都使用催化剂
B.
都要加热
C.
都发生分解反应
D.
都生成两种新物质
8、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加入二氧化锰的目的是


A.
常温下能分解出较多氧气
B.
提高氧气的纯度
C.
用作反应物参与反应
D.
使常温下较快分解出氧气
9、区别下列物质,方法不可行的是


A.
水和双氧水(加入二氧化锰)
B.
氯酸钾和高锰酸钾(观察颜色)
C.
二氧化碳和氮气
D.
木炭粉和二氧化锰(观察颜色)
10、下列物质中不含氧气的是


A.
蒸馏水
B.
海水
C.
空气
D.
液体空气
11、A至F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和试验氧气性质的常见物质,它们的关系图如下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B是
,在该反应中的作用是

(2)写出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属于
反应。
(3)如果①反应的条件是常温,则A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如果①反应的条件是加热,则A是
1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双氧水开展如下研究。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①
;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收集氧气选用E比D更好,原因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装置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如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为了防止水槽的水倒吸,实验完后应先
,后

(4)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选用C比B更好,原因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5)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浸入
中,用手心握住容器,若导气管口有
,松开导气管形成
,则气密性良好。
课题3
制取氧气(共3学时)
分解反应(第3学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夏焕香
备课长审核::刘丽萍
审核人:吴健沛
上课班级:初三(

学生姓名:
上课时间:第
周星期


一、[学习目标]:认识分解反应并与化合反应进行比较
二、[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分解反应
(1)概念
叫做分解反应。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特点:“一变多”
(3)表达式:AB→A+B
2、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区别
联系
都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两者是并列关系
实例
【课堂练习】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2、变色眼镜可纠正视力,又可像墨镜一样遮挡刺眼的阳光。其反应原理之一是溴化银银+溴,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氧化反应
D.
不属于前面的三种反应类型
3、A至F六种物质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和试验氧气性质的常见物质,A是紫黑色固体,B是黑色粉末,它们的关系如右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A
B
C
(2)写出①②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属于
(填反应类型)反应。

,属于
(填反应类型)反应。
C
B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