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016年秋最新人教版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淝水之战一、淝水之战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政权。前秦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382年统一了黄河流域。一、淝水之战前秦VS东晋优势兵多劣势团结、天险兵少内部矛盾意义: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因为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投鞭于江,足断其流风声鹤唳6、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383年前秦──东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一、淝水之战2、时间:3、交战双方:4、有关的成
语或典故:5、结果:1、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二、自上而下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二、自上而下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二、自上而下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439年,拓跋焘领导北魏武力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前秦瓦解后北方的分裂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忌,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倾俄。”
──《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1)民族:3)统一时间:4)影响:2)政权名称:北魏439年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鲜卑族1背景、北方的统一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人物简介迁都洛阳平城洛阳 迁都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优》P49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迁都洛阳推行汉化鲜卑服饰汉族服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资治通鉴》穿汉服学汉语与汉人通婚改汉姓迁都洛阳推行汉化1 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改革措施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北魏文官俑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2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北魏文官俑汉族服饰俑鲜卑服饰俑3 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族姓氏4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5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背景内容影响: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①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②汉化措施 ③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通汉婚用汉制习汉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各抒己见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西魏 北周北朝政权更迭表
东魏 北齐北魏(534~550年) (550~577年)(535~557年) (557~581年)(439~534年)三、自下而上的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自下而上的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相互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三、自下而上的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一)制度上的交融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zhe 衣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食用三、自下而上的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一)制度上的交融(二)生产方式的交融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游牧农耕生产方式的交融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交融边境汉人《放牧图》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三、自下而上的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一)制度上的交融(二)生产方式的交融(三)生活习俗的交融三、自下而上的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一)制度上的交融(二)生产方式的交融(三)生活习俗的交融汉族少数民族融合的文化生活习俗的交融 生活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观察图片,结合课本88页第三段文字,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表现是怎样的?文化艺术的交融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三、自下而上的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一)制度上的交融(二)生产方式的交融(三)生活习俗的交融三、自下而上的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 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2民族交融的表现从经济、习俗、政治、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1.民族交融的表现:
1)生产生活:相互学习
2)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
3)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4)社会习俗:相互借鉴
5)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2.意义:
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北魏的统一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融合迁都洛阳内容小结1.《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是日本著名华裔作家陈舜臣先生的史学巨作,讲述了人们常知的黄巾起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纷繁多彩的历史故事。下面那个选项不会出现在作者对淝水之战的叙述中( )
A.战役发生在4世纪末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投降
C.东晋取得胜利,前秦军队失败
D.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B2.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其内容属于(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C3.少数民族内迁后,与汉族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下列不属于民族交融表现的是( )
A.汉语成为内迁民族的主要语言
B.内迁各族开始以农业生产为主
C.汉族穿戴少数民族服饰
D.淝水之战D 4、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