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课件25张PPT。第4课时 二力平衡 牛顿第一定律
一、选择题
1.
(镇江中考)如图所示,四旋翼无人机下方用细线悬挂一个重物,不考虑空气阻力,则无人机在空中( B )
A.悬停时,重物受到的重力与它对细线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加速上升时,细线对重物的拉力大于重物所受的重力
C.匀速下降时,重物所受的重力大于细线对重物的拉力
D.水平匀速飞行时,悬挂重物的细线会偏离竖直方向
2.(北京中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的过程中,动能变大
B.投出去的实心球在空中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
C.跳远运动员起跳后能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
D.跳高运动员起跳蹬地时,运动员对地的压力小于地对运动员的支持力
3.
(武汉中考)如图是太阳能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情形,若不计空气对汽车的影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汽车的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
B.汽车受到两对平衡力的作用
C.汽车急刹车时不能立即停止,是由于速度大惯性大
D.太阳能汽车行驶时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成机械能
4.(扬州中考)某同学从滑梯上匀速下滑,滑梯对该同学作用力F的方向是( A )
,A) ,B) ,C) ,D)
5.(2017泰安中考)如图所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和B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关于A、B间摩擦力F1和B、C间摩擦力F2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B )
A.F1=0,F2=0 B.F1=0,F2≠0
C.F1≠0,F2=0 D.F1≠0,F2≠0
6.(黄石中考)下列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B.在空中高速飞行的子弹所受的力为重力和向前的动力
C.匀速直线行驶的列车内,一位同学相对于车厢竖直向上跳起,他会落在车厢内起跳点的后方
D.绕地球运行的“北斗”卫星处于平衡状态
二、填空题
7.(2017盐城中考)中国女排夺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决赛中,朱婷精彩的扣球让人难忘,迎面飞来的球被她跳起击回,是因为手对球的作用力改变了球的__运动状态__。球与手接触做减速运动过程中,发生形变,其动能转化为__弹性势__能。球离开手后,由于__惯性__仍向前运动。
8.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生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课外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图所示,在毽子被踢出后能继续上升是因为__毽子有惯性__。从力的作用效果方面分析,毽子在上升的过程中越来越慢,说明了__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__。
9.(株洲中考)如图是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做的一个实验:她将小球拉到一定高度并拉直细线,放手后发现小球悬停在空中。然后轻轻拨动小球,小球便不停地绕O点转动,若转动中突然剪断细线,小球将会做__匀速直线__运动,这是由于小球具有__惯性__。
10.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拔河比赛取胜的“秘密”,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第一次(如图1),甲、乙两人站在地上分别用100 N的拉力,结果两人正好处于相持状态,则弹簧秤的读数为__100__N;第二次(如图2),
,图1) ,图2)
甲站在一平板小车上,乙站在地面上,两人仍用100 N的拉力拉绳,甲同学被乙同学匀速向右拉动,则此时弹簧秤的读数__等于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 N。(整个过程中不计绳及弹簧秤的自重)
11.图甲是商场里常用的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图乙记录了小强乘坐电梯的s-t图像。则他搭乘垂直电梯受到的支持力__等于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搭乘自动扶梯受到的支持力;当随自动扶梯到达扶梯口时,若不小心,则会由于__惯性__向前倾倒。
,甲) ,乙)
12.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是在做“探究__二力平衡条件__实验”。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应在硬纸板处于__静止__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按图乙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__相等__,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__相反__。
,甲) ,乙)
13.在一辆行驶的汽车车厢里,其顶壁上挂着一个小球,当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时,汽车在做__加速__(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此时小球共受到__2__个力的作用(空气阻力不计),此时绳子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__不是__(选填“是”“不是”或“可能是”)一对平衡力。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株洲中考)如图所示,当匀速向左水平拉动木板M,待木块N稳定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此时木块N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向__左__(选填“左”或“右”);当由慢到快向左水平拉动木板M,待木块N稳定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__等于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F。
三、实验探究题
15.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在水平木板上先后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和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如图甲所示,观察和比较小车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和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
,甲) ,乙)
(1)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__相等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实验是通过改变__接触面的粗糙程度__来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的。
(3)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短,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_慢__(选填“快”或“慢”)。
(4)推理:本实验中,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__匀速直线运动__。
(5)通过上面的探究后,小明再思考如下的问题,如图乙所示,摆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摆到右侧最高点C时,如果摆球所受的力忽然全部消失,则摆球将__做匀速直线运动__(选填“往回摆”“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16.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
,甲) ,乙)
(1) 如图,甲装置是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一种方法,实验中通过改变砝码的质量来探究二力大小的关系;通过扭转小车松手后观察小车的状态,来探究二力__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__。
(2)小明发现用图甲装置无法完成全部探究过程,又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在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并观察随之发生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__作用在同一物体上__。把硬纸板支撑起来,不再与桌面接触的目的是__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__。
第4课时 二力平衡 牛顿第一定律
,微课导图)
,核心知识)
牛顿第一定律(七下P106-107)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静止状态__或__匀速直线运动状态__。
2.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__维持物体运动__的原因,而是__改变物体运动状态__的原因。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__推理概括__出来的。
惯性(七下P108-109)
1.物体保持__运动状态__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均无关。惯性的大小取决于__质量__。
2.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惯性不是力,在应用惯性解释有关常见现象时,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只能说物体由于惯性。
二力平衡(七下P110-112)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__静止__状态或__匀速直线__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__彼此平衡__的。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__大小相等__,__方向相反__,并且作用在__同一条直线__上,那么这两个力就互相平衡。
3.二力平衡的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有关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物体是否平衡且受到两个力,其次再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根据已知的一个力的三要素去推知另一个力的三要素。
4.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解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1)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可依据__二力平衡__,用已知的力去推断未知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可以根据两个力是平衡力推断出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__不变__。
(2)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物体一定受到__力__的作用,反之当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发生__改变__。
力和运动的关系(七下P106-112)
,考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
【例1】(江苏中考)人类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下面是三位不同时代科学家的主要观点,这三种观点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解析】人类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 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运动是靠力来维持的”。30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理想斜面实验证明运动可以不靠外力维持。牛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以这三种观点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③①。
【答案】C
1.(福建中考)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方法正确的是( D )
A.由斜面小车实验探究直接得出
B.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得出
C.可以用实验得到验证
D.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抽象概括出来的
惯性
【例2】(2017苏州中考)公交驾驶员进行驾驶技能比赛时,可通过“一杯水”来考验驾驶员的行车技术。将一杯水静置在公交车的置物台上(如图),司机突然刹车时,杯中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A.仍保持水平
B.将向前溢出
C.将向后溢出
D.会溢出,但不能确定溢出方向
【解析】水与公交车一起向前运动,当司机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水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从而向前运动且溢出。
【答案】B
2.(2017烟台中考)在停车场,甲、乙两辆轿车由于驾驶员的疏忽大意而发生了碰撞,甲车司机感觉背部受到挤压,乙车司机身体向前倾斜,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B )
A.甲车静止,乙车运动,乙车尾撞击甲车尾
B.甲车静止,乙车运动,乙车头撞击甲车尾
C.甲车运动,乙车静止,甲车头撞击乙车尾
D.甲车运动,乙车静止,甲车尾撞击乙车尾
3.(苏州中考)下列交通提示用语与惯性无关的是( D )
A.车辆转弯,请拉好扶手 B.雨天路滑,请减速慢行
C.保持车距 D.靠右行驶
【疑难易错点睛】惯性不是力,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
二力平衡的应用
【例3】(2017德阳中考)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A、B、C三个石块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石块受到A石块的重力和压力的作用
B.B石块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C.C石块对B石块的支持力和A石块对B石块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A、B、C三个石块所受合力不为零
【解析】B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C石块对B石块的支持力、A石块对B石块的压力三个力的作用;故A错误,B正确;B石块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即C石块对B的支持力与B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A石块对B石块的压力之和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A、B、C三个石块处于静止状态所受合力为零,故D错误。
【答案】B
4.(天津中考)直升机沿竖直方向匀速升空时,在竖直方向上受到升力F、重力G和阻力f,下面关于这三个力的关系式正确的是( C )
A.F>G+f B.FC.F=G+f D.F=G-f
5.(安徽中考)如图,一物块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在斜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在水平方向上,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和拉力F沿水平方向的分力
B.在水平方向上,物体受到拉力F与地面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在竖直方向上,物体只受到地面的支持力和拉力F沿竖直方向的分力
D.在竖直方向上,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地面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疑难易错点睛】二力平衡条件之一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大小相等的条件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力和运动的关系
【例4】(2017德阳中考)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它一定是静止的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受到的力也越大
【解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A错误,C正确;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故B错误;物体受到的力越大,速度改变的越快,速度不一定大,故D错误。
【答案】C
6.(2017自贡中考)关于运动和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排球运动员用力击球时,手对球的作用力与球对手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B.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
C.汽车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冲”,是因为惯性突然消失
D.人推木箱没有推动,是因为人对木箱的推力小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
7.
(常州中考)如图所示,水平向右运动的物体受到大小为10 N、方向水平向左的拉力作用,物体停止后拉力保持不变,在运动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__向左__;停止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__向右__、大小为__10__N。
【疑难易错点睛】物体处于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可能不受力,若受力一定受平衡力。
实验突破
实验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一、命题题眼突破
1.实验目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实验结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实验题眼突破
①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具有一定的速度)。
②用小车代替木块的好处(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比木块小得多)。
③实验时每次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下滑(使小车每次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都相同,方便观察实验效果)。
④使小车受到不同的阻力(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阻力的大小)。
⑤使小车从斜面下滑后沿水平面运动(保证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水平方向上只受摩擦力)。
⑥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后能继续运动的原因(小车具有惯性)。
⑦转换法的应用(通过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阻力的大小,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得越远)。
⑧实验推理(当物体不受任何阻力时,物体的速度将不会减慢,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实例剖析
【例5】(2017德阳中考)刘伟同学为了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斜面实验。
,甲) ,乙)
,丙)
(1)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在实验中刘伟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刘伟采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____。
(2)从甲、乙、丙三次实验小车所停位置情况看, ____图中小车所受阻力最大。
(3)刘伟从实验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运动的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___ 运动。
(4)牛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它的内容是:____。
【解析】(1)让小车每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样做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机械能相同,速度相同;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在这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毛巾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最短,这是因为毛巾表面最粗糙,小车在该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大; (3)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小车的运动状态将不发生改变,小车将保持原来的速度进行匀速直线运动;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答案】(1)控制变量法;(2)甲;(3)匀速直线;(4)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
8.(攀枝花中考)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棉布、木板等),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如图所示。
,毛巾表面) ,棉布表面)
,木板表面)
(1)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小__,速度减小得越__慢__。
(2)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永远做__匀速直线运动__。
实验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一、命题题眼突破
1.实验目的:探究二力平衡需满足哪些条件。
2.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实验题眼突破
(1)选择小车,而不选择木块的原因(减小摩擦力对该实验造成的影响)。
(2)将小车换成硬纸片的好处(减小摩擦力对该实验造成的影响)。
(3)定滑轮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
(4)若选择卡片作为研究对象,即实验过程中不考虑卡片自身重力的影响。
(5)应该选择静止状态的物体研究(因为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好控制)。
(6)研究力的大小关系的方法(托盘里放相同的砝码或小车两边挂相同的钩码)。
(7)将卡片扭转一定角度后再放手的目的(探究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8)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①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必须保持研究物两端所受力相同,扭转研究物的角度,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②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大小相同,必须保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且两端托盘里的砝码质量不相等或两端钩码的数目不相同,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二、实验剖析
【例6】(2017扬州中考)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中。
甲
(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____ 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____和____的大小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____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
(3)为此,两位同学不断改进并先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请你判断出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____(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 ____ 对实验的影响。
,乙)
,丙)
(4)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此方案中,由于____,故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
【解析】(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静止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 (2)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拉力的大小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3)两位同学改进实验是为了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所以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是:BAC;(4)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此方案中,由于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的重力,故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
【答案】(1)静止;(2)重力;拉力;拉力;(3)BAC;摩擦力;(4)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的重力
9.如图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端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_相反__,并通过调整__钩码个数_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不能_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__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__。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如图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__用剪刀将小卡片从中间剪开,观察小卡片能否平衡__。
,备考攻略)
1.(2017泰安中考)如图是用力F把木块静止压在墙面上的示意图,以下受力分析的说法( D )
①手对木块的压力和墙对木块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②手对木块的压力和木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③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和木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④手对木块的压力和木块对手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
A.只有②正确
B.只有④正确
C.只有③④正确
D.只有①③正确
2.
(2017枣庄中考)如图是足球运动员踢足球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只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
B.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C.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D.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若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一定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3.
(滨州中考)小明学习了惯性的知识之后,在探究跳远成绩是否与地球自转有关的研究中,他查了相关资料,发现地球由西向东自转,赤道附近的速度约为460 m/s,滨州市城区地面的自转速度约为370 m/s。关于跳远成绩与地球自转关系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D )
A.因为人有惯性,地球没有惯性,所以向东跳成绩更好
B.因为人的惯性小,地球的惯性大,所以向西跳成绩更好
C.因为跳起后,地球会向东自转一段距离,所以向西跳更有利于提高成绩
D.因为人和地球都有惯性,且自转速度相同,无论向哪跳对成绩都没有影响
4.(临夏中考)今年中国男足在陕西举行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2比0击败卡塔尔队,奇迹般地晋级12强。球员争顶后顶出的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 __非平衡力__(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足球最后会落回地面是因为受 __重力__ 的作用。
5.
(内江中考)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一本静止的书上竖直放置一块橡皮, 当书突然向右运动时,橡皮将会__向左倾倒__;如果书表面绝对光滑,上述现象中橡皮将会__保持静止__。(均选填“向右倾倒”“向左倾倒”或“保持静止”)
6.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小红与小明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甲、乙所示。
,甲) ,乙)
(1)实验中应让研究对象处于__静止__ 状态。
(2)小明的实验方案与小红的相比 ( A )
A.有效地克服了研究对象与支承面之间的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B.有效地克服了研究对象与支承面之间的支持力对实验的影响
C.有效地克服了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弊端
D.有效地减小了研究对象的质量对实验的影响
(3)图乙所示实验中,小卡片的质量要尽可能__小__。在小卡片静止时,小明将小卡片顺时针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将会__旋转__(选填“旋转”或“翻转”),此现象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__在同一直线上__。
(4)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__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__(答出一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