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自主阅读蜘蛛课件教案练习(打包8套)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自主阅读蜘蛛课件教案练习(打包8套)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8 17:10:13

文档简介

《蜘蛛》
《蜘蛛》是一篇科普小品,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昆虫知识说明文。课文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了蜘蛛的生态特征、结网的过程及斗敌的的本领,告诉我们蜘蛛是最聪明的独居昆虫。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说明文的有关文体知识;
2、通读全文,理解和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特色;
2、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3、进一步体会怎样写动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观察意识,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对未知事物探索的兴趣;
2、学习蜘蛛身上坚强不屈、毫不气馁的精神,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了解蜘蛛的外形特点、结网特点及捕虫的特点,体会蜘蛛最聪明的独居昆虫;
2、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进一步体会怎样写动物。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特色。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哥尔斯密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是什么吗?(蜘蛛)蜘蛛很常见,但往往不被我们注意。本文的作者却对它作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英国作家哥尔斯密写的这篇小品文——《蜘蛛》。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哥尔斯密(1730—1774),又译哥尔德斯密斯,英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曾就学于都柏林大学和爱丁堡大学。1759年给一家小刊物《蜜蜂》撰稿时,才作为文学批评家和散文家初露锋芒。哥尔斯密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诗歌《荒村》和喜剧《委曲求全》。作为英国优秀的散文家,哥尔斯密写了大量散文小品。如《世界公民》有意识地模仿法国启蒙作家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假托一个旅居英国的中国人的通信,讽刺英国社会的虚伪和矫揉造作。它的文体接近口语,流畅自然,充满了幽默和智慧,是英国散文的杰作之一。
2、字词积累:
甲胄( zhòu ) 
如法炮制(
páo

颈( jǐng )
脊( ji )  
消耗殆( daì )尽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其大概内容。
(1)课文先后介绍了有关蜘蛛的哪些知识?
(2)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对蜘蛛的评价?
2、分组讨论
课文之余,你觉得蜘蛛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3、重点句子掌握:
(1)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昆虫中,蜘蛛最聪明。
(2)天然的生理机能还赋予这种动物以一种胶质液体,使之能拉出粗细均匀的丝。
(3)当一只蜘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僵硬时,它就不可能捕捉到俘获物,最后将死于饥饿。
4、学习指导:
本文比较客观地写蜘蛛,而不是借之来写人的。虽然有些感性,用了许多情感性的话语,但对于蜘蛛的描述,却是客观的、科学的,至少没有为了审美情感牺牲太多的客观性。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文章思路:
文章开头的五个自然段,就和文学性散文的写法不同,不是抒情和描写,而是说明其躯体的特点,其身体就是为了战斗,不是为了和异类,而是和它自己的同类。文章相当系统地说明,它的头覆盖着坚硬的甲胄,躯体裹着柔韧的皮壳,腿末的强壮可与龙爪相比,脚爪之长如同长矛,它的眼睛、嘴巴都带有武器的特点。接下去作家就以记叙为主了。他看到蜘蛛织一张网要花三天工夫,这是很科学的。又发现另一只没有自己的网的大蜘蛛前来霸占,两只蜘蛛之间发生了搏斗,这也为读者提供了知识:并不是每一只蜘蛛都是自己织网的。
2、写作特点:
文章用感性的乃至略带夸张的语言,表现蜘蛛之间的残忍争斗,但是观察到蜘蛛网到黄蜂,却没有当作美餐,作者的洞察是蜘蛛的“量力的原则”,对于不能制服的对手,就干脆释放,而且把破损了的网放弃。所有形象的、略带夸张的描写,都是为了这一点相当客观的发现服务。吸引读者的主要不是作者的情感,而是作者对蜘蛛生存策略的发现。每一发现,都是一种智力的胜利。读者在这样的文章里所享受的,不同于文学性文体的情感的审美,而是心智的聪慧。
五、课堂总结:
小小的蜘蛛在作者的笔下,的确是独居虫类中最聪明的。它独特的身体结构,高超的结网技能,以及勇敢智慧的斗敌方式,都无一不说明这一点。我们描写事物时,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留心、用心、细心地观察,也会写出这样的美文来。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作业;
2、长期跟踪观察某一种动物,了解动物的习性,尝试写一篇以动物为题材的文章。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蜘蛛》同步练习
一、基础识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甲胄(  )  颈(  )脊(  )  消耗殆(  )尽  寒颤(  )
逃遁(  ) 讪(  )笑  掸(  )帚(  )  炮(  )制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ōng(  )肿  
抚mó(  )  
zǔ zhòu(  )(  )  
防yù(  )  
fù(  )予  
玩弄于gǔ(  )掌间
bèi(  )觉欢欣  关怀bèi(  )至  
人才bèi(  )出
3、根据课文填空。
(1)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
)中,蜘蛛最(
)。
(2)天然的生理机能还赋予这种动物以一种(
),使之能拉出粗细均匀的丝。
(3)当一只蜘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
)时,它就不可能(
)到俘获物,最后将死于(
)。
4、阅读拓展。
①窗外正飘着绵绵细雨,我___________地缩在椅子上,心里烦透了:这道题算了这么多遍,怎么总是做不出来。我无奈地一甩头,瞅见一只小飞虫正沿着墙往上爬,这时,旁边的一个本来一动不动的小黑点突然向小飞虫扑去,那动作太突然太快了,把我吓了一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小蜘蛛,黑白相间的腿,褐色的夹杂黄色条纹的身躯也挺“漂亮”的。小蜘蛛没有扑到飞虫,就绕到飞虫的前面,双方相持着。
②我的感觉就如暴风雨将至的那般压抑、难耐,我料定一场生死搏斗就要爆发了。可当蜘蛛向飞虫发起进攻时,小飞虫只躲闪了一下便不再敢动弹。小蜘蛛就开始绕着飞虫转起圈来,并不时地用脚在飞虫身上比划着;它正抽丝缠在飞虫身上。眼看着飞虫就要被缚住了,我也替它着急起来。可这飞虫也许是怯懦了,只知晃晃脑袋,像在求饶。不反抗,怎么能救得了自己?我可怜这只小飞虫,可我不愿去救它,因为它是一个连自己都不敢救的懦夫。这一次我可以救它,那么下一次呢?也许它仍会被吃掉。
③我讨厌那只蜘蛛,它如强盗一般夺去别人的生命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可它毕竟懂得为了生存要去斗争,决不放弃。我甚至有点欣赏它的这种精神,这才像一个强者。
④蜘蛛仍在独自忙碌,飞虫已被包在一张网里,如同“木乃伊”一般。我收回目光,又回到了自己的天地。看着眼前的这道题,我忽然感到自己原来同那小飞虫是一样的,一道题把我____________,我便认为自己是做不出的,懒于挣脱,懒于奋斗。我恍然大悟:没有奋斗,就永远不可能胜利。墙上的小蜘蛛已从飞虫身上吸取汁液,我也埋头于书本中……
⑤当我终于得出那道题的正确答案,我仿佛真的挣开了一张“网”。我重新寻找那飞虫与蜘蛛,蜘蛛犹在,飞虫却不见了。我轻轻一拨蜘蛛,小蜘蛛跑到一边,露出下面那干瘪了的飞虫来。
⑥我不禁深思起来……
(1)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括号内(    )
A.倦倦    B.软软    C.拦住    D.缚住
(2)第④段中“我便认为自己是做不出的”一句与第②段中写小飞虫的哪一句内涵相同?用波浪线标在原文上。
(3)第⑤段的“我仿佛真的挣开了一张‘网’”,这“网”应如何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文的中心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A.表现了可怜小虫的处境,但又鄙视他不敢斗争,不敢自救的怯懦样。
B.虽讨厌蜘蛛如强盗一般夺去别人的生命以延续自己的生命,但更欣赏它懂得生存就要斗争,决不放弃的精神。
C.困难像一张网,只要敢于面对并奋力挣脱,就能摆脱困难,成为胜利者;否则,即是失败者。
D.对小飞虫的遭遇表示同情,觉得自己也和小飞虫一样,值得同情。
(5)给本文选一个合适的标题,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
A.可悲的小飞虫
    B.小飞虫、蜘蛛与网
C.小飞虫与蜘蛛
    
D.可敬佩的小蜘蛛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zhòu jǐng jǐ dài 
zhàn dùn 
shàn 
dǎn zhou páo
2、臃 摩 诅咒 御 赋 股 倍 备 辈
3、(1)昆虫
聪明
(2)胶质液体
(3)僵硬
捕捉
饥饿
课后能力提升:
4、(1)AD
(2) 小飞虫只是躲闪了一下便不再动弹。
(3)“网”指因做不出难题而陷入的困境。
(4)C
(5)B
基础知识达标
课后能力提升(共16张PPT)
哥尔斯密
学习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②朗读文章,感知内容。
二. 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本文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描写文字各占一半,文风清晰生动的特点。
②品味科学小品的特点。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运用夸张描写的笔调体现生命的顽强。
科学小品文:
定义: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2.文笔的生动性;3.语言的通俗性。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甲胄( ) 颈( )脊( )  消耗殆(  )尽  寒颤(  )
逃遁(  ) 
讪(  )笑  
扫帚(  )  如法炮(  )制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ōng( )肿  抚mó( )

zhòu( )( ) 防yù( )  fù( )予  玩弄于gǔ( )
掌间
bèi(  )觉欢欣  
关怀bèi(  )至  人才bèi(  )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 中,蜘蛛最 。

2. 天然的生理机能还赋予这种动物以一种 ,使之能拉出粗细均匀的丝。

3. 当一只蜘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 时,它就不可能 到俘获物,最后将死于 。
讨论探究:
一、本文中如何看待别的蜘蛛对“它”的“侵略”或“它”对别的蜘蛛的“侵占”?
二、《蜘蛛》在描述蜘蛛间的搏斗时,用了人类正规的术语,如遭遇战、侵略者、战术、堡垒等,这些都是相当夸张的语言,为什么没有影响这篇科学小品的科学性呢?
三、本文写的是小动物,它与前面学过的几篇写小动物的文章有何不同?
问题三:
这一篇也是写小动物的,学习时要注意文体的特点,它显然和前面几篇有根本的不同。前几篇都是文学性的散文,作者独特的情感同化了对象,用人的心理来代替虫子。这当然是不科学的,但却是很艺术、很动人的。而这一篇则不同,是比较客观地写蜘蛛的,而不是借之来写人的。虽然有些感性,用了许多情感性的话语,但对于蜘蛛的描述,却是客观的、科学的,至少没有为了审美情感牺牲太多的客观性。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我”有幸看到一只蜘蛛的织网过程、战斗生活、捕食习性、成长过程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蜘蛛坚强不屈、毫不气馁、不向生活妥协的品质和精神,也抒发了作者对蜘蛛的敬佩、赞叹和喜爱之情。
文章思路
文章开头的五个自然段,就和文学性散文的写法不同,不是抒情和描写,而是说明其躯体的特点,其身体就是为了和它自己的同类战斗。文章系统地说明,它的头覆盖着坚硬的甲胄,躯体裹着柔韧的皮壳,腿末的强壮可与龙爪相比,脚爪 之长如同长矛,它的眼睛、嘴巴都带有武器的特点。接下去作者就以记叙为主了。他看到蜘蛛织一张网要花三天工夫,这是很科学的。又发现另一只没有自己的网的大蜘蛛前来霸占,两只蜘蛛之间发生了搏斗,这也为读者提供了知识:并不是每一只蜘蛛都是自己织网的。
写作特点

文章用感性的、略带夸张的语言,表现蜘蛛之间的残忍争斗,但是观察到蜘蛛网到黄蜂,却没有当作美餐,作者的洞察是蜘蛛的“量力的原则”,对于不能制服的对手,就干脆释放,而且把破损了的网放弃。所有形象的、略带夸张的描写,都是为了这一点客观的发现服务。吸引读者的不是作者的情感,而是作者对蜘蛛生存策略的发现。每一发现,都是一种智力的胜利。读者在这样的文章里所享受的,不同于文学性文体的情感的审美,而是心智的聪慧。
写作特点
作者带领着读者,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现。蜘蛛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做网,其体内的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到一定的时候就枯竭了,它的生存就不再依靠网,而是依靠隐藏和突然袭击,有时则是依靠霸占其他蜘蛛的网。霸占和反霸占的斗争有时长达三天之久,这种形象的描写,是服从于说明耗尽体内储存的蜘蛛的生存策略。
写作特点
在文学与非文学的交织中,读者获得动物科学知识:蜘蛛善于保存体能,当苍蝇落入罗网时,它并不急于吞食,而等待苍蝇挣扎到精疲力竭之时,才去捕获。这其间所用的词语,诸如(避免引起)“苍蝇更大的惊惧”、“俘虏奋力逃走”、“耐心等待”、“俘虏的无效挣扎”、“精疲力竭”、“玩弄于股掌”、“胜利品”等,其功能,都使过程更为有趣。
写作特点:
用类似的手段,作者又让读者逐渐得知:雌蜘蛛比雄蜘蛛体大,蜘蛛如何用网将卵包起,偶遇外侵,为了保护后代,不惜牺牲生命;小蜘蛛在长大以后,自己织网,能够在三四天不得食物之时还能继续长大,但是在老了以后,失去捕食能力,往往就死于饥饿。所有这些知识,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它与人类的经验相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凡是与人类相异者均津津乐道。作者的行文原则是,凡与人类相类者大抵省略了。
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檐(
)(
)
粘(
)(
)

瞻(
)(
)

拈(
)(
)
赡(
)(
)
沾(
)(
)
灼(
)(
)
刺(
)(
)

约(
)(
)

剌(
)(
)
钓(
)(
)
棘(
)(
)
yán
屋檐
zhān
瞻仰
shàn
赡养
zhān
粘贴
zhuó
灼热

刺刀
niān
拈轻怕重
zhān
沾光
yuē
约会
diào
钓鱼

乖刺

荆棘蜘蛛
1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
2、学习文中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描写文字综合运用的写法,品味科学小品的特点。
3、学习蜘蛛身上体现的坚强不屈,毫不气馁的精神,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2重点难点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
2、学习文中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描写文字综合运用的写法,品味科学小品的特点。
3、学习蜘蛛身上体现的坚强不屈,毫不气馁的精神,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3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活动
预习课文,熟读课文2遍。
查找资料,图片。
教师谈话导入。
1、题目解说:蜘蛛是一种我们常见的节肢动物。课文以形象的语言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了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
2、作者简介:哥尔斯密(1730-1774)十八世纪中叶英国著名作家,又译哥尔德斯密斯,英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曾就学于都柏林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它的文体接近口语,流畅自然,充满了幽默和智慧,是英国散文的杰作之一。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黑衣人》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语:螫刺shì甲胄zhòu绷紧bēnɡ钳子qián积蓄xù诧异chà擒住qín
2、词语解释:昆虫:节肢动物的一类,身体有头、脚、腹部组成,头部有口器、触角等,胸部有三对足,有气管呼吸。发育大多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阶段。如蜻蜓、蜜蜂、蚊子、苍蝇等。
遭遇战
计穷智竭
诧异
量力
领地
陷阱
惊惧
精疲力竭
三、分析课文:
1、整理文章思路。
课后实践活动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
2、学习文中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描写文字综合运用的写法,品味科学小品的特点。
3、学习蜘蛛身上体现的坚强不屈,毫不气馁的精神,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问题设计
1、两篇都写作者观察到的小动物的活动。《蜘蛛》一文记叙了蜘蛛捕食、结网、产卵、争斗等一系列活动。以说明为主,叙述描写也多,清晰生动;说明蜘蛛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而《辛劳的蚂蚁》一文则是一篇幽默小品文,意在借蚂蚁的愚蠢嘲讽现实中那些盲目劳作,缺乏思考的人。
2、蜘蛛的形象:有耐心,武器多,不屈坚强,独居,毫不气馁,不向生活妥协等。
板书设计
1、介绍蜘蛛的特殊形体,结网特征
2、战斗情况,捕食技巧和生存状况
蜘蛛
第一层:战斗情况。
坚强不屈
第二层:捕食技巧和生存状况。
毫不气馁
第三层:为生存而具有的特性。
不向生活
3、介绍蜘蛛孵育情况和小蜘蛛的成长过程。
妥协
作业设计
讨论:如何看待别的蜘蛛对它的侵略和它对敌人的侵占?
完成配套练习。蜘蛛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通过重音、停顿和语调表达自己对蜘蛛的喜爱。
2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蜘蛛是怎样利用它的网抗御敌人和进行捕食的的,体会体会蜘蛛最聪明的独居昆虫。
2学情分析
《蜘蛛》是一篇科普小品,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
趣味性都较强的昆虫知识说明文。课文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了蜘蛛的生态特征、结网的过程及斗敌的的本领,告诉我们蜘蛛是最聪明的独居昆虫。
3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蜘蛛的外形特点、结网特点及捕虫的特点,体会蜘蛛最聪明的独居昆虫。(重点)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难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是什么吗 (蜘蛛)蜘蛛很常见,但往往不被我们注意。本文的作者却对它作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英国作家哥尔斯密写的这篇小品文——《蜘蛛》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二、通读全文,找中心句。
课文有一句话直接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找出这句话。(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昆虫中,蜘蛛最聪明。)
三、抓住中心,深入学习。
1.为什么说蜘蛛是最聪明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出了它的聪明。(结网和捕虫两个方面)
2.自由读课文,画一画表现蜘蛛聪明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用课件出示蜘蛛聪明的重点句子。)

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上爬,小心翼翼的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泥沙或者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详细介绍了蜘蛛结网的过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地翘起尾部”,表明蜘蛛非常聪明,朗读时着重强调,读出作者对蜘蛛聪明的赞叹之情。)
4.学生汇报蜘蛛捕虫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一说蜘蛛捕虫时遇到了几种情况,分别是怎么处理的 你能用成语概括出这几种情况吗
一是势均力敌、反败为胜,
二是克敌制胜、稳操胜劵,
三是无可奈何、主动放弃。
5.从蜘蛛不同捕虫方式上看,你认为蜘蛛是种什么样的昆虫 (聪明)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用课件出示蜘蛛聪明的重点句子。)
●令我惊异的是,那只蜘蛛当时立即冲出,不到一分钟,就织成了包围俘虏的罗网,仅一会工夫,苍蝇的双翅就停止了扇动。(写蜘蛛捕食的情形,加点的词语突出了它行动的迅速敏捷,感受蜘蛛的聪明)
●当发现自己制服不了对手,就立刻主动上去解除紧紧束缚对手的丝线,放走了这个强大的敌人。(写蜘蛛斗敌的情形,当他发现了强敌,制服不了时便“立刻主动”“放走了”强敌,“立刻”说明没有丝毫犹豫,这是明哲保身,从中看出蜘蛛是最聪明的)
活动3【活动】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蜘蛛是最聪明的独居的虫类,那么他的外形有那些特点呢,学生自由读2、3段。
活动4【作业】教学过程
你们还想了解有关蜘蛛的更多知识吗 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篇文章——周建人的《蜘蛛》,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异同。
作业:写一篇观察日记。蜘蛛


蜘蛛



杨金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生动性说明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思想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方法目标
学习文艺性说明文的写法及文体知识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
平实性说明与生动性说明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质疑问难
教学模式
互动探究、激活创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案修改
导语:作者:字词:讨论问题:总结: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猜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蜘蛛)周建人(1888-1984)鲁迅研究家,自然科学家。鲁迅之弟,写了许多对鲁迅研究很有价值的文章。主要有《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另有科学著作《科学杂谈》。蚋
蜾蠃
提防
柞蚕
捆缚檐

粘瞻

拈赡

沾1.文章开头引用诗谜的作用?明确:饶有兴趣,吸引读者。2.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蜘蛛捕食的几种情形:明确:1)克敌制胜2)势均力敌3)反遭暗算3.蜘蛛织网的生理机制是怎样的?明确:蜘蛛的腹内有数种腺体。4.文章围绕蜘蛛的什么特点介绍了它的哪些知识?明确:抓住蜘蛛织网捕食的生态特征来写的。对其生活习性、蛛丝的产生原理、用途等内容作出了说明。5.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明确:逻辑顺序。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等。学习了本文,使同学们认识了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了解了其产生的生理机制,丰富了同学们的生物知识,开拓了视野。请同学们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
教师口述学生记录学生查工具书自己处理字词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学生讨论、思考作答,教师点拨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增加知识积累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阅读、分析、表达的能力加强对说明文写作的实践。
板书设计:
蜘蛛
记叙“捉飞将”的情景
引出对象
蛛丝产生的生理机制
织网捕食(特点)
人类对蛛丝的利用
表----里
此----彼
教学感悟:蜘蛛
1教学目标
1、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学习本文生动性说明的说明方法。
3、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了解更多的事物,增长知识。
2重点难点
学习文中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描写文字综合运用的写法,品味科学小品的特点。
学习蜘蛛身上体现的坚强不屈,毫不气馁的精神,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3教学过程
1、由“蛛丝手套”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丝织品是件什么东西吗?那是一幅用蜘蛛丝织成的手套。现在珍藏在法国巴黎博物馆。蜘蛛丝怎么能织成手套呢?它有什么功效呢?还是让《蜘蛛》一课给我们揭密吧!
2、
解题,释题。
体裁:科学小品文。
作者:周建人——鲁迅研究家,自然科学家,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著作有《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鲁迅回忆录》等。另有科学著作《科学杂谈》,与人合译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3、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此。
檐()瞻()赡()
绕()挠()饶()
粘()拈()沾()
4、默读课文,研讨文章内容。
思考题:
(1)
文章开头引用诗谜的作用是什么?
(2)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蜘蛛捕捉食物的几种情形及其捕捉方法。
(3)
文中说蜘蛛在生物界中是“名件”指的是什么?
(4)
为什么蜘蛛能捕捉到飞虫?
(5)
文章围绕蜘蛛的什么特点,介绍了它的哪些知识?其中说明的重点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
文章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7)
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8)
展开合理想象,你认为我们可以利用蜘蛛干什么?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点拨:
(1)
引用谜语,意在引起读者注意和兴趣儿,也是对下文写蜘蛛怎样捉飞将的一个总起。(2)
文中写了蜘蛛捕食的三种生动情景:一是克敌制胜,二是势均力敌,三是反遭暗算;文中提到三种捕食方法:一是擒拿法,二是捆缚法,三是游击战的方法。
(3)
说它是生物界的“名件”是指织网技能之高妙,使人诧异,它的身体机构之巧妙,使人惊奇。
(4)
蜘蛛织网的生理机制是它的腹内有数种腺,藏着液体,都能从腹部末端放出来。一种叫做壶状腺,放出来的液体,遇空气凝结成丝,用以做最初的棚架和辐射线。一种叫葡萄状腺,放出来的液体也固结为丝,用以做螺旋形的线。一种叫腹合腺,放出来的液体
不会凝结成死,却是黏液,和前一种腺液一起放出,附在丝上,使丝很黏。
(5)
本文是抓住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来写的,围绕这个特征,文章对蜘蛛的生活习性、蛛丝产生的生理机制,蛛丝的用途等内容做了说明。文章把重点放在蛛丝的使用价值上,具体说明了人们对它的利用过程。这样不仅丰富了读者的知识,而且暗示了人类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根本目的——利用与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6)
文章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由表及里即由蜘蛛生活习性“表”,说到它吐丝生理机制的“里”;由此及彼即由蜘蛛本身的形态性质、常见的结网蜘蛛,说到蛛丝的用途和较少见的不结网的蜘蛛。
(7)
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分类别:如第2、3自然段结合蜘蛛捕食的三种情景,介绍了三种捕捉食物的方法。
举例子:如第3自然段中“比方有一个甲虫飞入网里……”用形象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披甲飞将的难捉。
作比较、列数字:如第6自然段中“园蛛的丝细到只有一英寸的一万五千到二万分之一,比蚕丝细得多了。”准确地说明了园蛛丝的细。
(8)
想象合理即可。
5、
总结本文的语言。
把说明蜘蛛捉飞将(A)和说明蜘蛛的生理特点以及蛛丝的用途(B)的文字进行比较,找出它们语言上的不同点,结合课文谈理由。
A: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恰当地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形容词,并且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枯燥无味的昆虫知识也显得生动活泼,又使读者获得形象感受,从而具体地了解蜘蛛的生活习性。
B:采用的是平实的语言。如谈到蛛丝的利用时,作者将蚕丝和园蛛丝作对比,结论让人确信无疑,从而显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文章内容的科学性。
6、
试模拟一只可爱的小蜘蛛的口吻,用第一人称介绍一下“自己”。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模仿蜘蛛的口吻介绍自己。(共15张PPT)
第二单元
·
生之机趣
蜘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朗读文章,感知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描写文字各占一半,文风清晰生动的特点。
(2)品味科学小品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运用夸张描写的笔调体现生命的顽强。
课文导入
南阳诸葛亮,
稳坐中军帐,
排起八卦阵,
单捉飞来将。
作者简介
奥立佛·哥尔斯密(1730-1774)英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1730年11月10日出生在爱尔兰中部的帕拉斯,父亲是牧师。1749年毕业于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1752年到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医,1754年又到荷兰莱顿大学继续学医,但他从未行过医。他的风俗讽刺喜剧《好心人》(1768)和《委曲求全》(1773)在当时获得很大成功。诗作《荒村》(1770)哀悼资本主义工业化所破坏的农村,以理想化的旧农村的淳朴安适和当前的荒凉作对比。
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甲胄( zhòu ) 
如法炮制

páo

颈( jǐng )
脊( ji )  
消耗殆( daì )尽  
字词积累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ōng(  )肿  抚mó(  )  
zǔ zhòu(  )(  )  
防yù(  )  
fù(  )予  
玩弄于gǔ(  )掌间
bèi(  )觉欢欣 关怀bèi(  )至 
人才bèi(  )出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 中,蜘蛛最

2、天然的生理机能还赋予这种动物以一种
,使之能拉出粗细均匀的丝。
3、当一只蜘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
时,它就不可能
到俘获物,最后将死于 。
昆虫
聪明
胶质液体
僵硬
捕捉
饥饿
学习指导
本文比较客观地写蜘蛛,而不是借之来写人的。虽然有些感性,用了许多情感性的话语,但对于蜘蛛的描述,却是客观的、科学的,至少没有为了审美情感牺牲太多的客观性。
文章思路
文章开头的五个自然段,就和文学性散文的写法不同,不是抒情和描写,而是说明其躯 体的特点,其身体就是为了战斗,不是为了和异类,而是和它自己的同类。文章相当系统地说明,它的头覆盖着坚硬的甲胄,躯体裹着柔韧的皮壳,腿末的强壮可与龙爪相比,脚爪 之长如同长矛,它的眼睛、嘴巴都带有武器的特点。接下去作家就以记叙为主了。他看到蜘蛛织一张网要花三天工夫,这是很科学的。又发现另一只没有自己的网的大蜘蛛前来霸占,两只蜘蛛之间发生了搏斗,这也为读者提供了知识:并不是每一只蜘蛛都是自己织网的。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长期观察,详细记述了蜘蛛捕食、结网、产卵、争斗等一系列活动。说明蜘蛛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方面。
写作特点
文章用感性的乃至略带夸张的语言,表现蜘蛛之间的残忍争斗,但是观察到蜘蛛网到黄蜂,却没有当作美餐,作者的洞察是蜘蛛的“量力的原则”,对于不能制服的对手,就干脆释放,而且把破损了的网放弃。所有形象的、略带夸张的描写,都是为了这一点相当客观的发现服务。吸引读者的主要不是作者的情感,而是作者对蜘蛛生存策略的发现。每一发现,都是一种智力的胜利。读者在这样的文章里所享受的,不同于文学性文体的情感的审美,而是心智的聪慧。
写作特点
作者的行文,带领着读者,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现。有相当形象的描写,但这种描写,是服从于说明耗尽体内储存的蜘蛛的生存策略。在文学与非文学的交织中,读者兴味被调动起来,继续获得动物科学知识:蜘蛛善于保存体能,当苍蝇落入罗网时,它并不急于吞食,而等待苍蝇挣扎到精疲力竭之时,才去捕获。这其间所用的词语,诸如(避免引起)“苍蝇更大的惊惧”“俘虏奋力逃走”“耐心等待”“俘虏的无效挣扎”“精疲力竭”“玩弄于股掌”“胜利品”等,其功能,都不过使过程更为有趣。
写作特点
作者让读者逐渐得知:雌蜘蛛比雄蜘蛛体大,蜘蛛如何用网将卵包起,偶遇外侵,为了保护后代,不惜牺牲生命;小蜘蛛在长大以后,自己织网,能够在三四天不得食物之时还能继续长大,但是在老了以后,失去捕食能力,往往就死于饥饿。所有这些知识,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它与人类的经验相异,对于习惯于以自己的经验来想象生命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知识、想象和智慧的开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凡是与人类相异者均津津乐道,而不是像文学性散文那样把人类的感情赋予动物。作者的行文原则是,凡与人类相类者大抵省略了。读文章,不但要注意其重点表述的地方,而且要想象出作者省略了的地方。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课堂总结
小小的蜘蛛在作者的笔下,的确是独居虫类中最聪明的。它独特的身体结构,高超的结网技能,以及勇敢智慧的斗敌方式,都无一不说明这一点。我们描写事物时,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留心、用心、细心地观察,也会写出这样的美文来。
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作业;
2、写一篇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