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8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8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8 18:3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小巧玲珑说的主题。
3.品味本文稿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4.结合前后文,透视封建社会统治者专制强权下的残暴统治。
【教学重点】
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具学具】
字母投影片、录像片。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小组交流、阅读批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听《好汉歌》或观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录像,导入激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知道的水浒传故事和对《水浒传》这部小说的了解情况。
二、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1.简介作者、作品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著有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一,是我国古代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著名长篇小说。它讲述了梁山农民起义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2.题目简介。
课文节选《水浒》第7回,回目的标题是“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三、感知全文,理清线索
  1.同桌互相指认生字,互相教读。
  2.速读课文(师提醒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必须是默读,不要朗读。力戒倒回去重读。②采取抓内容要点、抓关键字、词、句、段的读法。内容相同的段落可以适当合并,有时可以读得快些,甚至是跳读。对于不认识或读不准的生字词可以求助字典,也可以求助同学,还可以求助老师。)
  3.部分内容分角色朗读,注意把握人物口气。可先讨论读鲁智深说话的口气,然后有意识地充满感情地朗读。
  4.请学生复述故事,学生可设计简要的示意图,概括故事情节。
四、阅读批注,走进人物
  1.引导学生采用“阅读批注”的方法,对人物性格形象进行分析和批注,边读边注,边注边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2.继续采用“阅读批注”法,在文章中找出表现鲁智深性格的句子,并作批注。
五、再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
1.学生通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讨论、交流,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无赖寻事
发展:力伏无赖
高潮:倒拔杨柳
结局:无赖心服
4.课文记叙了鲁智深的哪两年事?这两件事反映了鲁智深是怎么样一个人?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六、精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小说往往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选文将鲁智深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放在矛盾斗争中来描写其语言、动作、心理,表现他的性格特点。请找出这些描写手法并加
以说明。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a.语言描写:后边那二三十个无赖尺得目瞪口呆,正想逃,忽听鲁智深一声吼:“不许动,谁走我就让谁下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嫉恶如仇的性格。
b.动作描写:鲁智深不等张三、李四动手,便先发制人,用“飞起”“踢”几个词,表现出他的心思缜密、反应敏捷、武艺高强。
c.心理描写:鲁智深怀疑众无赖假意奉承,“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上前来,莫非想捉弄我?这倒是虎口拔牙!”表现了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2)课文主要是介绍鲁智深,为什么穿插许多描写无赖的细节?
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写众无赖与鲁智深的冲突,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了表现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本性,表现他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从他后来对待无赖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性格豪爽,不计前嫌。鲁智深出身于军官,经验丰富,因此粗在有细,机警敏捷,正因为如此,才没中无赖的圈套。整个故事塑造出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好汉形象,如不穿插写无赖这一群体形象,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自由朗读课文,感悟体会。
七、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要从如何表现人物特点的方面去谈。
【板书设计】
8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开端:无赖寻事
发展:力伏无赖  嫉恶如仇
高潮:倒拔杨柳  智勇双全
结局:无赖心服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个性化的语言和传神的动作描写。
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出现了小高潮。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既有发言学生那种自豪与成就感,又有其他同学羡慕、佩服的表情,还有那种跃跃欲试,不甘落后的激情,更有老师不失时机的表扬鼓励。是什么为这节课的课堂注入了活力?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为课堂注入了源头活水。
谈到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小学六年制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如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文明社会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真的应该引起语文老师的重视。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等这些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若要学好语文,必须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形成足够的积累,才能在运用时得心应手。对于这一点,也许对于专门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可走进课堂,我们便发现:明白的东西不一定做得好。课堂上不重视读的现象大有人在。我们总认为:“只要讲透了,学生就会了。”其实不然,理解不是讲出来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形成的。试想,如果三节课教了一篇课文,而真正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的还不足一半人,这样的教法,学生学会了一篇文章又能得到什么呢?他们的语文素养又如何提高呢?现在,不少学生说话作文时,语言干瘪,词不达意,这恐怕就是课外阅读量少的原因吧!的确,学生腹中空空,一旦需要倾吐时,必然张口结舌,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很需要摆正“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8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