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是仙,超凡脱俗;杜甫是圣,超凡入俗。李白以天才写诗,“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在浪漫的想象中飞行;杜甫一生以学养写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泞中艰难跋涉。李白是盛唐精神的写照,杜甫是苦难人间的歌者。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石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35岁以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杜 甫3、陷贼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三吏” “三别” 《月夜》《春望》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8~58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咏怀古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杜 甫秋兴杜甫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 wū sē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ī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xī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ī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押平声韵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关注题目 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即因秋感兴,写景抒情诗 诗人由什么样的秋景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哪些诗句集中写景?写了哪些景?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2、写了什么景,怎么写的
3、抒了什么情
4、景情什么关系三、鉴赏品味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玉
凋伤
气萧森
兼天涌
接地阴衰败萧瑟
阴沉动荡抓住描写景物所用词语,尤其是形容词2、写了哪些景?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1)找直接抒情的词句 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故园心思乡之苦,孤独抑郁之情3、诗人抒写了什么情?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牵动着游子或征人的思乡之情,也牵动着家人对远人的思念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秋兴》就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4、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知人论世 漂泊之愁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他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吐蕃等民族不时侵略;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功劳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忧国之情、迟暮之悲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骇浪滔天,似暗寓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似象征国家前景的暗淡和自己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孤独之情
飘泊之愁
思乡之苦
忧国之情
迟暮之悲衰败萧瑟
阴沉动荡景情秋兴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5、景与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一、感情基调: 深沉抑郁
二、概括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归纳总结:鉴赏方法:1、关注题目。
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特点,感知情感特点
3、抓住直接抒情的词句
4、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生平、时代背景,把握情感1、写了什么景
2、抒了什么情
3、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景情什么关系背诵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深读文本杜甫的情怀1、故园之思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4、忧国之情5、秋士迟暮之悲课堂总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