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9-29 16:57:00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
试一试吧
镁在空气中燃烧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事例
现象
镁条燃烧
木炭燃烧
石蜡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剧烈燃烧,发出黄光,放热
剧烈燃烧,发出黄光,放热,
比较剧烈、有氧气参加、发光、放热、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
归纳出这些物质燃烧时的相同特点
:
燃烧:
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狭义)
特征:
放热
发光
有新物质产生
思考:是不是只要发光发热就是燃烧呢?
哪些物质能燃烧?燃烧需要些什么条件呢?
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广义)
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
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3、要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
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之为着火点
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属性,不可改变。
40℃
240℃
无烟煤700

~750

183

木材240℃
不同物质着火点:
氧气
可燃物
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的条件:
(三者必须:同时具备)
红磷和白磷的燃烧
燃烧的条件需三者同时具备
燃烧是种常见的现象,它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但也给人类带来灾难。
我们怎样灭火?
氧气
可燃物
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者必须:同时具备)
至少需要破坏掉一个就可以
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2、隔绝空气:
方法
3、降低温度,使其低于可燃
物的着
火点:
如用东西盖住,
将燃着的物质与未燃的物质分开
如用水浇
原理
1、隔离可燃物:
灭火事例和方法
灭火实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熄灭酒精灯
油锅着火
熄灭蜡烛
纸箱着火
煤气着火
森林着火
用灯帽盖灭
用锅盖盖灭
用嘴吹灭
用水浇灭
关闭阀门
开辟隔离带
隔绝空气
隔绝空气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隔绝可燃物
隔离可燃物
珍爱生命、防止火灾、远离伤害。
“火”既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敌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正确运用“火”,绝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
《消防法》第四十四条 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章 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 放火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练习与实践: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C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A

谢第四章第一节
物质的燃烧条件与灭火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二、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以及如何来灭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五、教学环节:
1、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事例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木炭的燃烧
蜡烛的燃烧
燃烧的特征:
燃烧的定义1:
燃烧的定义2:
2、燃烧条件的探究
物质
石蜡、石头
燃烧的石蜡用烧杯罩住
石蜡放置在空气中和用打火机点燃
猜想
实验操作
分别将石蜡和石头放到火上少烧
将石蜡用烧杯罩住
现象
结论
物质燃烧的条件:1、
2、
3、
3、如何来灭火:
原理:1、
方法:1、
2、
2、
3、
3、
应用:
灭火实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熄灭酒精灯
油锅着火
熄灭蜡烛
纸箱着火
煤气着火
森林着火
《消防法》第四十四条 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章 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 放火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四、课后练习:P99:1
、2
、6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
件;
b、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c、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
某些现象和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图片展示、已学知识,让学生交流和
谈论得出燃烧的条件和怎样灭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具有
安全用火的意识,学习简单的灭火技能;
b、通过用火安全的学习,了解有关《消防法》,做合格公民。
教学重点:
1、物质燃烧的条件;
2、掌握灭火的原理及常用的灭火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物质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石蜡,酒精灯、石块、镁条、木炭等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向学生展示古人钻木取火、“火箭”发射、火灾的图片,
[问题]:火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怎么样才能产生火呢?如何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由此引入新课。
2、新课讲授
[问题设置]:火是怎么产生的呢?
向学生展示镁在空气中,木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的图片,并完成表格,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燃烧的定义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燃烧反应的特征:
狭义的燃烧:物质与氧气发生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一般物质的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但并不是所有的物质燃烧都要有氧气的参与,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
二氧化碳
点燃
氧化镁
+

氢气
+
氯气
点燃
氯化氢
广义的燃烧: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并介绍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
我们本节课主要研究狭义的燃烧,即生活中一般意义上的燃烧。
[问题设置]: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燃烧需要些什么条件呢?
[实验探究一]:分别点燃小石块和纸张,观察现象。
现象:小石块不能点燃而纸张能点燃。
原因:是因为小石块不具有可燃性,而纸张具有可燃性,说明:
燃烧的条件一:物质具有可燃性,即必须是可燃物;
[实验探究二]:将一支蜡烛点燃,然后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现象:燃着的蜡烛逐渐熄灭。
原因:蜡烛与空气(氧气)隔离了。
燃烧的条件二: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问题设置]:那是不是物质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了就能燃烧呢?
[实验探究三]:将蜡烛放到空气中,观察是否燃烧,再用打火机点,再观察其是否燃烧。
现象:蜡烛放置于空气中不能燃烧,用火点燃后能燃烧。
原因:蜡烛燃烧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
燃烧的条件三: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并向学生讲述着火点是物质的特性,不能改变。并介绍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问题设置]: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要满足几个条件才能燃烧呢?
通过举例露置于空气中的木材没有燃烧、点燃的蜡烛用烧杯罩住后会熄灭,石头在通常条件下不能点燃发生燃烧等例子说明物质燃烧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学生观看视频“红磷和白磷的燃烧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燃烧对人们生活很重要,但如果燃烧时发生火灾,这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来阻止物质燃烧。
[问题设置]:那么如何来灭火呢?
结合燃烧的条件讲述灭火的原理以及如何来灭火!
1、隔绝氧气;如:实验室少量酒精着火后用湿帕子盖住
2、隔离火源;如:森林着火后开辟隔离带
3、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如:木材着火后用
水浇灭
并让学生完成表格
灭火实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熄灭酒精灯
油锅着火
熄灭蜡烛
纸箱着火
煤气着火
森林着火
找出各自对应的方法和原理!讲述火的两面性,并向学生介绍有关《消防法》和《刑法》对火灾的相关规定
《消防法》第四十四条 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章 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 放火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六、板书设计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
燃烧:
一、定义:物质与氧气发生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狭义)
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变化(广义)
二、燃烧的条件:1、必须是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灭火:
一、定义:破坏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1、隔离是可燃物;
2、隔绝氧气接触;
3、降低温度,使温度低于物质的着火点。
七、练习及课后作业:P99:1
、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