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文档属性

名称 2.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29 11:43:54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
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公祭活动举行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
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大陆政策
台湾
朝鲜
满蒙
中国
称霸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
一、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首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朝鲜和中国。它不断派遣间谍到朝鲜和中国收集情报,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做好对华战争的一切准备。
公元1894年(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在朝鲜境内爆发的由东学道领袖全琫准领导的反对朝鲜王朝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侵略的农民起义。由于这次起义是打着东学道的旗号,并以东学道徒为核心,而统治阶级多称呼其为“东学党”,因而历史上又称之为东学党起义。
东学党起义
1894.7.25
1894年7月25日,运送清兵至牙山的清舰
“济远”“广乙”回国途经丰岛海面时,遭日舰
突袭。“广乙”受重创后搁浅纵火自焚,“济远”
转舵回逃。此时正有“高升”运兵船及护航舰
“操江”由天津驶来,日舰俘获“操江”,击沉
“高升”。日本以突袭方式,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
1894.7.25
1894.9.15
1894.9.17
黄海激战
邓世昌壮烈殉国
致远舰(黑白照片复原图)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民族英雄,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今广州)
人,清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
致远舰上的官兵
邓世昌沉着应战
冲向“吉野号”的致远舰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从令海战”,更不愿“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因而命令北洋海军聚泊于威海卫军港,实行所谓“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方针,使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1895年1月,25艘日舰护送约2万日军进攻威海东南
十余里的荣成湾。清军失利,日军占领荣成。
日军向荣成进犯
威海卫军港
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
陷入绝境。丁汝昌拒绝劝降,援兵无望的情况下,
丁汝昌自杀殉国。2月2日,威海卫陷落。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激战威海卫
甲午之殇
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议和,双方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签字仪式
《马关条约》中割让的领土和增开的通商口岸
·
·
·
1895年6月2日日本正式公布吞并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内容
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增开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
开设工厂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完整,
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加重人民的负担,便利
列强控制中国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大大
加深
了中
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
资本输出,阻碍了民族工
业的发展
影响
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在钓
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
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说:
“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
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习近平两提“甲午”
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
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在2014年6月9日召开的中国
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
习近平说:“今年是甲午年。甲
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
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
具有特殊的含义。”
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习近平两提“甲午”
甲午战争惨败带来的启示:
启示四
  捍卫和平,增强责任意识
启示三
  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启示二
  陆海统筹,增强海洋意识
启示一
  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
甲午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三、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时局
1.主要方式:抢夺权利、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2.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1)含义: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2)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1894年7月-1895年春
主要战役
结果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割地、赔款、
开放通商口岸、
开设工厂
签订
《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邓世昌)
威海卫战役
大大加深了中国
半殖民地化程度
内容
影响
瓜分中国狂潮
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旧历甲午年,这一年是(

A.1840年
B.1860年
C.1894年

D.1895年
C
2.
2015年11月4日,国家文物局确认早先发现的丹
东一号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的战舰“致远号巡洋舰”,
并进行整体打捞。你认为打捞的地点应是(
)
A.丰岛海域
B.威海卫海域
C.旅顺海域
D.大东沟海域
D
3.下面三幅图片中的历史人物都曾英勇抗击外来
侵略,他们为国立功的先后顺序是(

①林则徐
②邓世昌
③左宗棠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C
4.
“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该对联
反映了哪个条约签订后的情形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瑷珲条约》
C
5.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
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
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
A.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增辟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
6.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
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
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小林:战争爆发于1895年
D.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英《南京条约》
(1)割让香港岛;
(2)赔银2
100万元;
(3)五口通商;
(4)协定关税。
中日《马关条约》
(1)割让三岛;
(2)赔银2亿两;
(3)增开口岸;
(4)在华设厂。
【活动与探究】
4.经济侵略加剧;
5.受控制程度加深。
1.割地面积增加;
2.赔款数额倍增;
3.侵略深入内地;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邓世昌(共27张PPT)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原教材: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
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目的: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2.爆发:_____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
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
日宣战。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
午中日战争”。
1894
3.战役:
平壤战役
清军战败,将领_______牺牲
黄海海战
1894年9月,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北洋
舰队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_______壮烈
牺牲。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
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左宝贵
邓世昌
辽东之战
日军占领大连、旅顺,并在_____进行
了血腥屠杀
威海卫
战役
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_____
_____全军覆没
旅顺
北洋
舰队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签订时间:_____年春。
2.清朝代表:_______。
3.签约地点:日本马关。
1895
李鸿章
4.内容:割辽东半岛、_________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
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_____
_____等。
5.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_____
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台湾全岛
重庆
开设
工厂
大大
三、瓜分(原教材:“瓜分”)中国狂潮
1.《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原教材:“瓜分”)中国狂潮。
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国别
强租海湾及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_____
沙俄
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及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_____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山东
英国
2.美国提出“_________”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
“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
“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门户开放
【微点拨】
☉关键点: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的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入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易错点:《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东南沿海,《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微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提示:(1)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的贫穷落后。另外,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弛,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因素有关。
(2)客观原因:日本侵略中国早有预谋,准备充分。
(3)根本原因: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微阅读】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解读】史料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日本人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销售,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
【图解历史】
人物:
A

事迹:
B

抗击日军,壮烈牺牲
评价:民族英雄
A:_______ B:_________
邓世昌
黄海海战
【知识构建】
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
【甲午风云 一段惨痛的历史】
材料一 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1)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从材料一看,这种观点正确吗 你从材料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不正确。结论: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马关议和 一个屈辱的协议】
材料二 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
(2)请逐条分析“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的危害,说明“马关新仇添”。
提示: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
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
分中国的野心;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人民的
负担,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
命脉;增开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使列强
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使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入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痛定思痛 一页沉重的历史】
材料三 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四 光绪大婚庆典(1889年),耗费银子500万两。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1894年),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耗资三千万两白银。
(3)材料三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 其真实意图何在
提示:原因: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真实意图: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
(4)分析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提示:清政府方面:统治腐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等。
日本方面:国力增强,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5)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结论: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等。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一课一练·达标闯关
一、选择题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海军名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是
 (  )
A.率军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
B.坚持禁烟,领导虎门销烟
C.在黄海大战中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D.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掩护部队完成任务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遭到日本联合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原教材: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有了新进展,发现了一枚刻有“云中白鹤”的印章,专家认为该印章是致远舰管带的私人物品。该印章的主人是 (  )
A.刘步蟾
B.林永升
C.邓世昌
D.方柏谦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遭到日本联合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题干所指是邓世昌。
2.甲午中日战争中,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战役是 (  )
A.黄海海战
B.丰岛战役
C.旅顺战役
D.威海卫战役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写于 (  )
A.1843年
B.1894年
C.1896年
D.1902年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题干关键词为“去年”“割台湾”。1895年春,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4.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几位同学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历史人物的看法产生了分歧。一位同学认为他采用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另一位同学认为他签订了《马关条约》,是个卖国贼。这两位同学讨论的历史人物是 (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袁世凯
D.李鸿章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是李鸿章。
5.“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道出了赤子对母亲的眷恋,对回归祖国的呼唤。诗中“酷炎的夏日”指的是 (  )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B.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C.日本的殖民统治
D.法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
6.某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在中国投资、生产,设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大量输出资本。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该条约的哪项条款密切相关 (  )
A.与英国商定关税
B.增辟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割让香港岛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材料体现了列强在华投资设厂、资本输出等信息,由此可判断选C。
【拓展延伸】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市场倾销,获取利润。
资本输出: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外国贷款和投资。主要方式: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7.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 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 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 ”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
A.清军战斗力不强
B.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C.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语句“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 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 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 ”可判断材料反映的原因为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8.《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
该漫画主要反映了 (  )
A.清朝阶级矛盾尖锐
B.中国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时局图》就是对这一局面的生动表现。故选C。
9.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是
 (  )
A.俄国
B.日本
C.德国
D.美国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它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于是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浪费,备极一时之盛。
——《藏园群书题记》
材料二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尘闻偶记》
(1)根据材料一判断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庆典”在哪一年 就在国内歌舞升平的时候,哪个国家正把魔爪伸向中国
(2)材料二中的“三军败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割地”又使中国痛失哪些领土
(3)三军败绩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甲午”,可以判断出是1894年。第(2)题抓住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1895”“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可以判断出与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有关。第(3)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以及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1)时间:1894年。国家:日本。
(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领土: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在三国的干涉下,被迫归还中国)
(3)条约:《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备选习题】
1.(2016·菏泽学业考)2016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致远舰等六项发现入选。致远舰将士壮烈成仁的地点是如图中的 
(  )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依据题干“致远舰将士壮烈成仁的地点”,可知是黄海大东沟海域。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联合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2.阅读下列图片和史料,进行问题探究。
【对话“显”形势】
材料一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一段对话: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订条款节略……中堂(指李鸿章)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鸿章: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所为。
伊藤:日限既促,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图片“揭”本质】
材料二 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居民,死难者两万多人。
材料三 日军为掩盖自己的罪行,将被害者的尸体集中火化,把骨灰装进棺材里埋葬,并用木牌写上“清国阵亡将士之墓”,借以欺骗世界舆论。
(1)指出材料一中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对话的时间和地点。
(2)伊藤博文谈话时咄咄逼人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一双方谈判的结果签订了什么条约 它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4)材料二、三分别揭示了日军什么样的特性 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要掩盖自己的罪行
【解析】第(1)-(3)题,通过材料一、二关键信息“李鸿章”“日本占领旅顺”等分析可知,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结果是清政府战败,被迫于1895年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第(4)题考查对旅顺大屠杀的认识。
答案:(1)1895年;日本马关。
(2)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
(3)《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侵略者凶残、野蛮的特性。为了掩盖真相,欺骗舆论。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