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元载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阅读第一课时 (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清元载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阅读第一课时 (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9 17: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经 典 阅 读 什么叫国学?现在很多研究国学的人都有意回避这个问题。但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回避是不行的。对于国学,学界已有的认识,一是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国学就是中国固有之学,经史子集、琴棋书画、儒释道等等,都可纳入其范畴。二是从“国魂之所寄”这样一种价值的评价和期待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国学是一个国家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基础;这与古代“欲亡其国,先亡其史”的说法在逻辑和意义上是一脉相承的。“史”意味着生命共同体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与一定的历史经验连在一起的。照这后一种理解,国学主要应该是指经学,因为经是史的精神和灵魂。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求智慧。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汉内斯 阿尔斯1988年1月在巴黎时演讲 《论语》像孕育着各种资源和生命的森林一样,在东亚知识史上留下了许多思维分支。孔子就像大树投下的影子一样,是无数人的安身立命之地。《论语》的理想主义人类形象——君子,是不受伦理秩序约束、为了与世界结合而永远寻求自我变化的人。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辛正根《论语森林和孔子影子》 关于《论语》的趣事
1.“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分别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推荐给北京奥组委,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以体现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理念,表达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人民对四海宾朋的热情欢迎。2.壁经。汉武帝弟弟分封为鲁王,自淮阳徙治,不好文学,只喜宫室狗马等类,甚且欲将孔子旧宅,尽行拆去,改作自己宫殿。当下亲自督工,饬令毁壁,见壁间有藏书数十卷,字皆作蝌蚪文,鲁王多不认识,却也称奇。嗣入孔子庙堂,忽听得钟磬声,琴瑟声,同时并作,还疑里面有人作乐。立即到处搜寻,并无人迹,惟余音尚觉绕梁,吓得鲁王余毛发森竖,慌忙命工罢役,并将坏壁修好,仍使照常,所有壁间遗书,给还孔裔,上车自去。相传遗书为孔子八世孙子襄所藏,就是《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书,当时欲避秦火,因将原简置入壁内,至此才得发现,故后人号为壁经。3.赵普:“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门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孔子教育学生,
以四教:文.行.忠.信。
设四科:德行科,言语科,政事科,文学科。
以六艺,初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高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来培养君子。 “君子”一词在一万一千七百零五个字的《论语》中出现了10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仅次于“仁”(109次)
孔子把君子和圣人比较,说是“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 述而》)这表明“君子”是普通人等可以达到的人格目标。在《论语》中,究竟谁才是孔子老人家首肯的君子呢?
好像只有三个人:
颜回、南宫适,蘧伯玉。 第一位君子——颜回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享年仅32岁(据熊赐履:《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颜回家境贫寒,29岁时即头发白尽。
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
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论语·学而》)。“好学”即“君子”的重要标准。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颜回好学,不怨天尤人,能够最彻底的改正自己的过失,是君子。第二位君子——南宫适
南宫适,姓南宫,名适,又名韬,字子容,亦称南宫括、南容,春秋末年鲁国人,贵族出身,生卒年不详。他能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是“七十二贤人”之一。在《论语》的《宪问》中,记载了孔子对他正面评价。“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孔子说,君子,就是像南宫适这样的人,具有高尚品位的人。南宫适每天都要说数遍《诗经》中的一句话:“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言语谨慎,崇仁尚敬德,于是,由于“南容三复白圭,”孔子还“以其兄之子妻之” 。
南宫适胸有丘壑,却是平实谨慎,明哲保身避祸,是君子。第三位君子——蘧伯玉
在《卫灵公》篇中,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蘧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末年卫国大夫,为人有贤名,年长孔子30多岁,是孔子的忘年之交。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先后在卫国呆了10年,其中9年都客居蘧府。是因为到处碰壁走投无路的孔子只有蘧伯玉这么一个知音。孔子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数次投奔蘧伯玉。他明确的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学生
—— 子贡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出生于公元前520年,小孔子31岁,敬师尊上,好学善辩,是孔子学生中“言语”科的拔尖学生,跻身孔门“十大弟子”。子贡聪慧。《论语》中有记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善辩。当齐国田常欲率兵侵袭鲁国,鲁国处于危难之时,子贡奉孔子之命出使齐国。子贡审时度势,明辨利害。赴齐国,说服田常停止侵鲁。至吴国,则建议吴王伐齐扩疆。到越国,代为谋划自保策略。去晋国,提醒加强防卫,预告吴伐齐取胜必然袭晋。子贡此行,不辱师命。结果是,吴王大破齐师,以兵临晋,晋人数败吴师,越王乘机涉江袭吴,杀吴王而戮其相,东向称霸。司马迁评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善贾。辞官经商,家累千金。子贡恪守商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学而》)王充称赞子贡“博学而识之,巧商而善意,广见而多记,所谓智如渊海也”。(《论衡·知实》)子贡敬师。
子贡独守墓六年。其间,两根哀杖奇迹般的生根成活,其叶形状迥异于其它树种,子贡自命名为“楷树”,追念老师圣迹。
宋代尚书右丞冯极题《子贡庐墓堂碑文》中说:“子贡形容渺,而心不与之惧渺,植楷于墓,常寄于含英吐秀之间。形影相吊,苦历风霜,情更深于诸贤,谊独重于千秋,实杏坛之高弟、尼山之孝子,为万古树师弟之极则者,其惟子贡一人乎!” 可是,这样的子贡,在老师生前却没有能够被老师称为“君子”。子贡惴惴不安。“子贡问孔子曰:‘赐也如何?’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公冶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不苟行,行必守义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德行科的四大弟子 颜渊(颜回)、闵子骞(闵损)、冉伯牛(冉耕)、仲弓(冉雍)
言语科的两大弟子
宰我(宰予)、子贡(端木赐)
政事科的两大弟子
冉有(冉求)、季路(仲由,即子路)
文学科的两大弟子 子夏,子游 孔门十哲,加上有若、曾参和颛孙师,就是我们说的“孔门十三贤”。 历代祭孔,有各种配享从祀的制度,从汉代到清代,主要就是祭这13人。 教学一定意义上,教学可以理解为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至于心灵交流的一般表现则有:教师发现学生的心灵动向并予以引导,学生感受教师的心灵情怀并因此被感化。也许这样描述有些抽象,那就来分享一些名师的体会。先来看韩愈。在韩愈那里,教学中的心灵交流是由教师心系于“传道、授业、解惑”启动的。这话是从教师的体会来说,而且非常自信,近乎认为学生的心灵需要与教师的从教初衷是切合的,就等着教师来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能这样想的教师当然会欣然从教,即使实际上他所教的学生并非个个都在盼望能够遇到一位真正心系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孟子的心境与韩愈的心境颇为相似,但比后者的表达更厚重些,让人觉得孟子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心灵互动曾经有过丰富的体会,而孟子从教时心里曾带着何种真情实意也因此显得更为清晰。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育五:有如时雨化之,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韩愈、孟子的体会表明:以自身的“美意”浇灌教学及师生间的心灵交流乃是中国儒家名师长期秉承的优良传统,尤其是教师对“道”的执着热爱与深刻理解,教师在艰难处境中依然努力践行自己的“道”以及由此积累起来的丰富人生体验,更是曾被韩愈之后的许多儒家名师视为教学的根本,以至让人感叹他们的教学生活其实就是“道心”、“仁心”在师生之间“流行”不止。 何况以“人情”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非常适合教师用来为学生创造一段百感交集的教学生活,就看教师自身的“人情”能否与传统文化中的“人情”达成交融,进而使这两大跨越时空的情感合成强大的力量。此即如孟子所谓:“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即使今天的大部分学生都因为受繁华与喧嚣的影响而失去了理解这份情感的经验基础,乃至因此不喜欢“经典课”,教师仍要“不改其乐”,并期待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再 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