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元载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2《当仁不让于师》第二课时 (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清元载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2《当仁不让于师》第二课时 (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9 17:2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注释】 绥(随):安抚。 【译文】 陈子禽对谓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注释】 卓尔:高大的样子。末:没有。由:途径。【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评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一致的。 这表现了孔子谦虚的品格。【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在对仁这个问题上,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原文】?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评点】 ??? 对孔子的言行可有三种理解: ??? 一、知错即改。 ??? 二、为维护自己的形象,给自己找台阶。 ??? 三、始终端作教师的架子,到了哪里都不忘训人。 ??? 三种理解可以综合起来看。【原文】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评析】 这一段非常有趣,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普通人的一面。我觉得这是儒家思想比基督教可爱的地方之一。儒教不千方百计把孔子打扮成神,基督教则不但把普通人耶酥打扮成神,还要再虚构一个上帝之神来做耶酥的父亲。基督教的做法在人类的愚昧阶段是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其基础极其脆弱,因为它将一切关键的东西都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一旦谎言被识破,还有谁去信它呢? 孔子去见南子有没有做什么不正当的事我们可以存而不论,只从我们看到的事实部分来说,我觉得子路对孔子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既然孔子去见了南子,就有做了不正当事的可能。子路能当面指责老师可能的错误行为,是值得赞赏的。
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避嫌的说法,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孔子在无奈之下只能用赌咒发誓来为自己表白,这也无形中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不好的习惯方式。我觉得我们自己应该远离用赌咒发誓的方式来取信于人,也千万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赌咒发誓的人。【原文】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评析】这段表达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生,这里孔子借赞扬颜回的机会,再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只是我想,仅仅做到这一点就算贤了吗?我觉得还不够,还应该为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才能算贤。
更进一步的疑问是:人人都像颜回这样安贫乐道只消费不生产,那么谁来生产?谁来供养?一个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对社会毫无作为毫无贡献,这样的人算高尚吗?有价值吗?【原文】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原文】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译文】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要了我的命!老天要了我的命!”?
【译文】颜回死了,孔子哭得极为悲伤,跟着他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真的悲痛过度了吗?不为这个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子 路
曾 皙
冉 有
公 西 华
侍 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晒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写孔子评志。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把握文意 划分层次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
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研讨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有抱负,坦诚,性格比较鲁莽、轻率)
——哂之
冉有:谦虚(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
——惜之
曾皙: 洒脱(从容稳健,机敏好学 )
——与之 3、结合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思考探究: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吾与点也
板书设计: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子路: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冉有: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非诸侯而何焉哂之(以其言不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吾与点也1、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  "知"通"智"   道之斯行     "道"通"导"   夫子矢之曰    "矢"通"誓"   毋吾以也     "以"通"已"   鼓瑟希      "希"通"稀"   莫春者      "莫"通"暮"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诽谤   多见其不知量也:只,仅仅   颜渊喟然叹曰:叹气的样子   仰之弥高:更加   循循然善诱人:一步一步有次序地   如有所立卓尔:卓越、突出的样子,"尔"是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当仁:遇到,面对   子之武城:往、去   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予所否者:我   饥馑:灾荒、荒年   由也为之:治理   比及三年:等到   且知方也: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以俟君子:等到   舍瑟而作: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   为国以礼:用   其言不让:谦让   是故哂之:因此 3、注意如下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使动用法。   是丘也:判断句。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通过比喻说明了孔丘是他人无法超越的。3、从第三节中找出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从第四节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品质的语句。
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