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三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三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9 12:3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菊花》和《枫桥夜泊》两首诗。
3.本课要求学会认的生字有:螺、霜、寺;要求会写的字有:菊、舍、遍、渐、偏、霜、愁、眠、苏、寺。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生字卡片、课件
【授课类型】:精读课文。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讨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2.会认生字:螺、潭。读准字音:洞

3.能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想象本诗所描绘的画面。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洞庭湖图片。
点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2.板书课题(《望洞庭》刘禹锡);齐读课题。
 3.创设情境。请听,他正在吟诵呢!(课件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诗文 
 1.读通,咬准音。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2.读懂,知大意。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读精,解词义。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②根据书后注释练说诗意。
 ③重点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镜:比喻平静的湖面。)
 ④读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⑤根据注释说意思。
 ⑥重点理解“白银盘”“一青螺”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白银盘:比喻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水。青螺:比喻倒映在湖水中的山影。)
 4.读会,悟意境。
  配乐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5.会读,有感情。(进行配乐朗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前往观光旅游的人很多。我们将来要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洞庭湖,好好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布置作业。
想象《洞庭湖》中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近看:
湖光
秋月
望洞庭
潭面


远望:洞庭湖----白银盘
山--------青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菊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2.会写生字:菊、舍、遍、渐、偏。
3.能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想象本诗所描绘的画面。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点拨:同学们,当炎热的夏天悄悄过去,金色的秋天就来到了人间。你能用词语或优美语句来描述一下秋天吗?
2.学生交流。
3.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菊花更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我们。现在我们学习古诗《菊花》。(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学习古诗,品析诵读:
1、组织试读古诗。
2、点拨: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菊花的知识?
3、课件出示菊花图片,提示:你能用几句话来形容看到的菊花吗?
4、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
课件出示知识链接
5.课件出示古诗,提示:谁来试着读一读?(评价学生朗读)
提示:请大家用响亮的声音读古诗,读完后,你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可以和同桌讨论,理解一下诗意。
6、组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7.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提示:谁能根据诗意,把这首诗改变成一个小故事?
8.请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看你能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点拨: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诗人为什么喜欢菊花)
9.诗人是那样的喜欢菊花,假如你看到了不怕寒冷的菊花,你的心情怎样?
提示: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首诗,我们比比看谁最会赞美菊花。
10、组织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我们不但要会背诵古诗,还要会默写古诗。我们看谁写的最正确,写的最快。
四、拓展延伸:
1、因为菊花不怕风霜,不怕寒冷,高洁香远,是百花中最后一个凋谢的,所以,许多的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它。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菊花的诗文?
2、课件出示描写菊花的诗文题目
五、总结。
1.交流描写秋景的词语或语句
2.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所见:秋丛绕舍
日见斜
菊花
喜爱
所感:此花开尽更无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2.会写生字:霜、愁、眠、苏、寺。会认生字:霜、寺。
3.能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积累了哪些描写秋景的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紧扣题眼,解诗题。
过渡:今天,我们继续用“读诗题
解诗意
悟诗情”的方法学习古诗
1、请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2、提示:这首诗是谁写的?你能介绍一下吗?
三、品析诗句,悟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请读古诗,小组内交流古诗大意
2、组织汇报
提示: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强调“对愁眠、霜满天”等字词意义
点拨:谁来完整的说说你对诗意的理解?
这首诗中哪一句诗写得好?好在哪里?
四、读中感悟,体味诗情
1、请再次读古诗,看你们还能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
2、请你快去读一读古诗。(评价朗读)
3、点拨:诗歌在吟诵时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请大家听范读,尝试用竖线划出这首诗的节奏和停顿。
3、组织练习背诵古诗
五、拓展练习
张继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用短短的二十八字描写了下来,表达了自己孤寂忧愁的情怀。你能尝试把诗歌改写成小故事或把古诗描写的景色画下来吗?
六、布置作业。
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所见:月落
霜天
江枫
渔火
枫桥夜泊
所闻:鸟鸣
钟声
所感:对愁眠
孤独
寂寞
愁苦
教学反思:
本课中的这三首古诗都是千古流传的绝句。应让学生解诗题,悟诗意,体诗情。在充分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落实学法指导,真正做到“受之以渔”。我觉得古诗的教学应该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自悟词与句的大意,在诵读中体验诗的意境。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都在以课改的新思想为指导,都在极力突出学生的地位,在受之以鱼。但只有少数的课堂教学能做到真正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我们要让自己真正教的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就应该在课堂中扎实的进行学法指导,做到受之以渔。
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