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19世纪____________,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发展:___________后,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_______创办_________,走上“________”道路。
3.热潮:__________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民族资本主义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六七十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张謇大生纱厂实业救国辛亥革命4.短暂的春天:_________,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5.夹缝生存: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著名企业家。
6.发展特点:总体来说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部门;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________的大城市。一战期间纺织业面粉业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轻工业沿海沿江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7.交通:19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明的_____、_____、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8.社会习俗:
(1)变习俗:______、易服和____________等。
(2)变礼节:废除有损人格的_____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_____礼。
(3)变称谓: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_________”的称呼,体现出____________的新风尚。
(4)变风俗: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日益开放,出现了________的趋向。火车轮船剪辫劝禁缠足跪拜握手先生自由平等崇洋逐新9.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从总体上看,呈现____________、多元发展的特征。新旧并呈【典例精讲】
知识点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例1】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一位状元却放弃仕途,投身近代工商业。这位状元实业家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针对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的境况,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答案:A【对应训练】
1.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毅然冲破传统观念,自称“捐弃所恃,舍身喂虎”,积极投身实业。他兴办的企业是(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大生纱厂 D.福新面粉公司C2.下图是中国民族火柴业留下的一组商标。民族火柴业发展过程中内忧外患重重,但其在内外夹缝中顽强成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呢?观察下列历史图片,指出其原因( )
A.追求高额的利润
B.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C.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D.帝国主义势力退出中国 C知识点二 社会生活的变化
【例2】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时髦的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临其境。”该文化娱乐方式是( )
A.听京剧 B.看电影
C.赏花灯 D.看皮影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由“真如同身临其境”可判断为看电影。
答案:B【对应训练】
3.以往人们穿着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相互交谈和通信多称呼对方大人、老爷。易服装、剪发辫、改称呼等礼节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戊戌变法期间C4.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A1.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他就是( )
A.荣宗敬 B.荣德生 C.张謇 D.周学熙
2.下列人物与事件有直接联系的一组是( )
A.李鸿章——创办福州船政局
B.孙中山——指挥武昌起义
C.严复——发起公车上书
D.张謇——创办大生纱厂CD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原因是( )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 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 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 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A4.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比较落后
B.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C.以重工业为主
D.深受外国经济势力的影响
5.1912至1918年间,中国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是( )
A.煤炭和钢铁业 B.铁路和公路
C.建筑和纺织业 D.纺织业和面粉业CD6.压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头上的三座大山是( )
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B.帝国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C.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维新派、官僚资本主义
D.帝国主义、开明的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A7.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 )
①轮船、火车 ②电报、电话 ③见面握手 ④三跪九叩之礼 ⑤年青人办西式婚礼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A8.中国近代生活由于西方科技的传入而丰富起来。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李鸿章用网络通告《马关条约》内容
B.清政府派大臣坐轮船出洋考察
C.南通张謇的公馆夜晚电灯通明
D.蒋介石乘飞机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剿共A9.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
A.称“老爷” B.缠足
C.行握手礼 D.穿翎顶补服C10.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某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掠夺 ②海外华侨的竞相投资 ③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11.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合理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C12.“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C13.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宜读婚誓,互换约指,携手同归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D14.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A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感谢李兄发来祝贺之函,然而我虽考取状元,不仅没有欣喜反而满心困惑……。”
——张謇给朋友的回信
(1)考上状元的张謇为什么不仅没有欣喜反而会满心困惑?
因为当时签订《马关条约》,外国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企业前景堪忧。 材料二:19世纪末,“状元办厂”的故事流传一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立了大生纱厂,由于经营有方,纱厂的规模逐渐扩大,一战期间,纱厂得到了较大发展。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20年代以后,纱厂就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张謇创办实业的经历恰恰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摘自中华书局版教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张謇创办实业的经历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①19世纪末(或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③20世纪20年代以后(或一战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答出三个阶段,符合题意,意思相近即可)
(3)状元实业家张謇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不惧世俗的勇气、敢于拼搏创新的精神等等。 (4)张謇的企业由盛而衰的事实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认识?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企业没有广阔的前途,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国家要强盛,必须发展工业;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之路艰难曲折;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课件31张PPT。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洋务运动时期:兴办________、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2.甲午战争后:在天津创办____________,在上海创办______公学。
3.百日维新期间:创办_____________。
4.废除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________,存在_______多年的科举制度结束了。
5.新式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6.出版业: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同文馆北洋西学堂南洋京师大学堂科举考试1300《申报》商务印书馆二、文学艺术成就
7.文学: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他的_______________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8.绘画:_______擅绘花鸟草虫。徐悲鸿创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宏篇巨作,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狂人日记》《阿Q正传》齐白石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9.音乐: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_____________》,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作曲《________________》。
10.电影: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_________》,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_____________》。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定军山歌女红牡丹【典例精讲】
知识点一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例1】新式学堂的兴办,使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逐渐走到了尽头。科举制度被废除的时间是( )
A.1860年 B.1894年
C.1898年 D.1905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在各界的呼声中,1905年,清政府不得不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延续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答案:D【对应训练】
1.右图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的标志。该出版机构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B2.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坐轮船或火车出差
B.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B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的成就
【例2】抗日战争期间,借助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的画作和作者是( )
A.《愚公移山》徐悲鸿
B.《奔马图》徐悲鸿
C.《黄河大河唱》冼星海
D.《屈原》郭沫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冼星海和聂耳都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美术大师徐悲鸿借助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
答案:A【对应训练】
3.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首抗日救亡的歌曲,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创作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激发中国人民抗日斗志的歌曲是( )
①《义勇军进行曲》 ②《长征组歌》 ③《黄河大合唱》 ④《北伐军军歌》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C4.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有( )
①《狂人日记》 ②《小二黑结婚》 ③《孔乙己》 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C1.“有希望革新这古老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中国近代“同文馆”最早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民国建立初期
2.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变法自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在这次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的最高学府是( )
A.商务印书馆 B.京师大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福州船政学堂AB3.在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同一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它是( )
A.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B.京师大学堂创办
C.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D.《定国是诏》颁布C4.近代史上,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右图所示报纸创办的时间是( )
A.1872年 B.1897年
C.1905年 D.1915年A5.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岳麓书社
C.三联书社 D.中华书局
6.“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句话,其作者是( )
A.陈独秀 B.鲁迅
C.李大钊 D.聂耳AB7.“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每当我们学校星期一升国旗,唱起这首催人奋进的歌曲时,我们都会联想到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是( )
A.冼星海 B.聂耳
C.欧仁·鲍狄埃 D.贝多芬B8.看电影是时下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一部( )
A.京剧艺术纪录片
B.川剧艺术纪录片
C.战争故事片
D.爱情故事片 A9.抗日战争期间,一批振奋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广为流传。下列作品不属于此范围的是( )
A.《愚公移山》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D10.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这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
B.清政府大力发展实业
C.清朝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
D.帝国主义操纵科举制度A11.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B12.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下列关于该书及这段文字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
A.描绘了一个精神不健康的狂人
B.作者喜欢看历史书,并且看书比较仔细
C.估计成书于五四运动以后
D.作者借狂人之口,抨击了封建儒学的虚伪D13.毛泽东评价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以下属于鲁迅成就的是( )
A.《愚公移山》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狂人日记》D14.歌曲记录历史。下列作品,属于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是( )
A.《黄河大合唱》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C.《松花江上》
D.《李有才板话》A15.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D16.教育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材料三: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任用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用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推行养成共和国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下)》(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百日维新”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兴校育才(发展教育)是变法图强的根本策略。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广设新式学堂;建立新学制;重视留学教育等。 (3)阅读材料三,简要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针的进步意义。
废除了封建主义教育。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