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3课时 原子中的电子 课件+教案(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3课时 原子中的电子 课件+教案(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9-29 18:08:07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微观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已认识原子中的电子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把微观知识宏观化,理性知识感性化,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佐证认识原子中的电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 原子中的电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在上节课学习原子结构的基础上,本节课着重学习核外电子的有关知识。而原子中的电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性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电子层离核的远近与电子的能量有关,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强调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分,是指原子核不变,发生改变的是原子核外的电子。知道离子的表示方法。对原子、分子、离子进行比较。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现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习解释微观世界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了解离子的形成及离子符号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 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知识的兴趣。 (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原子中电子的学习,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难点】电子在化学反应的作用及离子符号的写法。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原子中的电子 讲述: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自主学习课本P41-42页。 1、电子是如何排布的?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 3、稀有气体、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达到稳定结构? 4、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阳离子?什么是阴离子? 展示:原子结构剖面图,请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电子在核外空间里是怎样运动的?引导学生总结电子的排布规律,并把电子的运动比喻成学生平时在运动场上跑步一样。 展示:其它原子结构剖面图,学生归纳各层最多排布的电子。 【板书】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分层排布 2、各层最多排布的电子数:2n2 (n为电子层数) (1)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2)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3)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电 子(只有一层时,是2个) 思考、回答 阅读、思考 学生认真观察并勇跃回答 学生认真观察,归纳各层最多排布的电子数 回答 用学生熟知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便于学生接受。 培养学生从课本知识或已有知文字中获取有用信息及对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 通过图形及恰当比喻使微观知识宏观化。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分析、归 纳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认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板书】离子的形成 讲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过度】知道离子的形成,离子符号如何书写? 【板书】离子符号的书写 1、离子符合的书写:在元素符合右上角标上所带的电荷(先数字,1省略,后“+”、“-”号)。 如:Mg2+?O2-?Al3+??Na+ ??Cl-? 【牛刀小试】学生分组完成导学案活动三 【过度】钠与氯气是如何反应生成氯化钠? 讲解:钠原子与氯原子是如何反应生成氯化钠 【小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讲解:交流共享 认真听讲 认真听讲 练习离子符号的书写 认真听讲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认识离子的形成 培养学生化学用语的书写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化学用语的书写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中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对照学习目标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并进行小结。 归纳本节所学在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内容、完成作业 巩固新知识 七、板书设计: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分层排布 2、各层最多排布的电子数:2n2(n为电子层数)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表示意义 三、离子的形成 四、离子符号书写 八、作业设计:1、复习本节内容;2、完成作业。
课件20张PPT。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原子中的电子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核外电子自学指导:根据下列问题阅读课本P41-42页 1、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
3、稀有气体、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达到稳定结构?
4、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阳离子?什么是阴离子?
【思考】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是怎样运动的?排布特点: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就像你们在运动场的跑道上跑步一样
观察图形找出:
(1)第一层最多排布多少个电子?
(2)第二层最多排布多少个电子?
(3)最外层不能超过多少个电子?
(只有一层时不超过多少个电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分层排布(能量高离核远,能量低离核近)2、各层最多排布电子数:2n2个(n为电子层数)(1)第一层最多排布2个电子(2)第二层最多排布8个电子(3)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电子
(只有一层时不超过2个)原 子核 质子数 电子层该层的电子数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意义????氧原子结构示意图1、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8个(氦是2个), 一般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被认为稳定结构。2、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3、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
学生分组完成导学案活动一合作与探究:学习成果汇报:学生分组完成导学案活动二活动与探究: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分组完成导学案活动二活动与探究:学习成果展示:三、离子的形成 原子
(不带电) 阳离子(带正电)失电子得电子 阴离子
(带负电)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MgMg2+失去2个电子S得到2个电子S2-离子是带电的粒子 四、离子符号的书写 写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上所带的电荷
(先数字,1省略,后“+”、“-”号)如:Mg 2+ Na+ O 2- Cl-离子所带电荷数==得失电子数目学生分组完成导学案活动三学习成果展示:牛刀小试:学生分组完成导学案活动三学习成果展示:牛刀小试:7钠原子
(Na)氯原子
(Cl)钠离子
(Na+)氯离子
(Cl-)NaCl
氯化钠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钠跟氯气反应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不带电带电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不带电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都很小,不断运动,微粒间有间隔。交流共享通过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意义
3、离子的形成及离子符号的书写
学以致用1、判断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2、判断下列示意图是原子还是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阳离子阴离子 3、 根据铝(Al)原子结构示意图 回答:
它的质子数是___,一共有___个电子层,第一层电子数是 ___ 。当它失去3个电子后变成了____离子,它的质子数___电子数,它的离子符号为 _______. 1323阳﹥Al3+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