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 原子中的电子课件+教案(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 原子中的电子课件+教案(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9-29 18:06:11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原子中的电子》是鲁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的第三部分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原子的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着重让学生学习核外电子的有关知识。教材的编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层离核的远近与电子的能量有关,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强调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是指原子核不变,发生改变的是原子核外的电子,从而为后面离子内容的学习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到所有的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且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但原子的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规律?用什么方法可以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是原子核还是核外电子?这些内容他们都还不了解,所以本节课就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冲突,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3)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问法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 (2)运用小组讨论法以及教师的讲解,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3)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想像力、推理力和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教学重点: (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3)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设问思考、交流讨论、教师讲解、总结提升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阅读教材41页第1自然段的 内容,交流讨论后,回答。 通过学生自学和 交流讨论,提炼 出关键信息。 多媒体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并作一定的讲解说明。 认真观看、听讲,并理解。 加深学生对电子 是分层排布的理解。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设问: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排在离核近的地方,能量高的排在离核远的地方,那么电子 在核外的排布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呢? 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通过设问,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望。 多媒体展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一一讲解每点规律的含义。 认真听讲并理解核外电子的 排布规律。 让学生理解核外 电子的排布规 律。 原子结构示 意图 多媒体展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 意图,提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 部分的意义是什么? 然后和学生一起小结出原子结构 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阅读教材41页第2自然段的 内容以及氧原子的结构示意 图,总结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 各部分的意义。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团结合作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展示出几种原子,让学生试 着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在草稿本上试着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检测学生对核外 电子的排布规律的理解以及对原 子结构示意图含 义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答案。 核对答案,交流讨论总结出原 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原子的分类 以及元素的 化学性质与 原子最外层 电子数的关 系 提问:原子可以分为几类呢?每一类原子的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阅读教材41页第3自然段的内容,合作学习小结出原子的分类、原子中的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得失情况。 培养学生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出常见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稀有气体原子的原子结构 示意图,提问:为什么金属原子在 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而稀有气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 容易得失电子呢?请同学们仔细 观察常见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稀有气体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小结出它们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认真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阅 读教材41页“多识一点”的 内容,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 论,小结出不同种类原子核外 电子的排布特点,认识原子的 稳定结构。 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合作学习的 能力,加深学生对元素的化学性 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一起小结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记忆、消化、理解。 课后作业 画出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三、原子中的电子 1、电子的分层排布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原子结构示意图 4、原子的分类以及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1)原子的分类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课件17张PPT。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 原子中的电子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中子不带电;原子的构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每个质子带1 个单位正电荷)(不带电)(每个电子带1 个单位负电荷)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带正电)(不显电性)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电子按能量高低在核外分层排布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电子层序数(n):1 2 3 4 5 6 7电子离核的距离:电子具有的能量: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又叫分层运动)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电子总是最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才是能量高的电子层。1、每一电子层上最多排2n2个电子 (n为电子层数)。2、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能超过2个)。 原子结构示意图如: 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电子层每个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Cl: 17Mg: 12O: 8H: 1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部分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钠:镁:铝:锂:部分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碳:磷:硫:氯:部分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三类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不易得失电子8个(He为2个)
总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跟它的原
子的 关系密切。在化学反应中, 是不变的,发生改变的只是

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核核外电子1、下列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 ( )2.3.62、下列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组别 是: 。ABCDCD3.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C.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D. 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
4.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 )
A.道尔顿 B.阿伏加德罗 C.门捷列夫 D.拉瓦锡
5.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元素周期表中
同一纵行的原子的是 ( )D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B6.右图是元素中期表中的硫元素及其
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硫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
C.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B非金属32.06易得到2个电子7.按照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n为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预测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是 ( )
A.2,8,18,32,32,18,8
B.2,8,18,32,50,8
C.2,8,18,32,18,8
D.2,8,18,32,50,18,8A×=118=8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