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推论物质的原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初步了解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对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培养质疑、反思精神。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与教材相关的课件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由此“打开”原子,步步深入了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对象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等,变化的事实,但是对学到的微观知识认识的仍很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并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及模拟动画等,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想象和推理,从而促进理解。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教学程序
播放课件展示水通电分解的微观动画过程。
由此提出疑问:如何去掉化学变化这个前提条件,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从而引出新课“原子的构成”。
教师活动
观察动画,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说出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
学生活动
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动画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
设计意图
教学新知
一、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程序
边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边讲解。十九世纪末前,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1911年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有核,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重点记住英国的汤姆逊发现了原子中有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
播放动画: 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提出问题:1、在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出现什么实验现象?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通过这个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实验证明:?
1、原子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播放课件展示原子核与原子的体积相比,如同小蚂蚁和足球场之比。
播放课件展示原子核的发现史。
问题:原子能不能再分?能分成什么?各粒子的带电情况如何?
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教材中有关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的相关内容。
结合联想与启示,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小组讨论并交流共享
下列对原子结构认识错误的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带正电
C、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
D、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阅读课本P37第二段,想象一下原子与原子核的大小,记忆并画出知识要点。
学生活动
让学生以汤姆森的实验为学习素材,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增进科学的体验。
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以学生熟悉的宏观事物作比,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体会原子核的“小”。
设计意图
教学程序
归纳:
1、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原子 核外电子(-)
质子(+)?
原子核(+)?
?
中子(不带电)
提出问题:
(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呢?
(3)、什么叫核电荷数?
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表格1,你能从中得出哪里信息?
提出问题:?
1、不同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吗?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与原子序数有何关系?
2、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吗?
3、同一种原子质子、电子、中子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4、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
学生回答问题
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因为原子核所带的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又叫核电荷数。
对获取的信息交流、总结:
1、不同原子的质子数不同;质子数与原子序数相等。
2、氢原子的中子数为0,因此,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3、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质子和电子数目相等、电性相反,互相抵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
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表格2,你能从中得出哪里信息?
提出问题:
1、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
2、原子的质量主要是集中在哪部分结构上?
归纳总结并板书: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4、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即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
播放课件:习题巩固
消 ,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讨论交流:
1、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但是比电子的质量要大得多。
2、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约等于的原子核的质量
(即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
学生回答
及时巩固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二、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程序
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可精确地测出原子的实际质量。?
播放课件展示氧原子、铁原子的实际质量。老师让学生把氧一个原子和一个铁原子的实际质量用科学记数法转换小数表示法。这么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运算都不方便,从而统一采用了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实际质量。
[设问]?:如何计算相对原子质量?
自学提示:阅读课本p37
播放课件展示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及公式
教师活动
学生把氧一个原子和一个铁原子的实际质量用科学记数法转换小数表示法。
学生阅读课本
让学生熟悉、掌握相
学生活动
让学生感受原子质量在使用和书写时的不方便,科学家们便引用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学生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并灵活的运
设计意图
播放课件:回答问题
播放表格:观察数值,找规律。
表中的中子数与质子数相比会有什么发现?
习题巩固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关知识。
对原子质量概念及根据公式计算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计算比较,得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用
感受相对原子质量的使用方便。且从表格中总结: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三、盘点收获
归纳总结1、原子的结构
2、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畅所欲言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 电子(-)
原子{????质子(+)
????原子核{
????????中子(不显电性)
2、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 1、概念、公式
??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件24张PPT。第二单元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鲁教版九年级上册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分 子原子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的结构,了解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分布及电性。
2、了解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根据给出的信息,学习分析、处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原子不可再分英国化学及物理学家道尔顿原子结构发现史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原子结构发现史电子的发现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原子结构发现史原子核的发现正电荷电子猜想: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的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如果原子结构像汤姆森所想象的原子模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α粒子会顺利穿过金原子α粒子:带正电,质量比电子大得多,高速轰击金箔。 实验现象: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方向。
2.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发生了偏转。
3.甚至有极少数居于原子中心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思考: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做出怎样的猜测?
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的分析在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的原子核。α粒子束发生偏转α粒子束未
发生偏转实验结论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论原子内部的空间“很大”原子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他从氮核中打出了一种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粒子,卢瑟福将之命名为质子。 原子结构发现史质子、中子的发现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不带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带正电)质子:
原子中子:核外电子:原子核(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 = 核外 电子数
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中:原子核和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2、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质子数观察表格,思考下列问题2、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吗?3、同一种原子质子、电子、中子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1、不同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吗?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与原子序数有何关系 ?4、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不同原子的质子数不同;质子数与原子序数相等。氢原子的中子数为0,因此,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质子和电子数目相等、电性相反,互相抵消 ,所以原子不显电性阅读上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1、质子和中子的质量 相等,但比 大得多。几乎 2、 的质量非常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约等于( 的质量)即 和 质量之和。原子核质子电子中子电子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练习1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______的原子核和核外带______ 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_______和______构成。由于它们所带的电荷_______ ,电性_____,所以整个原子______(填显或不显)电性。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原子中带正电荷的粒子是_ _和_____ _;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和 、质量最小的粒子是_____;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是________。 3、据报道,1994年12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有质子111个,中子161个,则该元素核外电子数是_____ 正电负电质子中子相等相反不显原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111原子核原子很小,让我们看看一个原子有多重: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即2.657×10-26千克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
即9.288×10-26千克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怎么办?原子很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288千克(1)原子质量的单位是 。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 ” 。
(2)原子质量是原子的 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该种原子的 除以1.66×10-27 kg(碳原子的质量的1/12)所得 的一个比值。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同吗 ?有何区别?自学提示:阅读课本P39二、相对原子质量(Ar)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C-12)实际质量( 1.993×10-26(kg) )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 (1)原子质量的单位是 。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 ” 。
(2)原子质量是原子的 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该种原子的 的质量除以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所得的一个比值。
(3)根据元素周期表查出下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钾 、钠、镁、硫、氧、氮千克(Kg)1实际实际小结: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看数值,找规律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1、同种原子核电荷数、质 子数与电子数有何关系?2、同种原子质 子数与中子数与相对原子质量有何关系?练习21、填表:2、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6g B、16 C、2.657×10-26kg D、2.657×10-26
3、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通过核反应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相对原子质量为289的超重元素原子,该原子内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
4、练习(作业)B114175114 1 0 12 26 30 1 1 12 12 26 5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