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结构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分析原子内部各粒子的带电情况。过程与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原子的结构的发现史探究过程中,树立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主义观点,以及敢于质疑,科学探究的意识。重点和难点:1、重点:原子的结构2、难点:对原子结构的微观认识形成。教学方法:讲述法,自读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用具:相关的图片、幻灯片教学教程:复习:1、分子有哪些性质?举例说明。2、水分解,合成的文字表达式。3、通过两个实验可以获得那些信息?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内容,乘上启下,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导入:通过学习我们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那么原子是不是一种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呢?(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思考并做出有关判断通过提出的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探究释疑,合作交流:那么原子是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球体呢?至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了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人们才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原子的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转换。{出示}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图示利用多媒体投影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一部分改变了运动方向,而有少数的被反弹回来呢?{讨论}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总结点评}:绝大多数通过说明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间。有很少的被反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微粒了。并且说明这一部分带正电,且体积比较小那么这个质量比较大的粒子是什么呢?学生观察图,学生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汤姆森的观点,卢瑟福的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对原子结构的发现史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原来抽象的事物变得比较形象直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意识。进一步认识微观世界[讲述]在原子中心称之为原子核,电子在核外围绕着核不断的运动。所以我们说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的。(出示图示)根据图示讲解:原子核很小,其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电子都在这个相对很大的空间中作高速运动。(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高的大楼,那么原子核只有乒乓球那么大)[设问]原子核很小了,它还能不能再分?[演示]原子核的构成[举例]原子弹,中子弹爆炸[结合幻灯片演示讲解]?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从而:核电荷数=质子数[阅读]P46最后一自然段,理解领会。[问题]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那么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呢?小组讨论[结论]? 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讨论]P55交流共享[学生归纳]? 1、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学生吸收,理解,形成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抽象认识。学生思考,想象学生观察,形成认识。阅读,理解思考并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原子的结构,并形成直观认识。为进一步探究做准备使学生直观认识原子核的内部构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学生分析思维的开发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巩固练习: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A、原子B、分子C、电子D、原子核2、下列粒子不显电性的是(???)A、原子B、质子C、中子D、电子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及时的巩固,做到学以至用。有助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收获了哪些?(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还有哪些疑问呢?自我总结,然后交流对知识一个全面提升和深化。课后作业:巩固本节的知识教学反思:本节教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形成直观的印象,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不利,所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这部分内容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通过课堂的学生反映来看,学生对知识还是不太理解,因此在复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分析,整合,形成知识体系。
课件16张PPT。原子的构成道尔顿原子模型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
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
实心球体。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汤姆森发现了电子(1897年)汤姆森汤姆森原子模型 在汤姆森的原子模型中,原子是一个像西瓜的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而电子象西瓜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电子正电荷 该模型不久就被一个实验事实否定了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约是金原子的1/50,是电子的7000多倍;体积比金原子小得多,比电子大;速度快。
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吸引
实验演示温馨提示:科学家是怎样认识原子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2、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
3、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交流共享结合以上实验的3个实验现象,分析原子结构的以下特点:
1.现象1说明了什么?
2.现象2说明了什么?
3.现象3说明了什么?
原子内有很大的空间这个微粒体积很小、质量很大原子内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原子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 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与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高速运动。
卢瑟福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美是统一的几种原子的构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不同课堂巩固1、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A、α粒子受到金原子的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B、α粒子受到金原子内的电子吸引,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C、α粒子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D、α粒子激发金原子释放出原子内的电子 C2、金原子中,原子核的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这样小的原子核却能把轰击它的高速α粒子反弹回来,这说明( )
①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②电子带负电; ③原子核带正电;
④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
⑤原子核的排斥力大;
⑥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A、②③④⑤ B、③④ C、③④⑤ D、全部 B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③一切物质都由原子直接构成
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⑤原子不显电性⑥原子之间有间隔
⑦同种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
⑧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④⑦ D、③⑥⑧B4、钛的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能力强,在航天工业和化学工业上用途广泛。已知钛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该原子的质子数为( )
A、26 B、48 C、22 D、4
5、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所含微粒总数为_____。C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