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上 第7课《差半车麦秸》(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上 第7课《差半车麦秸》(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9 19:49:08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第7课《差半车麦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分析和欣赏短篇小说,了解其“以小见大”的特色。
2.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学习和掌握细节描写的要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反抗侵略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小说的三要素。
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代表的意义。
3.体会细节描写的运用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1.把握短篇小说“以小见大”的重要特色。
2.学习短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姚雪垠的资料 ,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世纪30年代正是标语口号式的作品充斥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坛之际,“差半车麦秸”这一鲜活形象的出现使读者耳目一新。那么究竟谁是“差半车麦秸”?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认识一下这个会说话的“哑巴”。 21cnjy.com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差半车麦秸》。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了解作者及文题。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
2.介绍作者
姚雪垠(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因家贫,只读了三年小学。其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www.21-cn-jy.com
3.文题解说
“差半车麦秸”是小说主人公王哑巴的绰号,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没有参加革命前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他起的外号,表示不够数,也就是不够聪明的意思。以“差半车麦秸”为题,既反映了主人公参加革命前落后的思想性格,又包含了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读准重点的读音
喷嚏(tì)   擤(xǐnɡ)   麦秸(jiē) 歼灭(jiān) 
绰号(chuò)  分泌(mì) 颤抖(chàn) 冷峻(jùn) 
5.理解词语的意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
心不在焉:思想不集中。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料到(就采取行动)。
6.指出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
(2)环境:抗日战争时期北方农村。
(3)情节: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就不由得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对主人公的回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点着灯我睡不惯。啊,你抽烟吧!”):写“差半车麦秸”初到部队时的情景。21·世纪*教育网
第三部分(从“可是他对于集团生活渐渐习惯了”到“他就受了沉重的枪伤了”):写“差半车麦秸”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改掉坏习惯,不断进步。www-2-1-cnjy-com
第四部分(从“一个月色苍茫的夜晚”到结束):写“差半车麦秸”为革命英勇战斗,光荣负伤。
三、精读感悟
(一)倾听课文朗读,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差半车麦秸”出场之前,课文先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外号互相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阅读课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1-c-n-j-y
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这“差半车麦秸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底是谁?为什么有这么怪的绰号?他为什么离开“我们”?他有哪些奇特的经历?游击队员们为什么还这么想念他?等等),也是为了说明“差半车麦秸”给队友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前面的叙述为后面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21*cnjy*com
2.“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后来他发生了哪些变化?
初到游击队时给人的感觉是憨 ( http: / / www.21cnjy.com )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和习气。小说通过这几件事来表现,当“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他说:“为啥不加入呢?你们都是好人啊。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他有着朴素的民族感情。为了节省一点香油,弄出了乱子,表现了他的质朴、善良和愚昧。他认为,干革命总可以为自己捞点好处,拿了老百姓家的一根牛绳这件事表现了他有着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来源:21cnj*y.co*m】
“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他改掉了说土匪黑话的恶习,习惯了“同志”这个称呼,从有些胆怯到主动要求当探子。从一字不识到会认三十个字,最后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3.“差半车麦秸”的含义是什么?“差半车麦秸”在本文中具体指什么?
“差半车麦秸”表示不够数,不够聪明的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游击队里的一个队员。
4.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各是什么?(即本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小说的环境和故事情节)
本文塑造了以“差半车麦秸”——王哑巴为代表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小说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战场上;本文主要说明了“差半车麦秸”的成长经历。【出处:21教育名师】
5.作者塑造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况?
说明在日本不断侵略的情况下,人们的反抗精神被进一步激起;说明日本侵略者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人民的胜利是必然的。21教育网
6.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1)“他拭去了大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从“捻、看、闻、品”这些动词我们可以看出“差半车麦秸”对土地的眷念,也表达了他的质朴及对和平的向往。【版权所有:21教育】
(2)“‘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 ( http: / / www.21cnjy.com )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干的地方微微发亮。”“他吃得又快又多……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这两段话读起来是有点令人恶心,但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常真实,表现了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举止粗俗,不讲卫生。正是这样的农民,在革命队伍里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成为出色的革命战士。
(3)“在我的肩膀上轻轻拍了一下……像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
这个细节把“差半车麦秸”的质朴、憨厚的特征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得很充分,表明了他慢慢开始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称呼,只是开始时显得有些不习惯,先试探地叫一叫“同志”。
(4)“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地坐了半天……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他费尽了心思,只是为了把灯 ( http: / / www.21cnjy.com )火吹灭,真令人捧腹,但对于一个曾是贫穷的农民来说,他是十分心疼那些香油的,因为他闹不明白,睡觉点灯不是白费油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令他坐卧不安,他又不敢直截了当地把火吹灭,而是采用了迂回的办法,这表现出主人公的质朴而又无知。2·1·c·n·j·y
(二)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王哑巴出场前,课文先写了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他,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段。分析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1*cnjy*com
这样可以设置悬念;前面的叙述为后面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这样比平铺直叙的效果要好。
2.细节是文学作品中不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缺少的因素,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是运用细节描写,使王哑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在文中找出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仔细体会,并在以后的习作中进行模仿。
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比如:“汉奸两只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背绑着,脸黄得没有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他的脖子后面插着一把旧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袋,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等细节描写都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四、课堂小结
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王哑巴这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历史内涵。作者及时捕捉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采用传统叙述方式,描写细致生动,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短篇小说“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特点和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21·cn·jy·com
五、课堂练习
1.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到我们真正修息的时候,也就是说到我们能够安心睡一觉的时候,我们决不放弃纤灭敌人的机会。(修—休;纤—歼)
(2)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词广乏地引用着,并不顾忌它是否恰当。(乏—泛;忌—及)
2.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如果)工人阶级不能摆脱没有文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状况,(如果)它不能造就自己的知识分子,(如果)它不掌握科学,不善于根据科学原理来管经济,(那么)它就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六、布置作业
细节描写训练:描写某一个人的具体动作或语言,300字左后。
【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差半车麦秸》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喷嚏(   )   麦秸(   )   歼灭(   ) 绰号(   )
分泌(   ) 颤抖(   ) 毡帽(   ) 冷峻(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ué(  )发 ài(  )事 饱ɡé(  ) màn(  )骂
忌huì(  ) huàn(  )难 羞sè(  ) 困jiǒnɡ(  )
chǎn(  )媚 哽yè(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挂采 昏迷 苍茫 鼻涕
B.怀疑 感概 愣怔 熟识
C.枪毙 患难 规矩 息灭
D.撕毁 倒霉 辩护 镰刀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他的脖子后面插着一把旧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袋,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大家都这样叫我。”“哑巴”的脸红了起来,“这是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我起的外号……”(        )21教育网
(3)吃毕饭,他又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打了一个饱嗝,用右手食指甲往牙上一刮,刮下来一片葱叶子,又一弹,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21cnjy.com
(4)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坷垃,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细细地看了一看,拿近鼻尖闻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品滋味。(        )21·cn·jy·com
5.填空。
(1)《差半车麦秸》是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代著名作家_______于193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他的著名的长篇小说《    》,详尽描绘了明末农民起义波澜壮阔、曲折完整的历程。 www.21-cn-jy.com
(2)《差半车麦秸》运用_______的记叙顺序,追述了“差半车麦秸”从被当作汉奸到参加游击队,最后受伤被送往后方医院的过程。2·1·c·n·j·y
6.句子变换,意思不变。
(1)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很快打消了这种想法。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支军队,不可能只有元帅、将军,没有士兵;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社会,不可能只有科学家、专家,没有工人、农民。把“士兵”同“元帅”分割开来而过分看重“元帅”是不合适的。鲁迅先生在北京师大附中演讲天才问题时,曾经告诫学生不要把眼睛只盯着元帅。他说,法国拿破仑有一次过阿尔卑斯山,说自己比那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身后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拿破仑一过山就得当俘虏。军队需要元帅,同时也需要士兵,而且需要成千上万的士兵。大家都去当元帅,都去发号施令,那谁去开枪开炮,谁去冲杀拼搏?
何况,一心想当元帅的不一定就真能成才,当好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兵未必就不是人才,其实当元帅往往还要从当一个好兵开始。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饱读兵书,纸上谈兵,有时连他老子都不是对手。他自恃聪敏,一心要成为未来的统帅,而他父亲则最担心他这一点。后来,赵括果真做了40万大军的统帅,可是没神气几天就全军覆没,连他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相反,赵奢有一次率领部队击秦救韩,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当时赵军5万,秦军20万,众寡悬殊。一个叫许历的士兵冒死向赵奢建议:“元帅必厚共阵,以防冲突,不然必败。”赵奢认为很对,立即采纳。接着,许历又建议派一支部队去占领一座山头,居高临下,攻击敌军。赵奢一听,又是好计,不仅采纳,而且干脆命令许历率一万兵去抢占高地。结果大败秦军,连敌军统帅也差点活捉过来。班师回朝,“赵奢荐许历之才,以为国尉”。许历这个好兵,不就是一个极好的将才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把“士兵”同“元帅”分割开来而过分看重“元帅”是不合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找出文中画线句子“他父亲则最担心他这一点”中的“这一点”具体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运用赵括、许历这两个例子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认为一个士兵要成为一个元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根据上面的语段写出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2.掘  碍  嗝  谩 
讳  患  涩  窘 
谄  咽 
解析: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
3. D
解析:A.采——彩;B.概——慨;C.息——熄。
4.(1)肖像描写 (2)语言、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4)动作描写 
5.(1)现  姚雪垠  《李自成》 
(2)倒叙
6.(1)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不可能有今天这个局面。
解析:将肯定词“有”前面加“不”,句中的反问语气词 “吗”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2)他很快把这种想法打消了。
解析:读句子,找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打消”。然后,把动作词移到句子最后,在句子
空出的地方加个“把”字。
二、阅读理解。
7.不能。“过分”是表示程度的词,是指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本句意在说明“元帅”
与“士兵”的作用是一样的,但也不排除元帅的作用大些,“看重”一些是可以的。如果
去掉“过分”,这层意思就无法准确表达。这正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8.他自恃聪敏,一心要成为未来的统帅。
9.赵括的例子阐明“一心想当元帅的不一定就真能成才”;许历的例子阐明“当好一个兵
未必就不是人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差半车麦秸
语文版 九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那么究竟谁是“差半车麦秸”?
20世纪30年代正是标语口号式的作品充斥文坛之际,“差半车麦秸”这一鲜活形象的出现使读者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现代著名作家。因家贫,只读了三年小学。其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姚雪垠
(1910—1999)
新课讲解
文题解说







  小说主人公王哑巴的绰号,是他没有参加革命前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他起的外号,表示不够数,也就是不够聪明的意思。
 以“差半车麦秸”为题,既反映了主人公参加革命前落后的思想性格,又包含了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
新课讲解
喷嚏(tì)
擤(xǐng) 
麦秸(jiē)
歼灭(jiān)
绰号(chuò )
分泌(mì)
颤抖(chàn)
冷峻(jùn )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枯燥:
自告奋勇:  
抱怨:
心不在焉:
哽咽:
出其不意:
单调,没有趣味。 
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 
心中不满,埋怨。 
思想不集中。 
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趁对方没料到(就采取行动)。
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指出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
王哑巴,外号叫“差半
车麦秸”。
(2)环境:
抗日战争时期北方农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情节: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从开头到“就不由得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对主人公的回忆。
(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点着灯我睡不惯。啊,你抽烟吧!”)写“差半车麦秸”初到部队时的情景。
(从“可是他对于集团生活渐渐习惯了”到“他就受了沉重的枪伤了”)写“差半车麦秸”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改掉坏习惯,不断进步。
(从“一个月色苍茫的夜晚”到结束)写“差半车麦秸”为革命英勇战斗,光荣负伤。
第四部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请听课文朗读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差半车麦秸”出场之前,课文先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外号互相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阅读课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这“差半车麦秸”到底是谁?为什么有这么怪的绰号?他为什么离开“我们”?他有哪些奇特的经历?游击队员们为什么还这么想念他?等等)
也是为了说明“差半车麦秸”给队友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前面的叙述为后面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后来他发生了哪些变化?
初到游击队时给人的感觉是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小说通过这几件事来表现,当“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他说:“为啥不加入呢?你们都是好人啊。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他有着朴素的民族感情。为了节省一点香油,弄出了乱子,表现了他的质朴、善良和愚昧。他认为,干革命总可以为自己捞点好处,拿了老百姓家的一根牛绳这件事表现了他有着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他改掉了说土匪黑话的恶习,习惯了“同志”这个称呼,从有些胆怯到主动要求当探子。从一字不识到会认三十个字,最后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差半车麦秸”的含义是什么?“差半车麦秸”在本文中具体指什么?
“差半车麦秸”表示不够数,不够聪明的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游击队里的一个队员。
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各是什么?(即本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小说的环境和故事情节)
本文塑造了以“差半车麦秸”——王哑巴为代表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小说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战场上;本文主要说明了“差半车麦秸”的成长经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作者塑造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况?
说明在日本不断侵略的情况下,人们的反抗精神被进一步激起;说明日本侵略者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人民的胜利是必然的。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1)“他拭去了大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从“捻、看、闻、品”这些动词我们可以看出“差半车麦秸”对土地的眷念,也表达了他的质朴及对和平的向往。
新课讲解
(2)“‘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干的地方微微发亮。”“他吃得又快又多……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这两段话读起来是有点令人恶心,但又非常真实,表现了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举止粗俗,不讲卫生。正是这样的农民,在革命队伍里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成为出色的革命战士。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3)“在我的肩膀上轻轻拍了一下……像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
这个细节把“差半车麦秸”的质朴、憨厚的特征表现得很充分。
表明了他慢慢开始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称呼,只是开始时显得有些不习惯,先试探地叫一叫“同志”。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4)“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地坐了半天……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他费尽了心思,只是为了把灯火吹灭,真令人捧腹,但对于一个曾是贫穷的农民来说,他是十分心疼那些香油的,因为他闹不明白,睡觉点灯不是白费油吗?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令他坐卧不安,他又不敢直截了当地把火吹灭,而是采用了迂回的办法,这表现出主人公的质朴而又无知。
新课讲解
分析本文的写作的特点
1.王哑巴出场前,课文先写了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他,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段。分析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可以设置悬念;前面的叙述为后面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这样比平铺直叙的效果要好。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2.细节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是运用细节描写,使王哑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在文中找出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仔细体会,并在以后的习作中进行模仿。
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比如:“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有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他的脖子后面插着一把旧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袋,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等细节描写都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王哑巴这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作者及时捕捉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采用传统叙述方式,描写细致生动,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短篇小说“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特点和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1.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到我们真正修息的时候,也就是说到我们能够安心睡一觉的时候,我们决不放弃纤灭敌人的机会。( )
(2)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词广乏地引用着,并不顾忌它是否恰当。( )
2.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 )工人阶级不能摆脱没有文化的状况,( )它不能造就自己的知识分子,( )它不掌握科学,不善于根据科学原理来管经济,( )它就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修—休;纤—歼
乏—泛;忌—及
如果 如果
如果
那么
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
细节描写训练:描写某一个人的具体动作或语言,300字左右。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差半车麦秸
变 愚昧胆小 贪小有陋习
觉醒 勇敢坚强
没变 憨厚质朴 节俭善良
热恋故乡和家人 痛恨侵略者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