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物质的溶解 同步练习(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同步练习(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10-01 14:07:10

文档简介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第1课时 物质的溶解性 饱和溶液
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叫__溶解性__,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___溶质的种类___、溶剂的种类、___温度___。
2.将硝酸铵加入水中,温度会___降低___,将氢氧化钠加入水中,温度会_升高_,将氯化钠加入水中,温度__不变__。
3.在一定__温度__下,一定量__溶剂__里不能够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饱和溶液__,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不饱和溶液__。
4.将某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__加这种溶质_、蒸发溶剂_、降温;若将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方法有:加___溶剂___、升温等。
5.饱和溶液___不一定_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不一定__ 是稀溶液。但是在同一温度下,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溶质和溶液的比值)  浓  。
6.加速物质溶解的方法有:__搅拌___、研细、___加热___等。
1.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C.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2.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图1-5-1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从右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正确的是 ( D )
图1-5-1
A.饱和溶液和浓溶液属于包含关系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3.在盛有硫酸铜饱和溶液的恒温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硫酸铜晶体,放置数天后,看到的现象是 ( C )
A.晶体部分溶解 B.晶体形状和质量都不变
C.晶体质量不变,形状改变 D.晶体质量减少,形状改变了
4.物质的溶解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下列属于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一组是 ( C )
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③温度;④压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
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B.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D.物质的溶解性与使用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有关系
6.现有下列方法: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熟石灰;④减少熟石灰;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溶剂,能用来将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提示:熟石灰溶解有其特殊性,随温度升高,它的溶解度降低] ( A )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相同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大
B.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少
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升高温度一定可以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8.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
A.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B.向20 ℃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若溶液质量不变,则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C.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9.溶解性是指__物质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__。物质的溶解性主要与_溶质的性质_、__溶剂的性质__和__温度__等因素有关。其中__温度__被称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外部因素;而_溶质的性质__和_溶剂的性质_被称为影响溶解性的内部因素。
10.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质溶解性无关的是 ( B )
A.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溢出
B.石灰水变质,使瓶口有一层白膜
C.烧开水时,沸腾前有大量气泡
D.咸菜长期放置在空气中,表面有一层“白霜”
11.为确定某一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A、B、C、D四个实验中能与实验I作为一组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C )
实验编号
温度
溶剂种类
溶剂体积
加入固体质量
溶解情况实验
I
20 ℃

10 mL
5 g硝酸钾
部分溶解
A
20 ℃
酒精
10 mL
50 g硝酸钾
几乎不溶
B
20 ℃

10 mL
5 g食盐
部分溶解
C
80 ℃

20 mL
5 g硝酸钾
全部溶解
D
80 ℃

10 mL
10 g硝酸钾
全部溶解
12.现有30 ℃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硝酸钾的质量;③硝酸钾溶液的浓度(即溶质和溶液的比值);④30 ℃时硝酸钾的溶解能力;⑤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
(1)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少量硝酸钾至饱和,不变的量有 ①④ 。
(2)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不变的量有 ②④ 。
13.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1-5-2
(1)小红同学利用如图1-5-2(a)装置对学校附近某河水的水质进行净化,经过此装置后,所得水为__混合物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 ℃、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65 ℃时,__不能__(填“能”“不能”)判断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40 ℃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能达到目的的有:__BCD__(填字母序号)。
A.升温 B.降温 C.加固体M D.恒温蒸发水
(3)如图(b)实验,将水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到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饱和石灰水变浑浊,则X固体可能为___氢氧化钠__,由此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X固体溶于水放热;_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__。
14.二模某同学往图1-5-3所示的烧杯(用石蜡将烧杯和塑料片粘在一起)中加入一种固体物质,搅拌后,发现石蜡熔化,塑料片掉了下来。该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D )
A.蔗糖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

图1-5-3    图1-5-4
15.如图1-5-4所示,甲、乙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KNO3)、氢氧化钙(Ca(OH)2)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D )
A.甲试管溶液中的溶质量减少
B.甲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量增加
C.乙试管溶液中溶质量增加
D.乙试管中未溶固体的量增加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第1课时 物质的溶解性 饱和溶液
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叫____,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______、溶剂的种类、______。
2.将硝酸铵加入水中,温度会______,将氢氧化钠加入水中,温度会__,将氯化钠加入水中,温度____。
3.在一定____下,一定量__溶__里不能够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
4.将某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___、_、降温;若将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方法有:加______、升温等。
5.饱和溶液___不一定_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 是稀溶液。但是在同一温度下,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溶质和溶液的比值)。
6.加速物质溶解的方法有:_____、研细、______等。
1.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C.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2.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图1-5-1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从右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正确的是 (   )
图1-5-1
A.饱和溶液和浓溶液属于包含关系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3.在盛有硫酸铜饱和溶液的恒温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硫酸铜晶体,放置数天后,看到的现象是 (   )
A.晶体部分溶解 B.晶体形状和质量都不变
C.晶体质量不变,形状改变 D.晶体质量减少,形状改变了
4.物质的溶解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下列属于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一组是 (   )
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③温度;④压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B.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D.物质的溶解性与使用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有关系
6.现有下列方法: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熟石灰;④减少熟石灰;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溶剂,能用来将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提示:熟石灰溶解有其特殊性,随温度升高,它的溶解度降低] (   )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相同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大
B.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少
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升高温度一定可以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8.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B.向20 ℃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若溶液质量不变,则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C.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9.溶解性是指__。物质的溶解性主要与__、____和____等因素有关。其中____被称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外部因素;而___和__被称为影响溶解性的内部因素。
10.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质溶解性无关的是 (   )
A.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溢出
B.石灰水变质,使瓶口有一层白膜
C.烧开水时,沸腾前有大量气泡
D.咸菜长期放置在空气中,表面有一层“白霜”
11.为确定某一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A、B、C、D四个实验中能与实验I作为一组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实验编号
温度
溶剂种类
溶剂体积
加入固体质量
溶解情况实验
I
20 ℃

10 mL
5 g硝酸钾
部分溶解
A
20 ℃
酒精
10 mL
50 g硝酸钾
几乎不溶
B
20 ℃

10 mL
5 g食盐
部分溶解
C
80 ℃

20 mL
5 g硝酸钾
全部溶解
D
80 ℃

10 mL
10 g硝酸钾
全部溶解
12.现有30 ℃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硝酸钾的质量;③硝酸钾溶液的浓度(即溶质和溶液的比值);④30 ℃时硝酸钾的溶解能力;⑤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
(1)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少量硝酸钾至饱和,不变的量有。
(2)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不变的量有。
13.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1-5-2
(1)小红同学利用如图1-5-2(a)装置对学校附近某河水的水质进行净化,经过此装置后,所得水为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 ℃、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65 ℃时,____(填“能”“不能”)判断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40 ℃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能达到目的的有:____(填字母序号)。
A.升温 B.降温 C.加固体M D.恒温蒸发水
(3)如图(b)实验,将水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到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饱和石灰水变浑浊,则X固体可能为_____,由此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
14.二模某同学往图1-5-3所示的烧杯(用石蜡将烧杯和塑料片粘在一起)中加入一种固体物质,搅拌后,发现石蜡熔化,塑料片掉了下来。该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
A.蔗糖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

图1-5-3    图1-5-4
15.如图1-5-4所示,甲、乙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KNO3)、氢氧化钙(Ca(OH)2)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试管溶液中的溶质量减少
B.甲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量增加
C.乙试管溶液中溶质量增加
D.乙试管中未溶固体的量增加
第2课时 物质的溶解度
1.常用 __溶解度___来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即在一定 __温度___下,某物质在 __100克___溶剂中达到 __饱和状态__ 时所溶解的 __质量___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解度越大,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_越强_。
2.在20 ℃时,溶解度在10 g以上的物质,一般称为 __易溶物质___;溶解度在1~10 g的物质为 __可溶___物质;0.01~1 g为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 g的物质为 __难溶___物质。
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 __溶解度曲线__。通过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__增大__,个别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__减小__。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__减小__。
1.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B )
A.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 g
B.20 ℃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 g
C.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 ℃时,将3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2.t℃时,将100 g和50 g饱和食盐水各蒸发掉10 g水,降温至t ℃,分别析出a g和b g食盐,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 )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3.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并作出判断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B )
A.一定温度下,某溶液达到饱和,该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某硝酸钾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若溶液质量不变,则溶液组成不变
C.恒温蒸发某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过滤后的滤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不相同
D.固体的溶解性跟溶剂和溶质的性质有关,固体溶解度大小也只与这些因素有关
4.20 ℃时从100 g氯酸钾饱和溶液中取出50 g溶液,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
A.氯酸钾溶液减少一半 B.氯酸钾的溶解度减小一半
C.溶质的质量减少一半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不变
5.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因素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实验温度
20 ℃
20 ℃
20 ℃
20 ℃
80 ℃
加入溶剂种类

酒精



加入溶剂质量
20 g
20 g
10 g
10 g
10 g
加入固体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食盐
硝酸钾
加入固体质量
10 g
10 g
10 g
10 g
10 g
溶解固体质量
6.2 g
0 g
3.1 g
3.6 g
10 g
(1)分析上表,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__溶剂种类___;
(2)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__①②④__(填序号);
①温度;②加入溶剂种类;③加入溶剂质量;④加入固体种类;⑤加入固体质量
(3)在探究完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后,同学们对物质的溶解度又进入了深刻的研究。在20 ℃时,取相同质量的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置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向其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相应固体溶质,将温度升高到40 ℃,固体的溶解情况如图1-5-6(a)。图1-5-6(b)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仔细阅读图(a)和图(b),回答下列问题:
①物质溶解度关系为a=b>c时的温度为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30_℃__。
② 烧杯甲里是__c__物质的溶液,烧杯乙里是__a__物质的溶液。
③40 ℃时,烧杯__丙__里的溶液中溶剂最少。
④各种状态下,各烧杯(甲、乙、丙)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质和溶液的比值)的比较一定正确的是__B_、C__
A.甲(状态2)>甲(状态1) B.乙(状态1)>甲(状态3)
C.甲(状态1)=乙(状态2) D.乙(状态3)>丙(状态3)

(b)
图1-5-6
6.图1-5-7为硝酸钾(KNO3)和氯化钠(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图1-5-7
(1)t1℃时,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氯化钠(NaCl )_>_硝酸钾(KNO3)(填“>”或“=”或“<”)。
(2)t2℃时,将25 g氯化钠固体投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氯化钠 __饱和___溶液(填“不饱和”“饱和”或“不能确定”)。
(3)将饱和硝酸钾溶液变为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可行的方法之一是添加溶剂(水),还可以 __升高温度___。
(4)你从图中还可获得什么信息(写出一条即可): _硝酸钾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___。
7.下表是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数据。
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氢氧化钙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氢氧化钠
31
91
111
129
313
336
   
A       B
图1-5-8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图1-5-8中能表示氢氧化钠溶解度曲线的是 __A__(填A或B)。
(2)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后再恢复到原温度;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__D___。
A.②④ B.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3)20 ℃时,191 g 饱和氢氧化钠溶液,蒸发10 g水后,再降温到20 ℃,可析出氢氧化钠晶体的质量为 __9.1_g__。
(4)现有20 ℃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已知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热量)后得到的溶液(乙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乙  <  甲(填“>”“<”或“=”)。
(5)现有60 ℃时含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降温结晶,过滤 。
8.t ℃时,向一支盛有0.15 g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振荡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C )
A.升高温度上层清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t ℃时,熟石灰的溶解度为0.3 g
C.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小于50.15 g
D.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0.3%
第2课时 物质的溶解度
1.常用 __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即在一定 _____下,某物质在 _____溶剂中达到 ____ 时所溶解的 _____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解度越大,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__。
2.在20 ℃时,溶解度在10 g以上的物质,一般称为 _____;溶解度在1~10 g的物质为 _____物质;0.01~1 g为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 g的物质为 _____物质。
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 ____。通过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____,个别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____。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____。
1.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
A.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 g
B.20 ℃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 g
C.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 ℃时,将3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2.t℃时,将100 g和50 g饱和食盐水各蒸发掉10 g水,降温至t ℃,分别析出a g和b g食盐,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 )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3.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并作出判断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一定温度下,某溶液达到饱和,该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某硝酸钾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若溶液质量不变,则溶液组成不变
C.恒温蒸发某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过滤后的滤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不相同
D.固体的溶解性跟溶剂和溶质的性质有关,固体溶解度大小也只与这些因素有关
4.20 ℃时从100 g氯酸钾饱和溶液中取出50 g溶液,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氯酸钾溶液减少一半 B.氯酸钾的溶解度减小一半
C.溶质的质量减少一半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不变
5.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因素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实验温度
20 ℃
20 ℃
20 ℃
20 ℃
80 ℃
加入溶剂种类

酒精



加入溶剂质量
20 g
20 g
10 g
10 g
10 g
加入固体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食盐
硝酸钾
加入固体质量
10 g
10 g
10 g
10 g
10 g
溶解固体质量
6.2 g
0 g
3.1 g
3.6 g
10 g
(1)分析上表,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_____;
(2)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填序号);
①温度;②加入溶剂种类;③加入溶剂质量;④加入固体种类;⑤加入固体质量
(3)在探究完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后,同学们对物质的溶解度又进入了深刻的研究。在20 ℃时,取相同质量的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置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向其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相应固体溶质,将温度升高到40 ℃,固体的溶解情况如图1-5-6(a)。图1-5-6(b)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仔细阅读图(a)和图(b),回答下列问题:
①物质溶解度关系为a=b>c时的温度为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
② 烧杯甲里是____物质的溶液,烧杯乙里是____物质的溶液。
③40 ℃时,烧杯____里的溶液中溶剂最少。
④各种状态下,各烧杯(甲、乙、丙)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质和溶液的比值)的比较一定正确的是_____
A.甲(状态2)>甲(状态1) B.乙(状态1)>甲(状态3)
C.甲(状态1)=乙(状态2) D.乙(状态3)>丙(状态3)

(b)
图1-5-6
6.图1-5-7为硝酸钾(KNO3)和氯化钠(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图1-5-7
(1)t1℃时,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氯化钠(NaCl )__硝酸钾(KNO3)(填“>”或“=”或“<”)。
(2)t2℃时,将25 g氯化钠固体投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氯化钠 _____溶液(填“不饱和”“饱和”或“不能确定”)。
(3)将饱和硝酸钾溶液变为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可行的方法之一是添加溶剂(水),还可以 _____。
(4)你从图中还可获得什么信息(写出一条即可): ____。
7.下表是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数据。
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氢氧化钙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氢氧化钠
31
91
111
129
313
336
   
A       B
图1-5-8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图1-5-8中能表示氢氧化钠溶解度曲线的是 ____(填A或B)。
(2)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后再恢复到原温度;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_____。
A.②④ B.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3)20 ℃时,191 g 饱和氢氧化钠溶液,蒸发10 g水后,再降温到20 ℃,可析出氢氧化钠晶体的质量为 _____。
(4)现有20 ℃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已知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热量)后得到的溶液(乙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乙 甲(填“>”“<”或“=”)。
(5)现有60 ℃时含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
8.t ℃时,向一支盛有0.15 g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振荡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升高温度上层清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t ℃时,熟石灰的溶解度为0.3 g
C.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小于50.15 g
D.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0.3%
第3课时 溶液的配制
1.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许多,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常用__溶质的质量分数__来定量表示溶液的浓度。其公式为:
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质质量分数用__小数__或者__百分数__来表示。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溶液中的溶质__相对含量__就越大,溶液的浓度也__越大__。
3.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___称量___、量取、___溶解___、装瓶贴签。
1.[2013·兰州]欲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C )
A.用托盘天平称取10.0 g氢氧化钠
B.氢氧化钠易潮解,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C.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量筒
D.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2.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C )
A.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
B.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氯化钠的质量3.0 g
C.用10 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D.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下列食盐溶液,溶液质量分数不等于5%的是 ( B )
A.5 g食盐溶解在95 g水中得到的溶液
B.100 g水中溶解了5 g食盐得到的溶液
C.每100 g食盐溶液中含有5 g食盐
D.将食盐和水按1∶19的质量比配成的溶液
4.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50 g6%的氯化钠溶液,图1-5-9所示的部分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C )
A     B     C    D
图1-5-9
A.取一定量的 氯化钠 B.称取3 g氯化钠
C.量取47 mL水 D.溶解
5.100 g 2%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操作正确的是 ( B )
A.用50 mL量筒量取98.0 mL水
B.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小烧杯中,用托盘天平称取2.0 g氢氧化钠
C.氢氧化钠固体放入小烧杯中时会感到烧杯的温度降低
D.10 mL2%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5mL水稀释得到1%氢氧化钠溶液
6.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 D )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g)
所加硝酸钾
的质量/(g)
所得溶液的
质量/(g)

28
10
4
14

28
10
6
14

60
10
8
18
A.28 ℃时10 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 g
B.60 ℃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 ℃时多
C.①②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③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7.向100 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①②③④⑤
资料:A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
A.②中A的质量分数最大 B.③⑤中A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
8.已知硫酸的浓度越大,密度就越大,现将等体积90%和10%的硫酸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 )
A.>50% B.= 50% C.< 50% D.不能确定
9.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图1-5-10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 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ρ水=1 g/cm3)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10.若要配制245 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__13.6___mL(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由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计算的依据是___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___。在实验室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的主要步骤有:计算、__量取__、溶解、冷却至室温装瓶并贴上标签。
11.实验室要配制50 g 5%的氢氧化钠溶液。现有①托盘天平;②量筒(10 mL、50 mL、100 mL);③ 药匙,根据要求填空:
图1-5-10
(1)完成本实验还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是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
(2) 具体操作步骤可概括为 计算、称量、溶解 。
(3) 本实验取水应选用 50 mL的量筒。量水读数时,如果按图所示读数(其他操作无误),则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大于 5%。
12.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粗盐提纯、溶液配制实验和探究。
(1)粗盐提纯: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逐步加入10 mL水中,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实验还需要进行的步骤顺序为:称量剩余粗盐、__A、C、D、B__(填编号)。
A.过滤 B.计算产率 C.蒸发 D.称量精盐
(2)溶液配制:兴趣小组利用上述得到的精盐来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
①计算:需要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__2__g;水的体积为__98__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 g/cm3)。
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得所需质量的氯化钠并转移到烧杯中。
③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装有氯化钠固体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④存储:把配好的溶液装入__细口瓶__(填“广口瓶”或“细口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指定的地方。
⑤反思:经检验,配制得到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小于2%,你认为可能造成这种误差的2种原因:__氯化钠质量偏少(或氯化钠含杂质、转移氯化钠时撒出烧杯)__;___水多(或仰视量筒量水的体积)__。
13.在实验室配制溶液时,常涉及以下过程:①溶解;② 称量;③计算;④装瓶贴标签存放。
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现欲配制100 g0.9%的氯化钠溶液,配制过程的先后顺序是_③②①④_(序号);
(2)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继续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__;
(3)在溶解步骤中需要的仪器有__烧杯、玻璃棒__;
(4)如果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0.9%,则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
__①水算多了;②氯化钠算少了;③天平读数有误;[或④氯化钠和砝码放反了;⑤左盘放了纸片,右盘未放纸片;⑥天平未调零等;⑦水量多了(或取水读数时仰视);⑧氯化钠中混有杂质;⑨烧杯中有水]__。
1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
A.配置5%的医用葡萄糖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和溶解
B.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通过降温可以变成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D.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盐,这样可以使雪较快地融化
第3课时 溶液的配制
1.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许多,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常用____来定量表示溶液的浓度。其公式为:
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质质量分数用____或者____来表示。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溶液中的溶质____就越大,溶液的浓度也____。
3.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______、量取、______、装瓶贴签。
1.[2013·兰州]欲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用托盘天平称取10.0 g氢氧化钠
B.氢氧化钠易潮解,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C.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量筒
D.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2.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
B.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氯化钠的质量3.0 g
C.用10 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D.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下列食盐溶液,溶液质量分数不等于5%的是 (   )
A.5 g食盐溶解在95 g水中得到的溶液
B.100 g水中溶解了5 g食盐得到的溶液
C.每100 g食盐溶液中含有5 g食盐
D.将食盐和水按1∶19的质量比配成的溶液
4.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50 g6%的氯化钠溶液,图1-5-9所示的部分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
A     B     C    D
图1-5-9
A.取一定量的 氯化钠 B.称取3 g氯化钠
C.量取47 mL水 D.溶解
5.100 g 2%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操作正确的是 (   )
A.用50 mL量筒量取98.0 mL水
B.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小烧杯中,用托盘天平称取2.0 g氢氧化钠
C.氢氧化钠固体放入小烧杯中时会感到烧杯的温度降低
D.10 mL2%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5mL水稀释得到1%氢氧化钠溶液
6.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   )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g)
所加硝酸钾
的质量/(g)
所得溶液的
质量/(g)

28
10
4
14

28
10
6
14

60
10
8
18
A.28 ℃时10 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 g
B.60 ℃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 ℃时多
C.①②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③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7.向100 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②③④⑤
资料:A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
A.②中A的质量分数最大 B.③⑤中A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
8.已知硫酸的浓度越大,密度就越大,现将等体积90%和10%的硫酸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
A.>50% B.= 50% C.< 50% D.不能确定
9.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1-5-10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 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ρ水=1 g/cm3)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10.若要配制245 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_____mL(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由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计算的依据是______。在实验室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的主要步骤有:计算、____、溶解、冷却至室温装瓶并贴上标签。
11.实验室要配制50 g 5%的氢氧化钠溶液。现有①托盘天平;②量筒(10 mL、50 mL、100 mL);③ 药匙,根据要求填空:
图1-5-10
(1)完成本实验还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是。
(2) 具体操作步骤可概括为。
(3) 本实验取水应选用的量筒。量水读数时,如果按图所示读数(其他操作无误),则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5%。
12.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粗盐提纯、溶液配制实验和探究。
(1)粗盐提纯: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逐步加入10 mL水中,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实验还需要进行的步骤顺序为:称量剩余粗盐、____(填编号)。
A.过滤 B.计算产率 C.蒸发 D.称量精盐
(2)溶液配制:兴趣小组利用上述得到的精盐来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
①计算:需要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____g;水的体积为____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 g/cm3)。
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得所需质量的氯化钠并转移到烧杯中。
③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装有氯化钠固体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④存储:把配好的溶液装入____(填“广口瓶”或“细口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指定的地方。
⑤反思:经检验,配制得到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小于2%,你认为可能造成这种误差的2种原因:____;_____。
13.在实验室配制溶液时,常涉及以下过程:①溶解;② 称量;③计算;④装瓶贴标签存放。
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现欲配制100 g0.9%的氯化钠溶液,配制过程的先后顺序是__(序号);
(2)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
(3)在溶解步骤中需要的仪器有____;
(4)如果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0.9%,则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
__化钠算少了;__。
1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配置5%的医用葡萄糖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和溶解
B.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通过降温可以变成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D.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盐,这样可以使雪较快地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