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试题)(打包4套)新人教版必修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试题)(打包4套)新人教版必修3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30 13:01:49

文档简介

蜀道难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当太白有鸟道 
当:阻挡
B.青泥何盘盘
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的样子
C.危乎高哉
危:危险
D.以手抚膺坐长叹
膺:胸口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③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手抚膺坐长叹
B.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枯松倒挂倚绝壁
D.剑阁峥嵘而崔嵬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西当太白有鸟道
B.朝避猛虎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蜀道的山之高,水之曲。
(2)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无数壮士的牺牲才换来了栈道的出现,这悲壮的来历让人难忘。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二、阅读鉴赏(22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6~7题。(11分)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6.分析一下颔联中“起”“生”两词的表达效果。(5分)
答:                                    
                                    
7.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请分析一下“笼”字表现的内容。(6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蜀 道 难
阴 铿①
王尊②奉汉朝,灵关③不惮遥。
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
轮摧九折路④,骑阻七星桥。
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
[注] ①阴铿:南朝梁陈间诗人。字子坚,武威姑藏(今甘肃)人。长于五言诗,以描写山水著称。②王尊:汉朝涿郡人,字子赣。③灵关:剑阁附近灵官峡。④九折路:即今四川荥经县西邛郲山,山路险阻回曲,须九折乃得上,故名九折路。
8.这首诗的哪几句描写了蜀道的艰险难行?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                                    
                                    
三、语言运用(15分)
10.请将下列句子按正确的顺序排列,使之与第一句话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只填序号)(3分)
唐代的贾岛一向以苦吟闻名于世。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
①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地锤炼,用心推敲修改
②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
③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则味同嚼蜡
④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
⑤但是写成之后
⑥叫人读了兴味索然,那就不如无诗
答:                                    
                                    
11.下面这段话有多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6分)
①《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来说,⑤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⑥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笔下,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
第____处:                                    
第____处:                                    
第____处:                                    
12.参照下面的例句,再仿写一个句子。(6分)
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
答:                                    
                                    
课下能力提升(四)
1.解析:选C 危:高。
2.解析:选D ①与④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与③都是助词“的”。
3.解析:选B 然后:这样以后。
4.解析:选C 名词作动词,冲击。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答案:(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6.答案:“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7.答案:(1)“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2)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
8.答案:这首诗的第三至六句描写了蜀道之艰难,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三、四两句正面描写了高高的岷山上终年积雪不化,阴森的栈道多次被战火烧毁的景象。五、六两句从侧面写蜀道的艰险,用车轮在回转曲折的山路上被摧毁、车骑在七星桥上受阻,来反衬蜀道艰险难行。
9.答案:这首诗的结尾两句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然藐视之情。
10.解析:从所给下文看,②应放在最后;而①⑤②之间的转折关系明显,③⑥④之间顺承关系明显,据此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解答连贯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答案:③⑥④①⑤②
11.答案:① “艰辛”改为“艰险”
② “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前加“反而” ⑤ 删去“具备” ⑦ “跟美丽的神话传说”前补上“它”
12.解析:例句从内容上看:选取古代诗人李白,先写他的风格特点,再抓住他诗歌中的四个典型意象,最后以他的诗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从句式看:采用“某某……,在……,他的诗是……”的格式。从修辞看:用的是比喻手法。
答案:示例1:王昌龄豪放而悲壮,在黄沙、雪峰、烽火、弓刀之境胸怀家国,他的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
示例2:杜甫慷慨而忧愤,在急风、落叶、孤舟、浊酒之中心系黎民,他的诗是幽咽泉流的一弦琵琶。李商隐诗两首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此情可待成追忆
可:难道,哪能
C.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空
D.如何四纪为天子
四纪:四十年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弦一柱思华年
B.他生未卜此生休
C.只是当时已惘然
D.望帝春心托杜鹃
3.品味下列诗句,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4.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题为《银河吹笙》的小诗,中间两联的后一句残缺,请根据律诗的特点,选出恰当的一项,填在横线处。(  )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______________。
月榭故香因雨发,______________。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A.别树羁雌昨夜惊 风帘残烛隔霜清
B.风帘残烛隔霜清 别树羁雌昨夜惊
C.残烛风帘隔霜清 别树羁雌昨夜惊
D.昨夜别树羁雌惊 风帘残烛隔霜清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锦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化用庄周、望帝两个典故来营造迷离、凄怨意境。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嵬》一诗中从对比的角度写李、杨的爱情悲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22分)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6~7题。(11分)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6.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5分)
答:                                    
                                    
7.KK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即诗眼),请说说你的理解。(6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11分)
落 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 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诗人闲居永乐期间。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
8.颔联是从哪两个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刘熙载《艺概》中提出咏物诗应该做到“不离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请结合诗歌内容,阐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的。(6分)
答:                                    
                                    
三、语言运用(15分)
10.将下面五句话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注意前后语意连贯。(5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名作《夜雨寄北》中的诗句。想那西窗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诗人促膝夜谈 ②看那烛光由短而长 ③几番风雨成隔世,共话白头到眼前 ④由高到低,执剪修心,是何等的悠然 ⑤荧荧一烛
正确的顺序:                                    
11.下面是一篇论文的摘要,请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要求:每个关键词不超过4个字。(5分)
李商隐的诗歌因晦涩难懂的含意和缥缈朦胧的美感广为人知,他的诗广用各种意象,尤其喜欢“雨”意象。李商隐有众多经过自我的心理治愈的伤痛,但是留下了很多被深埋心底的伤痕残根,而“雨”在李商隐的诗中是作为勾起他回忆起曾被治愈过的心理伤痛的残留痕迹的引子出现的。
答:                                    
                                    
12.下面是中国维和部队的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5分)
答:                                    
                                    
                                    
课下能力提升(七)
1.解析:选D “四纪”为四十八年,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2.解析:选B A项,“华年”指一生;C项,“惘然”是迷惘、茫然的意思;D项,“春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这三项均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B项,“未卜”是不能预料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
3.解析:选B 应为“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4.解析:选A 从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严格对仗的角度考虑。
5.答案:(1)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2)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3)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6.答案:(1)诗歌首句描写了骆氏亭凄清绝尘(或“凄清雅洁”“凄清孤寂”)的环境特点。(2)如此环境自然惹动怀友思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作铺垫。
7.答案:本诗是怀友诗,而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
8.解析:颔联描写的两个角度分别体现在“连曲陌”和“送斜晖”两个词上。“连曲陌”是空间,“送斜晖”是时间。
答案: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描写。“参差”句从空间角度,写落花四处纷飞,连接曲陌;“迢递”句从时间角度,写落花连绵不断,无休无止。
9.答案:作者借花喻己,花用生命装点了春天,却落得个凋零、沾衣的凄凉结局;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也落得个悲苦失望、泪落沾衣的结局。全诗咏花伤己,既切合于物,又表现出作者无尽的感伤。
10.解析:这是一段想象的场景。先是⑤,写西窗下的烛;再是①,写烛下夜谈;接着是③,写谈话内容;②中的“看”字领②④句,放在最后。
答案:⑤①③②④
11.答案:李商隐 雨意象 心理治愈 伤痕残根
12.答案:本图由“中国维和”四个汉字,一只胸前有“中国”二字、爪子抓着一根橄榄枝、展翅翱翔的白鸽,白鸽背上的解放军军徽和地球组成。全图寓意着中国维和部队维护世界和平、地球和平的崇高使命。杜甫诗三首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森(xiāo)     
暮砧(zhēn)
塞上(sài)
秋兴(xìnɡ)
B.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ɡ)
万壑(hè)
C.单于(chán)
潦倒(liáo)
凋伤(diāo)
省识(xǐnɡ)
D.霜鬓(bìn)
渚清(zhū)
环珮(pèi)
一系(xì)
2.下列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舟一系故园心     系:牵挂
B.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
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曾经
D.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多病独登台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分明怨恨曲中论
4.下列对诗句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登高》中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2)《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兴八首》(其一)中,诗人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22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11分)
南 征
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6.与《登高》相比,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                                    
                                    
                                    
                                    
7.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月  圆①
杜 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月圆。④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分)
答: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6分)
答:                                    
                                    
                                    
三、语言运用(15分)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4分)
唐代诗人是生于情、长于情的时代宠儿,是天真烂漫的赤子,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惋惜国运的深长呼唤,都是如此的感情投入,声出肺腑,这在一般世故者眼中,简直不可思议。
答:                                    
                                    
                                    
11.请根据原诗与相关文字,把诗歌的前四句的意境用通畅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横线上。(5分)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答:                                    
                                    
                                    
                                    
12.阅读下面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调查统计表,然后回答问题。(6分)
(1)根据图表内容,得出结论。(不超过26字)(3分)
答:                                    
                                    
                                    
(2)针对自主招生的现状,提出一条具体的建设性意见。(3分)
答:                                    
                                    
                                    
课下能力提升(五)
1.解析:选C A项,“兴”应读xīnɡ;B项,“朔”应读shuò;D项,“渚”应读zhǔ。
2.解析:选A 系:系舟上岸。
3.解析:选D A项,百年:古义,借指晚年;今义,很多年,终身或一辈子。B项,万里:古义,远离故乡;今义,一万里的距离。C项,苦恨:古义,极其遗憾;今义,痛苦愤恨。D项,怨恨,古今义都是指强烈的不满或仇恨。
4.解析:选B A项,千载/琵琶/作胡语;C项,无边/落木/萧萧下;D项,潦倒/新停/浊酒杯。
5.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3)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6.答案: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7.答案: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8.解析:第一、二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转移,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寥。六句描写了六个画面,用简洁的、诗意的语言概括,以符合诗歌相应的意境。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9.解析:最后两句,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象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点明故乡的松树、桂花为虚写,而眼前的清辉为实写;然后结合文本分析的同时,抓住关键词“故园”,点明其表达效果: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10.答案: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惋惜国运的深长呼唤;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个人际遇的娓娓诉说。
11.答案:戍楼的更鼓刚刚响过,告诉人们不得随意通行;边境的秋天,只能听得见孤雁的叫声。今夜恰逢白露时节,天气渐渐变冷;头上的明月啊,还是故乡的明亮。
12.答案:(1)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的“寒门学子”处于劣势。
(2)要尽量增加农村学生在自主招生中的名额;有必要采取多元的录取方式;对农村的“寒门学子”可适当降分录取。琵琶行
并序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梦啼妆泪红阑干
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C.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暂时
D.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后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指贬官,降职。
B.“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指的是地方官外调。
C.“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D.“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为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2016·全国丙卷)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2)(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2015·北京高考)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以声写声)来写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二、阅读鉴赏(22分)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6~7题。(11分)
废 琴
白居易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①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②。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注] ①玉徽:玉制的琴徽,亦为琴的美称。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6.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了怎样的形象?(5分)
答:                                    
                                    
                                    
7.简要分析诗歌主要表现手法的作用。(6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中有“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的记载。
8.颔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5分)
答:                                    
                                    
                                    
                                    
9.K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6分)
答:                                    
                                    
                                    
                                    
三、语言运用(15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5分)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字叫作“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唐元和十至十三年(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中饮几杯酒,赋几首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作“浸月亭”了。
答:                                    
                                    
                                    
                                    
11.学校举行大型朗诵会,请你为将要朗诵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写一段主持词。要求:语言生动,有文采,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格;至少引用原作中的一句诗文;不超过60字。(5分)
答:                                    
                                    
                                    
1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下面这首诗的前两句已经被描绘成一幅画,请依据后两句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一幅可感的画面。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描绘要有诗意;③不超过50字。(5分)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画面一: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苍苍。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地吟唱。
画面二:                                    
                                    
                                    
                                    
课下能力提升(六)
1.解析:选C 暂:忽然,一下子。
2.解析:选B 冷落:古今意义相同,都是“冷清,不热闹”的意思。A项,突出:古义为“突然爆发出”,今义为“超出一般,冲出”;C项,整顿:古义为“整理”,今义为“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D项,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
3.解析:选B A项,①动词,弹奏;②介词,替。C项,①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②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D项,①连词,用来,②介词,把。
4.解析:选B “出官”指的是京官外调。
5.答案:(1)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2)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3)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6.答案:作者塑造了被废弃、受冷落的古琴形象。它遍身尘土,光彩暗淡,但琴声依然清越、古朴、高雅。
7.答案: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以琴自喻,将古琴受冷落的遭遇和羌笛与秦筝受世人喜欢进行对比。一方面借废琴坚守自我表达自己保持操守、不迎合世俗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寄寓自己政治失意的感慨。
8.答案:“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从容,动作潇洒;“万壑松”是用大自然的宏伟的音响来比喻琴声的音乐效果。
9.答案: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表现出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10.答案:“浸月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因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又因其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语,故得此名。
11.答案: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同情的泪,伤感的泪,更是心灵呼应的泪。
12.答案:独自一人出门走向村外的田野,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