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5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1课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
学
业
达
标
一、选择题
1.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C )
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
C.报刊杂志
D.铁路交通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准确再认能力。注意时间:近代社会;作用: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在中国报刊比电报电话出现要早。
2.“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B )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结合重难点讲解,可知①②④可选,但报刊的发展却起不到扫除文盲的作用。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如果此时你在广州,想要最快了解大会的实况,你可以借助的传媒是( B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解析】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广播比报纸要快,故选B项。
4.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正式开播是在( B )
A.南京
B.上海
C.哈尔滨
D.北平
【解析】 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5.上海这个深受近代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因5年前世博会的举办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如果世博会上举办以“民国初年的上海”为主题的展览,以下情景不可能列入展览内容的是( A )
A.看电视剧
B.到徐园观看电影
C.穿上中山装
D.品尝西餐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时间为“民国初年”,此时中国的电视事业还没有诞生,故A项错。
6.互联网正在覆盖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关于互联网的作用,正确的有( D )
①互联网使世界上的人们共享知识和信息
②电子商务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贸易方式
,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人做生意
③互联网在缩短世界距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
④网络世界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更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②、③、④选项分别从知识提供、贸易往来、加强交流、个体发展方面讲述了因特网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种)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种)
所占百分比(%)
1895年
7
3
42.9
1896年
11
7
63.6
1897年
49
45
91.8
1898年
47
39
83
注: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 《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中国编辑史》
材料三 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年到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期国人办报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答案】 (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主体;寿命大多很短;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
(2)成因: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提供了借鉴。但维新变法失败后,报业遭受重创。
素
能
提
升
一、选择题
1.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使人民“开眼界”的是( B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解析】 材料信息“1909年、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可知正确选项为B。A项是20年代后出现,C、D项与材料无关,俱排除。
2.(2017·四川南充模拟)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B )
A.民众普遍认同西方民主政治
B.经济变革向政治变革的转变
C.走立宪道路成为历史的主流
D.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大众共识
【解析】 根据题干,在1895~1911年期间,中国的政论性报刊占到绝大多数,就连典型的商业性报刊《申报》也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报刊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学习西方内容的变化,即从经济变革向政治变革转变,故B项正确。
3.(2016·山西太原模拟)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这一记载反映了( B )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
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
【解析】 题干所述只是“乡人某”应用西方科技的个例,无法得出西方科技在农村广泛应用,故A项错误;《时务报》登载“乡人某蓄鸡鸭……必携射光机器”,意在宣传推广这一技术,故B项正确;《时务报》记载的是国人应用西方科技的情况,与维新思想宣传无关,故C项错误;由题干得知,当时能够应用西方科技还只是少数,并不普遍,故D项错误。
4.(2017·淄博)1855年2月,《遐迩贯珍》杂志刊出消息:“今于本月起《遐迩贯珍》各号,将有数帙附之卷尾,以载招贴(广告)……至所取之银,非以求利,实为助每月印《遐迩贯珍》叁千本之费用而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 )
A.该杂志性质发生了改变
B.早期的广告属于纯公益性质
C.该杂志发行量不断增加
D.商业信息交流渠道有所拓宽
【解析】 材料中没有介绍该杂志的性质,更谈不上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至所取之银……实为助每月印《遐迩贯珍》叁千本之费用而己”表明这些广告不是公益性的,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该杂志收取登载广告的费用,是为了支付印刷杂志的开销,并不能体现杂志的发行量增加,故C项错误;在杂志卷尾刊载广告,在当时的中国,有利于商业信息交流的发展,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外纪闻》和《强学报》被封禁后,汪康年、梁启超等创办《时务报》,力倡变法维新,广泛介绍西方的政教风情,适应了官方“讲求时务”和民间渴求新知的需要,是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影响最大的报纸,发行量创中国报刊发行新纪录。……所刊载的《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为中国报刊倡导民权之先声。
——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
材料二 湖广总督张之洞称其“识见正大,议论切要……实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并饬令“湖北全省文武大小各衙门……各局、各书院、各学堂”均须订阅《时务报》。以此为开端,浙江等省上至巡抚、布政使、学政,下至书院山长,也纷纷通告本省官界、学界订阅《时务报》,致使该报风行全国,几乎无省无之。
——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汪康年、梁启超等创办《时务报》的主要目的与报刊的性质。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时务报》“风行全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创办《时务报》的历史意义。
【答案】 (1)目的:宣传维新变法。性质:政论性报刊。
(2)原因:广泛介绍西方的政教风情,适应了官方“讲求时务”和民间渴求新知的需要,地方官员饬令各级官吏订阅。
(3)意义:宣传了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促进大众报业的发展。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5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2课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随堂演练
人民版必修2
1.“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A )
A.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B.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情景
C.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的情景
D.开辟新航路的情景
【解析】 从材料中“航程”、“奴隶主”、“另一个国家”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奴隶贸易,故应选A。
2.“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解析】 材料中“象牙”代表经济,“《圣经》”代表思想文化;材料体现了近代以来,欧洲人从非洲掠夺了经济,同时又将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非洲,这体现了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故选A。
3.1651年,英国政府针对海上贸易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涉及英国货物的海上运输,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不能由其他任何国家(主要是指海上马车夫——荷兰)运送。这反映了( C )
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
B.荷兰不满英国制裁
C.英国压制荷兰的海上贸易
D.荷兰企图独霸贸易市场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英国针对荷兰颁布的《航海条例》的历史现象,说明的是英国压制荷兰的海上运输和贸易,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只是海上运输,不涉及世界争霸,故A项错误。
4.(2016·重庆沙坪坝区期末)荷兰人经常给孩子们重复这样一句话:“荷兰之所以还是荷兰,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那么对于17世纪的荷兰“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成为头号贸易强国
B.擅长海盗式的劫掠
C.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D.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荷兰拥有的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在荷兰政府支持下,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本题B项说法错误,这是英国早期的殖民扩张特点。故选B。
5.(2016·浙江平阳二中质检)“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 C )
A.这一时期世界人口迁移都是被迫的
B.公元1500年以前的世界是完全隔绝的
C.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推进了世界联系的加深
D.公元1500年后的世界逐渐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根据时间判断,应该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推进了世界联系的加深,
A、B、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5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4课
走向整体的世界随堂演练
人民版必修2
1.(2017·陕西延安实验中学)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B )
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钢铁
【解析】 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主要展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工业成果,这也是此次世博会的物质基础,蒸汽、煤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与钢铁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016·福建三明期末)有人评价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材料描述的经济现象是( D )
A.手工工场
B.机器工厂
C.股份公司
D.垄断组织
【解析】 根据材料“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
“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可了解到,这种经济现象指垄断,垄断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尤其是美国和德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D。
3.(2017·四川德阳期末)19世纪中期,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能放心使用复杂的机械,因为他们知道,用电报告知所损坏的机械上任何部件的号码,便可很快获得新的部件并自己完成更换。这主要得益于( D )
A.新信息技术的出现
B.新交通工具的发明
C.农业机械化的普及
D.标准化生产的形成
【解析】 此题考查美国的标准化生产。美国机器的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机器的普及,使得偏远地区的农民都能放心使用机器,因为损坏的部件自己都能更换,故选D项。通信技术的革新主要是在19世纪后半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且通信再发达,没有零部件,也是空谈,故A项错;新式交通工具与材料中的“号码”和“自己更换”没有关系,B项错误;C项“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是更方便使用机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4.(2016·浙江嘉兴期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内容有
( D )
①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
②物资和物种交流
③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
④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的主要内容。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抓住题干“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主要内容有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故②③④正确。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①错误。故D项正确。
5.(2016·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美国工业技术发展概括》一文说:“在上世纪结束进入本世纪时,一个兴旺但不一定富有的城市家庭,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发现许多迹象证明工业化对它的生活的影响。”这段话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C )
A.开启了工业化的新进程
B.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对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
D.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解析】 据材料“在上世纪结束进入本世纪时,一个兴旺但不一定富有的城市家庭,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发现许多迹象证明工业化对它的生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开启了工业化的新进程,故A排除。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过于笼统,材料只反映了“兴旺但不一定富有的城市家庭”,故B排除。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也过于笼统,故D排除。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5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1课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随堂演练
人民版必修2
1.新航路的开辟,实现了美洲文明与世界其它地区文明的首次接触与碰撞。对此作出重大贡献的欧洲航海家是( B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解析】 迪亚士仅仅是到达了非洲的最南端,达·伽马到达的是印度,麦哲伦也到达了美洲,但比哥伦布要晚,哥伦布到达美洲是1492年,麦哲伦到达美洲是1520年左右。
2.(2016·重庆沙坪坝)几百年前某位著名海上探险家认为“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该材料表明海上探险是为了( D )
A.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B.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C.巩固封建王权专制
D.传播基督教
【解析】 材料中“海上探险是…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联系所学,说明海上探险是为传播基督教,故D项正确,A、B、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D项。
3.(2016·四川成都)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欧洲社会的大变革,出现了“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C )
A.西班牙、英、法等国纷纷进行海外探险
B.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C.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
【解析】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北海两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越来越占据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不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故选C。
4.(2017·南京)14世纪末,欧洲市场利息为20%到30%,而到了16世纪中期,利息率已不及这个数字的一半。到了18世纪,利息率有时甚至降到3%以下。出现上述历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B )
A.美洲新航路开辟
B.金银大量流入
C.货币购买力下降
D.世界市场形成
【解析】 新航路开辟不只是发现美洲大陆,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使得大量金银流入欧洲,从而导致货币贬值,因而利息率下降,故B项正确;货币购买力下降与利息率下降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18世纪世界市场还并未形成,故D项错误。
5.“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远航探险时才开始。”这样说主要是由于( B )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生活状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融合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曾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解析】 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的意义。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要求“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结合所学,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人类社会相对孤立和分散的状态,开始走向密切联系的整体,故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故D项错误。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5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2课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扩张的时代”,主要原因是( A )
A.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时代开始
B.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C.东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D.狂热的宗教传播和宗教征服
【解析】 “扩张的时代”,又称“发现的时代”“勘查的时代”,特指欧洲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的历史,即新航路开辟及其前后。欧洲人在这个时期,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其它部分大规模的扩张和殖民。进而进行了“著名”的资本原始积累。因此选A。
2.(2016·呼和浩特模拟)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这一变化反映了( D )
A.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
B.英国订单大清政府鼓励商人与其贸易
C.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贸易优势
D.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
【解析】 收复台湾并不能导致荷兰对华贸易比例大幅度下降,故A项错误;清政府对于中英贸易持否定态度,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并不必然导致中荷两国之间贸易的大幅度下降,故C项错误;英国、荷兰的海上殖民争霸,英国取得决定性胜利,英国独占中英对外贸易的主导权,故D项正确。
3.(2016·江苏镇江中学期中)1663年英国颁布《主要产物法令》,其中规定:凡在欧洲各地出产或制造的物品,都必须先输送到英国,再用英国船从英国海港启程,才可以转运到美洲殖民地。此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 C )
A.加强与欧洲各国的联系
B.打破西班牙贸易垄断
C.获取垄断性的贸易利润
D.遏制荷兰商业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做法不是为了加强与欧洲联系,而且其本身就是欧洲国家,故A错误。因为1588年西班牙已经败给了英国,此时的西班牙已经衰落,故B错误。因为荷兰此时是世界霸主,英国的做法谈不上遏制荷兰,故D错误。而C符合题意,故选C。
4.在早期的殖民争霸战争中,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了荷兰,又通过多年的战争,在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并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英国在殖民争霸战争中获胜主要得益于( B )
A.商业资本的发达
B.工业资本的发达
C.政治制度的先进
D.民主与法制的成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能在世界殖民争霸中最终取得胜利主要依赖的是工业资本的快速发展和力量的壮大,所以答案选B,A属于荷兰的优势所在,
C、D两项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5.从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角度看,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C )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
C.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D.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
【解析】 从客观方面看,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从而有利于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不符合题干的要求,D项表述本身错误。
6.从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殖民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D )
①武力征服是其主要扩张手段
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是其主要动力
③采用商业殖民方式,建立殖民贸易公司
④掠夺财富、屠杀土著人、抢占土地是其主要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的殖民扩张,即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早期殖民扩张,①②③④分别从手段、动力、方式和活动四个方面进行说明,都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大国崛起·小国大业》
材料三 17世纪,英国与荷兰为争夺海上霸权及殖民利益发生了三次战争。……三次战争导致荷兰经济实力下降,英国取得海上优势。
——《英荷战争》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世纪荷兰是如何进行殖民活动的。
(2)结合材料二,指出17世纪的荷兰为什么能成为“海上第一强国”。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的。
【答案】 (1)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和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扩张。
(2)原因:荷兰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地理位置优越;17世纪时此处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积极开展海上贸易活动;建立商业公司从事国际贸易;商业、金融业发达。
(3)击败“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参与黑奴贸易,英国获得了巨大财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力增强。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5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4课
走向整体的世界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
学
业
达
标
一、选择题
1.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统计图表反映的是( C )
A.粮食产量
B.棉织品产量
C.石油产量
D.煤炭产量
【解析】 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依据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石油作为新兴能源得到广泛应用,从而带动石油开采的迅速发展。故应选C。
2.(2017·河北定州中学)恩格斯说:“……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其含义是( A )
A.垄断组织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有计划生产
B.垄断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
C.垄断组织有利于减轻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D.垄断的出现,消除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界限
【解析】 从“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恩格斯是认为在垄断的组织形式下,资本主义经济在特定的范围内达到了一种有序生产,联系当时史实,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垄断组织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有计划生产,故A项正确;“私人生产停止了,无计划性也没有了”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只能是加剧经济危机,更不可能消除与社会主义的根本界限,故B、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3.(2016·四川内江模拟)一名芝加哥企业家在1892年说:“烟雾是工业圣坛上的香火,在我看来非常美丽。它显示出人类正将自然无意识的力量转换为让人类舒适的力量。”他这一说法表明( B )
A.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受到了污染
B.将滚滚浓烟视为一种进步、繁荣的象征
C.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社会进步
D.人类有能力治理空气污染,变废为宝
【解析】 根据“烟雾是工业圣坛上的香火,在我看来非常美丽”可知,材料并未涉及污染等问题,故A错误;根据“烟雾是工业圣坛上的香火,在我看来非常美丽”可知,这位企业家将滚滚浓烟视为一种进步、繁荣的象征,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治理空气污染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B。
4.贝尔试图说服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投资他发明的“新奇玩意儿”,却被后者当作痴人说梦而婉拒。这个“新奇玩意儿”最有可能是( B )
A.电灯
B.电话
C.汽车
D.电影放映机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贝尔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电话,故选B。
5.(2016·陕西汉中质检)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材料中所指的“它”出现在( D )
A.新航路开辟中
B.殖民扩张过程中
C.第一次工业革命中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中可以看出,当时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这种经济思想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所以答案选D。
6.(2017·浙江东阳)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中美两国展示了各自的代表性展品(见下表)。两国代表性展品的差异说明了( B )
国家
代表性展品
美国
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
中国
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瓷器等
A.中国已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B.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模式根本不同
C.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D.中美两国的政治制度根本不同
【解析】 美国的产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中国的展品是传统小农经济下的商品,A项排除,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故选B。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8世纪现代工业初期,科学知识本身很贫乏,不能直接应用于工业过程。……事实上,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科技进步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发明者中大部分是天才的修补工、自觉的机修工以及自学成才者。
——《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1870~1900年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19世纪最后30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虽然这不是说传统的、经验的方法大部分或甚至全盘被抛弃了。经验主义在许多工业中仍然占统治地位,有些工业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但是,自1870年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科学工业的开端。新兴工业,诸如电气工业等这些完全是在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其面貌的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如果说工业化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现有的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汉斯·豪斯赫尔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别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依据材料,指出科学技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通过以上材料,你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何认识?
【答案】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源于有实践经验的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促使新兴工业产生,如电气工业;新交通工具的出现。新技术、新发明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经济大发展,使国家富强。
素
能
提
升
一、选择题
1.(2017·日照)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D )
A.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
C.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D.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通过事例说明电话、电灯、汽车、飞机与“公司”或“工厂”成立之间的关系,即体现了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D项正确;A、B两项的表述与题干表述的现象因果关系颠倒,均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投资重化工业是当时的社会潮流,C项排除。
2.(2016·福建厦门一中期中)读下面“美国钢铁业统计表”,其反映的社会特征是( C )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个)
78
000
272
000
产量(吨)
300
000
29
500
000
投资额(美元)
121
000
000
590
000
000
A.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B.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C.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D.政府加强对企业的干预
【解析】 分析表格信息可见,1870年至1900年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钢铁业出现了企业总数减少、而工人总数、产量、投资额急剧增长的现象,这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经济特征表现为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故选C。材料并未反映钢铁业以外的发展状况,故A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相反,D项出现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故排除。
3.(2016·山东济宁市期末)“苯胺染料、电动机制造等从理论到应用,德国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使得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这些成就促使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遥遥领先。”这说明( D )
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以往加快
B.德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C.德国科学研究领先世界
D.科技因素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技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能力。题干反映的是德国由于充分利用科技使得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这说明科技因素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
4.(2016·浙江诸暨中学)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对这则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D )
A.欧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B.“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率较高
C.亚洲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美国
D.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世界经济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这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联系空前加强,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二、非选择题
5.(2017·郑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50~1900年世界人口估计数表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百万
欧洲
100
140
266
401
美国和加拿大
1
1
26
81
拉丁美洲
12
11
33
63
大洋洲
2
2
2
6
非洲
100
95
95
120
亚洲
330
479
749
937
总数
545
728
1,171
1,608
百分数
欧洲
18.3
19.2
22.7
24.9
美国和加拿大
0.2
0.1
2.3
5.1
拉丁美洲
2.2
1.5
2.8
3.9
大洋洲
0.4
0.3
0.2
0.4
非洲
18.3
13.1
8.1
7.4
亚洲
60.6
65.8
63.9
58.3
总数
100.0
100.0
100.0
100.0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上表能够反映世界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两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两种变化趋势,如欧洲人口不断增加,欧洲所占世界人口比重增加,非洲所占人口比重减少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一:欧洲人口总数逐步增长。
原因: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资料增加;科技和医疗水平的进步,死亡率下降。
趋势二:亚洲人口所占比重1750年后逐步下降。
原因:这一时期亚洲遭受欧洲的殖民侵略,战争不断,政局动荡;工业化水平和医疗水平较低,因此亚洲人口所占比重降低。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5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3课“蒸汽”的力量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
学
业
达
标
一、选择题
1.查尔斯·辛格在《技术史》中写道:“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下列属于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因素的有( A )
①英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
②圈地运动的开展
③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④手工工场的发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①项错误,应该是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建立;②③④都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故选A。
2.(2017·盐城射阳二中)《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B )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了解到,l8世纪末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开始把中国作为重要的侵略目标,故选B。A、C两项与根本原因要求不符;D项世界市场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3.(2017·徐州四市模拟)下表是《英国职业人口的分配和产值构成变化表》。这说明工业革命( B )
项目时间
职业人口
工农业产值
农林渔业比重
制造业和采矿业比重
农林渔业比重
制造业、采矿业等
1801
35.9%
29.7%
32.5%
23.4%
1851
21.7%
42.9%
20.3%
34.3%
A.提高了英国农业机械化程度
B.实现了英国向工业国转变
C.引起了英国区域经济的变化
D.改变了英国世界经济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业实行机械化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农林渔业比重和职业人口降低,制造业和采矿业比重和职业人口上升,且超过农林渔业,反映出英国转变为工业国,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国区域经济的变化,故C项错误;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后都是当时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强国,故D项错误。
4.下列表格反应的本质问题是( B )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
(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
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表》
A.中国城市化开始起步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
C.西方侵略延缓了城市化
D.东西方城市化差距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正确解读能力。材料中“1851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英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所以答案选B。
5.(2017·厦门翔安一中期中)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解析】 18世纪是工业革命时期,工业污染给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工厂集中的城市死亡率明显上升,故选A。
6.某同学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有关“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D )
A.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D.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有,
A.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三项都是影响,比较三个选项D项说的最全面;B.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应是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灾难。故此题应选D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和世界航运能力(千吨)
时间(年)
世界
英国
帆船
轮船
帆船
轮船
1820
5800
20
2436
3
1850
11400
800
3397
168
1899
6500
22400
2096
7208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从1783年到1870年这一时期,许多英国人的勃勃雄心是非常明确的。英国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国家。英国人要离开英伦三岛寻求商业机会,并在世界传播他们的价值观。
材料三 这是否是因为正在迅速工业化的英国现在能大规模地调动资源、组织力量和先进的军事技术,没有一个亚洲国家能够抵挡,因而印度首先被拿来开刀是活该倒霉?或者是另一种情况被政治动乱弄得四分五裂的印度已病入膏肓,完全无力抵御任何外来威胁。
材料四 此刻英国政府的权力遵从上帝的旨意,成为在世界广大地区维护和平和秩序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从而有助于在数百万人中传播上帝的赐福与文明。
——材料二、三、四均摘录于
(英)P·J·马歇尔《剑桥大英帝国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世界航运业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世界航运业所处的地位及其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三、四中关于英国在全球扩张的因素。结合材料一以及相关知识,指出哪一个因素才是英国建立起世界帝国的根本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述19世纪英国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 (1)变化:世界航运业飞速发展,使用机器动力的船只远远超过帆船。
地位:英国处于领先地位。
原因: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并占据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2)因素:英国人不安分或者野心勃勃;迅速工业化的结果;被殖民国家政治动乱;遵从上帝的旨意。
根本原因:工业化提供了技术基础、组织基础与军事基础,为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奠定了基础。
(3)英帝国在工业革命基础上通过殖民扩张在全球建立起自己的市场,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在给殖民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将先进的技术与自己的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
素
能
提
升
一、选择题
1.(2017·浙江绿色评价联盟)下表所示为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状况,造成其变化的原因有( C )
①新航路开辟
②圈地运动
③奴隶贸易
④工业革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图表里的时间是从1801—1901年,新航路开辟是15世纪末,排除;奴隶贸易主要涉及的人口变动是非洲和美洲,排除;圈地运动造成大批农民破产,转为自由劳动力,工业革命直接冲击原有的职业结构,故选择C项。
2.(2017·重庆八中)英国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已经蓬勃发展,1733年技工凯伊发明了飞梭,同年木工怀亚特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1765年,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这一现象说明( A )
A.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B.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
C.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
D.教育普及引发技术革命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技工凯伊发明了飞梭”、“木工怀亚特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可知“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
3.(2017·云南姚安一中)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A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解析】 材料中内容的时间是在19世纪初的英国,说明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由材料信息可知,手纺车、手织机已被闲置,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机器生产逐渐代替了手工劳动,也就是说,在生产领域已出现革命性变化,故选A项。妇女不再使用手纺车和手织机不等于妇女获得解放,且妇女解放包括很多方面权利的获得,B项表述错误;19世纪初,英国轻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家庭纺织业衰落,不能说明其他家庭手工业的情况,故D项表述不恰当。
4.(2017·河北衡水中学)大机器工业瓦解了家庭经济,工人不分性别均以个人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妇女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以单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工业革命中,从作坊向工厂渐进转变的过程中,妇女作为廉价劳动力成为劳工和雇主之间平衡利益关系的砝码。以上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认识反映了( C )
A.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B.大量妇女儿童的使用不利于技术快速发展
C.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D.社会阶层变动推动新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的使用,使妇女获得就业的机会,于是妇女从家庭步入社会,进入工厂,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因此C正确。A项“根本上”说法错误;B、D两项题干没有体现。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棉纺织革命与世界市场
材料一 “先在英格兰发生,很快就席卷整个欧洲的棉纺织革命,事实上首先是对印度工业的模仿,然后作为一种报复,赶上并超过印度。”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
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光绪十二年《遵化通志》记载:洋线盛行以来,价廉易售,玉(田)丰(润)产棉之境苦难销运,种棉倍少,纺线织布亦鲜利益,多至辍业。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首先发生于英格兰的“棉纺织革命”主要成就是什么?对印度和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世代传习”与英国“专利保护”
材料三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经验不断积累;但同时也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近代专利制度开创于英国,1624年英国制订专利法(当时称为“垄断法”)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难怪韦伯说,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据《大国崛起》《为什么1750年代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传习有何影响。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中“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有哪些?分析材料说明“垄断法”所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答案】(1)主要成就: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从输入棉纺业产品到大量输出。
影响:大量的廉价棉纺织品流入印度和中国,造成当地传统的棉纺织业破产;中国和印度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2)影响:保证了手艺的家庭积累;妨碍了工艺技术的革新发展。原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落后的传统观念(宗法观念、男尊女卑);官方以法令来保护世代传习;手工业市场狭小,为了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
(3)珍妮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改良蒸汽机等。(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专利制度保护发明的财产权,激发人们的发明创造力,推动工业革命发展。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5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3课“蒸汽”的力量随堂演练
人民版必修2
1.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解析】 从题干中“对服装弹性需求……的动态消费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端和蔓延”可知,推动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对市场扩大的需求,故A项符合题意。故应选A。
2.(2016·温州八校联考)有人说,一项18世纪下半期的发明所产生的“巨大的、不知疲倦的威力使生产方法以过去所不能想象的规模走上了机械化道路。”该发明是( D )
A.手摇纺纱机
B.水力织布机
C.蒸汽机车
D.改良蒸汽机
【解析】 依据题干“18世纪下半期”、“巨大的、不知疲倦的威力使生产方法以过去所不能想象的规模走上了机械化道路”,结合所学可知,18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工业化的进程,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
3.“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段话的作者认为( B )
A.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C.世界市场的形成扩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
D.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大工业……消灭孤立状态”可知作者认为工业革命有利于经济的全球化。故本题应选B项。
4.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贵族每天酗酒赌博来消磨时光,结果负债累累;一个年薪100磅的下院书记官一年受贿5000磅;新兴的工厂主阶层一心只想如何发财,有了钱就在自卑驱使下拼命讲排场”。这最能体现出( A )
A.工业革命引发了道德危机
B.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更加混乱
C.工业革命引发阶级关系的变动
D.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依据材料中“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贵族每天酗酒……书记官一年受贿5000磅……新兴的工厂主阶层有了钱就在自卑驱使下拼命讲排场”,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材料中的贵族、政府官员、工厂主三类人的表现体现出工业革命引发了道德危机。故选A。
5.(2017·全国卷Ⅰ·33)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D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解析】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国民总收入的增长迅速,工人实际工资增长较慢,甚至出现下降,这说明英国社会财富得到迅速积累,而工人的工资增长有限,这说明英国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D项正确。结合表中数据明显可知,A项错误,排除;英国工人不等同于廉价劳动力,B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生活整体上有明显改善,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