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随堂演练
人民版必修2
1.下列报刊哪一个不是维新运动中创办的( A )
A.《昭文新报》
B.《中外纪闻》
C.《强学报》
D.《时务报》
【解析】 《昭文新报》是在1873年创办的。
2.
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B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解析】 《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专门报道,体现了报纸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的功能。A项错在“声像俱备”,C、D两项不够准确。故选B。
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下列西方事物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B )
①西装 ②电话 ③无线广播 ④电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西装在中国出现是在鸦片战争前后,电话的出现要早于无线广播和电影,电影在中国出现是在19世纪末,最晚出现的是无线广播,故答案为B。
4.国民政府宣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要是通过( D )
A.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B.上海新新公司开办的广播电台
C.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D.南京中央广播电台
【解析】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5.顺口溜是民生诉求的重要反映,往往凸显出重要事件的影响、老百姓的期盼。顺口溜——“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廉价美!”突出反映出“第四媒介”
( D )
A.传播信息的功能
B.学习、办公的功能
C.娱乐的功能
D.高度互动、双向传授的功能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第四媒介”指互联网,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由于其具有传播信息量大,高度互动,双向传授的功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随堂演练
人民版必修2
1.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A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民国建立后
D.国民革命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以西装为代表的洋装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
2.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C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辛亥革命后,西式服装开始在中国流行,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新式旗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只符合“中西合璧”特点。
3.(2016·山西晋中期末)1913年1月,《大公报》发文描述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A )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解析】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临时约法》宣扬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所以女子参与政治活动,是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响应,故A项正确;救亡图存就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在当时,主要体现在反对封建专制,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女子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与婚姻自主无关,故D项错误。
4.下图所示的餐馆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A )
A.广州
B.杭州
C.北京
D.济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最早的西餐馆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较早地出现在通商口岸,西方的生活方式便移植过来,注意题中“最早”的限定语。
5.(2017·长春)1984年,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这主要说明( A )
A.改革开放带动深圳经济发展
B.深圳率先搞活了国内的市场经济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解析】 在深圳取消凭票供应体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成果,故A项正确;取消票证只是在深圳,不能得出搞活国内市场经济的结论,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深圳一地,且我国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后,故D项错误。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随堂演练
人民版必修2
1.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C )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②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③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
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火车、轮船、飞机是西方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它的传入逐渐改变着近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其运行时间相对固定,因而人们不得误时,同时它也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是其结果,排除②。①③④正确,故选C。
2.徐志摩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C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解析】 从材料信息“是车轮还是光阴”看,可供选择的是汽车和火车,但依据材料信息“匆匆匆!催催催!”,可以判断这是对火车的描述。
3.1896年,中国的铁路里程是370千米,三年之后,发展到650千米,到20世纪初期,铁路里程为9
292千米。铁路建设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
A.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清政府摆脱了旧有的观念
C.民间筑路风起云涌
D.清末“新政”成就突出
【解析】 中国近代的铁路大多由列强所控制,西方国家把修筑铁路作为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的重要手段。B、D两项表述错误,C项反映的内容在当时所占比重较少。故答案为A。
4.(2017·日照)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 C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解析】 电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电车制造和运行中遭到抵制阻挠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可知,当时国人思想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介绍电车一项内容,不能说明上海受工业文明影响最深,故D项错误。
5.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电信事业发展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D )
①无线电报
②有线电报
③移动电话
④固定电话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解析】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
学
业
达
标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最能完整地反映民国时期我国交通特点的是( C )
A.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代步工具是自行车
B.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乡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
C.人力车、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并存的交通工具
D.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
【解析】 旧中国经济实力弱,电车与公共汽车数量有限,所以不可能成为城乡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A、D两项错误。
2.下列有关中国的民航事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有( A )
①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②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③新中国成立后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④成为乡村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飞机不可能成为乡村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排除④。
3.近代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但中国的公路交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包括( C )
①旧中国的政治腐败
②民生凋敝
③汽车和燃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④轮船运输航运业发达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是一道原因分析型选择题。公路交通是一项投资较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影响其发展的原因除了技术设施外,政府的政策、国家的实力、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物质条件也是影响公路发展的重要原因。至于水运,完全可以与公路交通各取所长,并行发展。所以选C。
4.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 C )
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
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
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解析】 注意是“不属于”,通讯工具和电讯事业发展便于人们交流,故C项不正确。
5.(2016·广东中山)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均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其中,集中组织修建叙(宜宾)昆、滇缅、湘黔、黔桂等铁路;兴建川湘、湘黔、川黔、汉渝、兰(兰州)新、川滇等公路的中国政府是( D )
A.晚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重庆国民政府
【解析】 晚清并未在西南地区大规模修建铁路,故A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主要在北方进行交通建设,故B项错误;北洋政府统治中心主要在北方,不可能在西南大规模进行交通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中新建交通路线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即抗战大后方所在地,主要为抗战服务,故D项正确。
6.(2016·新疆乌鲁木齐检测)旧中国哈尔滨、太原、成都、昆明等铁路局修建的铁路轨距是1米,俗称为“窄轨”,与中国当时四大干线京汉、京奉、津浦、沪宁“接不上轨”。这种情况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D )
A.南北地方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B.重工业基础薄弱
C.列强的经济侵略
D.铁路建设各自为政
【解析】 “窄轨”涉及哈尔滨、太原、成都、昆明等铁路局,遍布中国东北、华北、西南,并没有体现明显的南北差异,故A项错误;重工业基础薄弱是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现状,但是与材料并没有相关,故B项错误;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体现在争夺修筑铁路权,并以铁路的延伸进行侵略,但是与“窄轨”并不相关,故C项错误;“窄轨”修建时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一方,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图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3)图片反映的内容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说明随着西方交通工具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
(2)反映了电讯产业的快速发展。说明我国通讯工具变化巨大。
(3)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素
能
提
升
一、选择题
1.(2017·德州)“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散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由此可见,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的主要作用是( A )
A.列强控制中国水运局面被打破
B.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
C.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被扭转
D.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
【解析】 按照材料意思,“少入洋商之手”是“收回利权”的重要举动,也就意味着近代以来外国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被打破,故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来消费观念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列强在中国水运方面的利益被洋务派分割了一部分,但是看不出来所占比例多少,更不能等于列强所有在华贸易都被分割,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生活方式变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7·韶关)表中史实反映出( C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时间
上海出现时间
成都出现时间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2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1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4年
A.中国对西方发明接受进程缓慢
B.相关发明仅在上海成都使用
C.中国吸收西方发明的重要成果
D.内地大量采用西方发明成果
【解析】 根据材料西方发明时间与传入上海的时间,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可知中国对西方发明接受进程逐渐加快,故A项错误;材料只以上海和成都作为东西部的代表,但是不仅仅局限于上海成都,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东西部都有西方发明的传入与吸收,故C项正确;材料中上海不属于内地,属东部沿海城市,故D项错误。
3.(2016·山东滨州)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或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B )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解析】 “婚礼铁路”的出现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
“婚礼铁路”引起民国人们度蜜月方式的变化,故B项正确;“蜜月旅行”在民国时期受到效仿,不能得出盲目的特点,故C项错误;效仿推广西式“蜜月旅行”不能得出交通殖民地的特征,故D项错误。
4.(2017·海南海口)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解析】 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故A项正确;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而且直到20世纪20至30年代大量存在,不利于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主权的部分丧失,与半殖民地色彩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黄包车对市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中国第一台机车:“龙号”蒸汽机车,奠基了唐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基础。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
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太后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次便将其“打入冷宫”,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完成: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
(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 (1)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应,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
(2)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3)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
学
业
达
标
一、选择题
1.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崇尚红色而忌讳白色,但是清末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无不穿一套缟素(白色)衣裳矣。”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 D )
A.经济水平的影响
B.民族危亡的影响
C.民族工业的影响
D.西洋风尚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服饰的变迁。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高贵,中国传统文化中视白色为不祥(死亡)。由“清末民初”“大邑”(大城市)的中国女子开始穿白色服饰可知,因受西方文明影响,传统观念有所转变。故选D。
2.下列近代中国的几种人最先穿上西装的应该为( D )
A.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
B.内地高校里的生员
C.乡下的土财主
D.洋行里的职员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最先出现在通商口岸及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人群中,据此综合分析,洋行里的职员应最先穿上西装。
3.(2017·贵州模拟)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 B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
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
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
【解析】 材料“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体现了革新思想,“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表明传统思想,故B项正确。
4.(2016·江苏·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C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解析】 由“剪发齐眉……实属有伤风俗”可知,新潮女性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C项正确。A、B、D三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5.(2017·苏州)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C )
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
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已消失
C.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
【解析】 材料中“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并非指的是服饰的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下至娼优隶卒”说明当时仍存在社会等级,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当时上海社会各个阶层崇尚服饰,说明当时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故D项错误。
6.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C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解析】 本题是不完整式选择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论从史出的能力。注意全面理解材料的含义,A、C两项仅反映了一个方面的现象,材料的本意在后一句“碧眼(西方人的眼)生成学不来”,意在讽喻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二与图一的着装有何不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三与图一、二相比有何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三幅图片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 (1)图一穿长衫,图二青年着西装。主要原因是受西方思潮的影响。
(2)着装从单一色彩走向五彩缤纷,款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
(3)说明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素
能
提
升
一、选择题
1.(2017·潍坊)
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D )
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
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
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
【解析】 从“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而“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说明当时社会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反映“势均力敌”,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冲突加剧”,排除B项;从“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来看,不能说明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
2.(2017·太原)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减,共盟鸳鸯之誓。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B )
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
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
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
【解析】 依据题干提供的结婚证词可以看出,证词使用的仍是文言文,故A项错误;由结婚证词中“同心同德”“相敬如宾”“互助精诚”等可知,婚姻强调的男女平等,故B项正确;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此时日本早已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故C项错误;1947年,全面内战早已爆发,陕甘宁边区政府已不复存在,故D项错误。
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C )
A.欧风美雨
B.西学东渐
C.中西合璧
D.洋为中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的再认再现能力。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方面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C项为正确选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A、B、D三项。
4.(20世纪30年代)武汉西菜业已形成很大规模,且生意兴隆,而中菜却不是很景气。当时武汉有大中型西菜馆26家,小型西菜馆更多……形成了吃西餐的风气。不能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C )
A.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崇洋与尝鲜”心理
B.对外开放较早
C.当时的中国政府鼓励西餐业发展
D.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西餐业在中国的发展与外国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近代化和中国人的爱好分不开,但这种餐饮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当时中国政府的支持与鼓励。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特征”条件包括:文理通顺可以写短文章;大家闺秀,不染自由之气;有服从性质。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阻止的了”。
材料二 1897年10月,梁启超应邀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在当地提倡不缠足,按察使黄遵宪马上予以支持。黄遵宪首先列名不缠足活动发起人,接着亲撰布告,劝告人民不要缠足:天地生人,本无生女悲惨之意,父母爱子,时仅生疾毁伤之忧。故圆颅方趾,麻木偏枯则为疾,属毛离里,疾痛弱化之谓慈。自薄俗流传,公理蒙晦,求工纤趾,肆彼忍心,毒螯千年,波靡四域,肢体因而脆弱,民气以之凋残,几使天下有识者伤心,贻后世无穷之唾骂。
材料三 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将达1132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民国时期湖南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一中章太炎的征婚条件,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的原因。
【答案】(1)变化:婚姻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男女交际自由、婚姻自由;废止缠足。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对旧思想的打击;近代教育的发展。
(2)封建思想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3)女子缠足是为了迎合男人的审美观,因此,女子要放足,就必须先解放男人的思想。缠足的女子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和接受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