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专 题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引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主干线索〕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破了天朝之梦,国门就此打开,洋货如潮水般涌来,国人在惊叹国运危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西方的先进;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无一不体现出近代社会以来的巨大变化,而中国近代的变化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学法建议〕
1.本专题与现实的联系密切。学习时,可以通过访问长辈,调查本地的历史,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引起这种变迁的因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学习时应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 识 梳 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转变。
2.近代服饰的变化:平民化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旗袍 点拨提示:西式服式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3.现代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①穿衣打扮与__________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中山装和以________、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________”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式样和颜色趋于______。
(3)改革开放以后:受__________________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点拨提示: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民众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政治生活 列宁装 干部服 单调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有______、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传统菜系,到清朝末年特色更加鲜明。
2.西餐:
(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
(2)区别:在烹饪方式、__________、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方面都与中餐存在明显区别。
(3)影响:
①______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②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③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菜 食品种类 西餐 思维拓展:
1.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有哪些?
(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早,也较为深入。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而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3)这些地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庭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民居:
(1)地位:蕴涵着深刻的__________,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代表: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
①鸦片战争后,在______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前后,________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__________成为典型特征。文化内涵 四合院 租界 京、津 中西合璧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变革原因:__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__________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思维拓展:
2.导致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西方礼仪的传入。②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推动。③教育的普及,人们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 改革开放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缔结婚姻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__________,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礼俗。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丧礼和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并存,传统丧礼趋于______。
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改为______。清末民初 恋爱自由 婚姻自主 简化 火葬
(3)其他习俗。
①民国成立后,男子__________,女子迫令放足。
②______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③__________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剪辫易服 公历 点头鞠躬 点拨提示:辛亥革命前后,民主、共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的常见礼节,既体现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也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秩序的进步的革命意义。
在近代新潮冲击下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追求民主、进步、文明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生活近代化的过程。④女子在获得____________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受教育权利
思维拓展:
3.近代以来新式礼俗的出现,是不是取代了传统礼俗?
不是。近代以来新式礼俗出现,但传统礼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交融、东西碰撞的特点。同时,广大农村的传统习俗长期沿袭,改变缓慢。疑 难 探 究『史料』
材料一 1912年3月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以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主题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当时强劲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学习借鉴苏联服饰的趋势。在当时,服装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更承载着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营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政治使命。列宁装、依照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根据苏联款式仿制的各种“布拉吉(连衣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闪耀在民众服装中的亮丽风景。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文化大革命”兴起,在“破四旧”运动中,谁的穿戴如果被认为不符合无产阶级式样,或带有“封、资、修”的影响,就会在大街上被勒令停下来,强制剪掉头发,撕烂衣服,红卫兵拿着剪刀专干此事,小脚裤管是他们最为仇视的对象,见了就剪。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思考』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社会服饰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著名历史学家冯尔康先生曾说:“冠服、发型的形成同人们的政治意识紧密联系。”因此,在特定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服饰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符号。
请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提示』
(1)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政治变革的促进;外来文化的渗透。
(2)论证: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行,凸显了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初,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的盛行,体现了极“左”的革命色彩。拓 展 深 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西方国家侵略的客观影响(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文明的窗口,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2)政府政策的影响:清政府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革传统社会风气的政令。如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2.特点
(1)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受西方舶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3)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4)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5)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6)变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步向内地扩展,这与资本主义列强势力的侵入路线相同。
(7)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有较明显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2017·全国卷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解析】 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喜字纱灯”,又有“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信息,排除A、C;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体现的是政府的引导,并非主导,D错误。〔对点训练〕B 课件26张PPT。专 题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哼哈二将是以千里眼、顺风耳而为人所知的神仙,哼将生就一双千里眼;哈将长有一对顺风耳,他们神通广大。1882年,出生在西方的“顺风耳”来到了中国,人们见到了现实中的“神仙”,它就是电话。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交通通讯方面有哪些新的变化?知 识 梳 理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特点
(1)更迭快:
①轿子、马车等逐渐被人力车、三轮车、________所取代。
②火车、汽车、电车等交通工具日趋重要。
(2)不平衡:交通工具的更新在______比较显著。
2.人力牵引
(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____年代以后,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代步工具。自行车 城市 50 3.机械牵引
(1)轮船: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__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点拨提示: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时创办的民用工业,虽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是客观上却推动了中国的水运近代化。上海轮船招商局 (2)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公路交通进入一个新时期。2006年,______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思维拓展:
1.你如何来评价近代铁路的修建作用?
①铁路的修筑可带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经济、文化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有助于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有利于打破落后地区的封闭状态。
②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的色彩,列强控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控制沿海地方,把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便于在军事上镇压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青藏 (3)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______建成。
(4)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5)地铁:1969年______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6)磁悬浮列车:2003年______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7)飞机: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天津 北京 上海 4.现代交通的发展特点
(1)发展快速: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层次多样:传统的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点拨提示: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各种具体环境的影响,新旧交通工具长时间并行存在。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
(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______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
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____________”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③__________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驿站 大清邮政局 辛亥革命 2.电信事业
(1)有线电报:
①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______架设电报线。
②发展: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加强了中央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
(2)无线电报:
①创设:1906年。
②发展:______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台湾 1932 (3)电话:
①开端:1882年,传入中国。
②发展: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成立,邮政和电信合一。
③地位:目前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思维拓展:
2.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阻碍中国邮电通信事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近代中国人的愚昧迷信;清政府观念的落后;列强的侵略和控制;近代经济发展的滞后;中国政局的动荡等。邮电部
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
(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加速了________进程。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思维拓展: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邮电通信事业为什么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中国社会制度的巨变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城市化 疑 难 探 究『史料』
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
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主题 中国近现代交通变化的原因、影响材料二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并谈谈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提示』
(1)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
(2)影响: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变化:旧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挠,铁路运输业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发展迅速,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启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拓 展 深 化1.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从产生上看,中国近代先进的交通工具都是从外国传入。
③从发展水平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④从地域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城市比乡村显著。
⑤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
③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017·菏泽)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现半殖民地色彩
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对点训练 1〕A 【解析】 根据材料中从1874年引进人力车,到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说明我国近代的交通发展缓慢,故A项正确;黄包车是人力车,不利于中国的交通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体现了法国人向中国引进人力车,没有体现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因此没有体现出半殖民地色彩,故C项错误;黄包车作为人力车,对提升市民生活水平影响有限,故D项错误。2.中国近代邮电事业兴起的原因和积极影响
(1)兴起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②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③军事政治的需要。
(2)积极影响
①加快信息传递,有利于航运、防汛等。
②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加强了国防建设,改进了军情的及时性与军队的机动性。
④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时间观念的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
A.服饰的中西合璧 B.报刊的创办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主要强调了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而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恰恰推动了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故D项符合题意。〔对点训练 2〕D 课件24张PPT。专 题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本课三目“大众报业的发展”、“广播影视的普及”、“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分别讲述了近现代史上中国报刊业、影视创作、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及其各自的影响。知 识 梳 理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原因
(1)内因:19世纪,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外因:西方人办报热潮的推动。
2.外国人办报
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________兴起办报热潮。
3.国人办报
(1)开始: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 _________》,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高潮:维新运动期间,影响较大的有《__________》《强学报》《时务报》等。传教士 昭文新报 中外纪闻 点拨提示:现代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事业
(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外国人开办:1923年,英美报商在______创办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
(3)国人自办:
①1926年,中国人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________广播无线电台。
②1927年,上海出现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③1928年,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在______开播。
④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上海 哈尔滨 南京 2.电影事业
(1)趋势: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产生: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3)发展: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发展迅速。
(4)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共有近五百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奖。3.电视事业
(1)起步:1958年5月1日,______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2)发展:
①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____________。
②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③目前已建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北京 中央电视台
思维拓展:
电视普及的因素有哪些?
①电子信息等技术的提高。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强,电视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电器。③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电视节目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容易与观众形成互动。④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开阔人们视野,对社会影响大。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历程
(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____________正式开通。
(2)截至______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应用
(1)政治生活: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2)经济生活: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__________成为其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3)其他: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专线 2008 网上购物 3.评价
(1)性质: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
(2)积极:
①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②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________。
(3)消极: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点拨提示:报刊、影视、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的侧重点
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新模式 疑 难 探 究『史料』
材料一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主题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影响
材料二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城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思考』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互联网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提示』
(1)主要特点:起步时间晚;发展速度快;居世界前列;覆盖人数多;农村增速快。
(2)积极影响:促进了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构筑了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拓 展 深 化1.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发展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外来影响:受到西方报业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扩张的影响。
②国内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思想宣传: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和革命思想,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都需要借助报刊。
④时代需求:近代中国社会局势动荡多变,通过各种报刊了解掌握信息成为时代需求。(2)影响
①报刊作为实效性较强的新闻媒介,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②报刊发挥着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③报刊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政治变革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④报刊为现代的经济发展、教育科研、文化娱乐和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方便。(2017·莱州)《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解析】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阅读方式的内容,故A项错误;报纸虽然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但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新闻功能而非娱乐功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报纸是政治类报纸,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全球消息灵”,可知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传播速度,故D项正确。〔对点训练 1〕D 2.互联网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1)积极
①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②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③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④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2)消极影响:不良的网络信息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误入歧途。不少成年网民也深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难以自拔,造成社会交往障碍,甚至诱发网络犯罪。电影《搜索》已上映3周年,它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 )
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它不能完全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故③的说法错误。〔对点训练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