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1.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重难点)
2.通过实验认识溶质溶解过程都伴随能量的变化;(重点)
3.了解乳化作用,能分析洗洁精洗油与汽油洗油的本质不同;
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思考:这些植物培养液都是纯净水吗
海水
湖水
实验:物质溶解于水
现象
形成什么
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在20ml水中加入一块蔗糖(或食盐),
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蔗糖溶液中的分子运动
食盐溶液中的离子运动
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
蔗糖分散到水中
食盐分散到水中
形成
蔗糖溶液
形成
食盐溶液
蔗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之中。
Na+和Cl-
扩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之中。
讨
论
1、水、酒精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它们是溶液吗?
2、
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见过哪些溶液?溶液一定有颜色吗?
食盐、糖的溶液是___色;
硫酸铜溶液是
色;
蓝
无
讨
论
1.溶液是无色的液体。
2.冰水混合体是溶液。
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4.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
,蔗糖溶液中的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针对性练习----判断:
二、下列家庭小实验能不能得到溶液?
食盐与水
粉笔灰与水
植物油与汽油
蔗糖与水
植物油与水
纯净的冰块
针对性练习:
能
不能
能
能
不能
不能
知识点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溶质可以是
体、
体、
体;
2、过氧乙酸的醋酸溶液中溶质是
,
溶剂是
。
固
液
气
过氧乙酸
醋酸
溶
液
溶
质
溶
剂
医用酒精
食盐溶液
硫酸铜溶液
汽
水
稀硫酸
碘
酒
硫酸铜
食盐
碘
酒精
水
水
水
水
水
指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酒精
硫酸
CO2等
体系
溶质
溶剂
气
+
液
固
+
液
液
+
液
无水
有水
气体
固体
量少
非水物
液体
液体
量多
水
总结: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一、溶
液
1、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溶
质
溶
剂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做溶剂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2、溶液的组成:
“深入”溶液
3、
溶液的特征是:
均一性、稳定性
混合物
(1)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任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指密度、浓度、性质等)。
(2)稳定性:溶液在外界条件(包括温度、压强)不改变的情况下,溶液中的各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3)溶液一定是:
4、根据溶液的名称
a、
溶质的溶剂溶液
例如:食盐的水溶液
b
、溶质溶液
例如
:食盐溶液(水做溶剂)
c
、溶质溶剂
例如
:食盐水
碘酒
体系
溶质
溶剂
气
+
液
固
+
液
液
+
液
无水
有水
气体
固体
量少
非水物
液体
液体
量多
水
5、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6、溶液的用途
营养易于动植物吸收
许多药物配制成溶液使用
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探究:
1.氢氧化钠、硝酸铵分别溶解在水里,溶液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为什么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会发生变化?
药品
氢氧化钠
硝酸铵
氯化钠
溶于水后温度的变化
温度升高
温度降低
温度不变
吸热=放热
溶液温度不变,例如:氯化钠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于水中会同时发生两种过程
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放出热量
吸热>放热
溶液温度降低
,例如:硝酸铵
吸热<放热
溶液温度升高,例如:氢氧化钠
3、
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
①扩散过程(
)
②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
)
(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①、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时,溶液温度___
,
如
:___
.
②、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时,溶液温度___
,如:___
.
③、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时,溶液温度
___
,
如:___
.
吸热
放热
硝酸铵
降低
氢氧化钠
升高
氯化钠
不变
浓硫酸
生石灰
(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针对性练习
如图所示,向试管中的水加入下列某物后,U形管中原来水平的红墨水液面出现了右高左低的水位差,则该物质极可能(
)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硝酸铵
D.活性炭
A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3mL水,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mL~3mL汽油,再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
不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
实验现象纪录
溶质
溶剂
现象
碘
水
碘
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
汽油
几乎不溶(溶液略显棕黄色)
溶解,溶液紫色
溶解,溶液棕色
几乎不溶
小结:
1.汽油能像水一样溶解其他物质。
2.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是不同的
。
(影响溶解性的内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
乳化作用
思考1:生活中衣物上的油污为什么不能用水洗掉呢?
思考2:为什么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就能洗掉呢?
乳化现象
滴加乳化剂
振
荡
静
置
液体分层
振
荡
静
置
活动天地3-2:观察乳化现象
1、乳化作用
像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的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汽油和洗涤剂都能除去衣物上的油污,二者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2、洗涤剂除油污是_________
3、汽油除油污是_______
溶解作用
乳化作用
应
用:
洗头发(洗发露);洗澡(沐浴露);
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洗洁精);制农药
一种或几种
物质
另一种物质
分散到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形成
溶
液
溶剂
被溶解的物质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溶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水
是
最
常
用
的
溶剂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
a.必须指明一定温度、一定质量的溶剂
b.必须指明是何种溶液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讨论:怎样判断一瓶溶液是否饱和溶液?
向溶液中加少量溶质,看是否溶解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2)直接观察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讨论:怎样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又怎样将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不饱和
溶液
①增加溶质
③改变温度(大多数降低温度)
②蒸发溶剂
②增加溶剂
③改变温度(大多数升高温度)
饱和
溶液
①减少溶质
思考讨论
判断: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
根据质量分数大小将溶液分成浓溶液和稀溶液
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一种溶质,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强调
一种或几种
物质
另一种物质
分散到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形成
溶
液
溶剂
被溶解的物质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溶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水
是
最
常
用
的
溶剂
水中溶解
其他物质形成
溶液后,性质
会发生改变
饱和
不饱和
1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冰水混合体
B.澄清石灰水
C.泥水
D.豆浆
2.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汽水
B.食盐水
C.蒸馏水
D.糖水
3.溶液是一种(
)
A.化合物
B.混合物
C.纯净物
D.无色透明液体
4.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
A.含有溶质和溶剂
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具有无色及透明性
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5.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
)
A.两种物质组成的
B.无色透明的液体
C.加热至沸腾也不分解
D.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
B
C
B
D
D
当堂测试
6.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
)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三者都可以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C.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
D.如果温度不变,溶剂也不蒸发,溶质是不会从
溶液中析出来的
D
D
8.下列状态的物质相互接触,反应速度最快的
是(
)
A.固体与固体
B.固体与液体
C.液体与液体
D.气体与固体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溶液不一定是液体
B.酒精的分子具有亲水性,所以酒精易溶于水
C.溶剂的质量加溶质的质量等于溶液的质量
D.溶剂的体积加溶质的体积等于溶液的体积
C
D
10.
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
蒸发溶剂
B.增加溶质
C.改变温度
D.加速搅拌
D
11.现有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00克,能使该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和(
)
A.蒸发掉20克水后,保持温度为20℃
B.温度不变,加入20克水
C.降低温度到10℃
D.升高温度到30℃
B
D
12.现有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采用什么方法能将其转化为饱和溶液?
13.两支试管中盛装的都是硝酸钾溶液,其中一支为饱和溶液,另一支为不饱和溶液,请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鉴别。
奋斗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较熟悉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的观察以及对溶解过程的微观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溶液的组成。并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及其原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虽然学生对溶解现象并不陌生,但是将溶解这一宏观现象提升到微观角度去理解分析,就显得比较困难。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并会应用溶液的特征对常见的溶液进行判断。
2、通过实验能知道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5、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进行讨论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的研究、观察、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中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2、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五、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前面已接触的液体: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这些颜色各异的液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接收问题信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天地一
并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1:为什么食盐颗粒不见了?
(观察食盐溶解的微观示意动画。)
【小结】构成食盐的微粒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水分子中去,并均一地分散到水
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
提问2:(1)食盐水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这杯食盐水各部分是否一样咸?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看到析出了固体?
【得出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思考,讨论交流
观看幻灯片,理解食盐的溶解
思考,讨论交流
领悟
通过多媒体展示用肉眼不能看见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
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引导归纳总结溶液的特征
通过讨论交流得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
2.稳定性
3.混合物
及时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
组织学生判断练习:
1、水、酒精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它们是溶液吗?为什么?
2、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剩余的溶液变稀了,对吗?为什么?
3、在温度不变,水份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的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吗?为什么?
思考独立完成
自查知识掌握情况
【过渡】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水能溶解很多物质,因此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那么其它物质能不能作为溶剂呢?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活动二。思考小结
1、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水中并不能溶解所有物质。除了水以外,汽油、酒精等物质也可以做溶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应用】
衣服上的油滴用什么洗去?其原理是什么?
思考,回答
学以致用
【提问】食盐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了?
【过渡】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引导学生从酒精溶液、汽水中寻求答案。
【讲解】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及溶液的命名
一般: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但如果有水,不管水多还是水少,水是溶剂。
命名全称:溶质的溶剂溶液;若用水作溶剂的溶液,则叫溶质溶液。
讨论交流得出
【概念】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领悟
建立并掌握溶质、溶剂的概念。
会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认识判断溶液的溶质和溶剂的一般规律。
【练习】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硝酸钾溶液、95ml酒精和5ml水、95ml汽油和5ml植物油[来源]
【补充】俗称:石灰水、盐酸、碘酒三种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独立完成
识记
会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我们这个课题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同学们能根据生活中的实例,淡淡溶液的用途吗?
讨论交流
观看幻灯片,领悟
与生活实际联系,加强理解
在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然而很多物质溶于水时会使溶液产生比较明显的温度变化。
按课本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填写有关表格。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归纳能力。
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页内容。
多媒体演示分析溶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归纳整理知识点:扩散──吸热,水合──放热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阅读
领悟,识记
了解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
【过渡】你家中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
【探究活动四】
1、水+食用油
2、汽油+食用油
3、水+食用油+洗涤剂
振荡后观察现象。
提问: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思考
实验
讨论交流理解
掌握乳化现象
请学生阅读课本多识一点
【讲解】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
阅读,领悟
领悟乳化原理
【提问】1、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思考交流
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溶液,知道了溶液的形成和组成,并且了解了溶液在生活的实际应用,初步认识了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反思,自我检查
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
作业:
(必做)p6 1、2题 p8 1题1、2、3 和2题
(选做)复习巩固本节内容
课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