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 第五单元
16 猫新课导入第1课时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猫写了几个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文章开头、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猫的遭遇为线索。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结尾又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束全文,开拓深意,呼应篇首。研读赏析 品读写第一只猫的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 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作者从“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品读写第二只猫的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等是它的本领。 ②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③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的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品读写第三只猫的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三只猫的“可怜”,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②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教师小结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以真挚的感情描写了养猫带来的生活情趣。文章的主题,也正是通过“我”一系列复杂感情变化的细节描写来不断升华的。课堂练习
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 熟读写第三只猫的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等方面,说说这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 论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第一只猫则是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
论性情,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加活泼。
论地位,第三只猫是若有若无的,大家不大喜欢,不大注意它;第一只猫、第二只猫则是全家的宠物。 (2)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第二只猫是宠物,如果它咬死芙蓉鸟,当然也觉心疼,但会把责任归咎于张婶不小心 ,至于猫呢,还会觉得它越来越能了。 (3)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的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第2课时美点揣摩
形成对比。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第三只猫遭到的冷遇,而这正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进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2)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第一次“我”微笑着看,知道死讯时,“我”感到“酸辛”。第二次,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证实亡失时,“我”也“怅然地,愤恨地”。第三次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后“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直到发现真相,“我心里十分地难过”……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我”感情的变化来不断升华的。语言品鉴 1.阅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到的描写句,并陈述你喜欢它们的理由。 问题一:①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②“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这两处对猫的动作、情态的描写,分别刻画了猫怎样的形象? 第①句用朴素的言语创造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够唤起我们的想象——小猫逗玩的动态、情形栩栩如生。第②句写出了一只在冬天的早晨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的可怜的猫。
问题二:“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难过”一词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痛苦的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问题三: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因此,比起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我”“更难过得多”。 问题四:“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主题、特色归纳
问题一:本文描写的侧重点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我”是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本文侧重描写 “我”造成了猫的不幸遭遇,中心思想正是通过“我”的思想活动不断深化表现出来的:凡事不可主观臆测,妄下断语,否则就难免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问题二: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 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抒发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拓展延伸 讨论:
(1)你在生活和学习中误解过别人没有?发现误解别人之后,心情是怎样的?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错误,特别是伤害他人的那种错误?
(3)学习本文后,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课堂小结 作品借助生动形象的描写,诉说了一个动人心弦的关于猫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的思想感情,揭示了一番做人的道理。我们对作品深层次的感悟,其实就是作品的主题。有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看,对主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布置作业 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请写成200字的片段作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