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电子版教案: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电子版教案: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10-03 12:08:16

文档简介

§5.2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课程重点(内容)
照相机;
2、投影仪;
3、放大镜
★难点——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考点——①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②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具——照相机、投影仪挂图,凸透镜
★过程
一、照相机
1.结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机箱——暗箱
调焦环——前伸或后缩镜头使成像最清晰
光圈——调节通光孔的大小使光线进入适中
快门——调节通光时间(1s,1/2s.1/4s,…)
胶片——光屏
2.自制照相机
3.作用——成
倒立、缩小、实像
4.成像光路图
注意:物距越大,成像越小;
物距越小,成像越大。
二、投影仪
1.结构——灯泡、投影片、镜头(凸透镜)、平面镜、屏幕
2.作用——成
倒立、放大、实像
3.使像变大变清晰——投影仪远离屏幕,镜头要下降(物距变小)。反之。
4.成像光路图
三、放大镜
1.作用——成
正立、放大、虚像
2.放大镜适当远离物体,可成像更大。
3.成像光路图
★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和观察了解了如下内容: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1.手持一个凸透镜在窗户和室内的白墙之间移动,移到某个位置时,窗框外的景物能在墙上形成一个清晰、缩小、倒立的像.
2.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时,有两个位置可以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清晰的像.离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的,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3.在透明的玻璃板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水滴放大镜,用它观察课本,看课本上的字,字就被放大了.
★板书设计
(一)照相机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幻灯机)
投影仪(幻灯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反思:
组合在一起的§5.3(1)
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
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程重点(内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考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具——光具座(全套)
★过程
对6种情形进行探究
★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
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板书设计
★反思:
§5.3(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习题课
★课程重点(内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有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习题
★考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具——
★过程
复习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动态
应用
u→∞
V=
f
一点
测焦距
u﹥2f
2f﹥V﹥f
倒立、缩小、实像
u减小,V增大,像变大
照相机
u
=2f
V=
2f
倒立、等大、实像
测焦距
f﹤u﹤2f
V﹥2f
倒立、放大、实像
u减小,V增大,像变大
投影仪
u﹤f
V﹥
u
正立、放大、虚像
U增大,V增大,像变大
放大镜
u
=
f
不成像
获得平行光
例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光具座上由左相右依次放置
蜡烛

凸透镜

光屏
,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间,应调整
凸透镜

光屏
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和
烛焰
大致在同一高度。
例2、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分别放在图中A、B、C、D、E处,并调整光屏的位置,则:
1.把蜡烛放在
A
点,屏上像最小;
2.把蜡烛放在
D
点,屏上像最大;
3.把蜡烛放在
E
点,屏上不出现像。
例3、照集体像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应如何调节照相机(
C

A.相机向人移近,减小暗箱长度;
B.相机向人移近,增大暗箱长度;
C.相机离人远些,减小暗箱长度;
D.相机向人远些,增大暗箱长度;
例4、如图有一个写有“F”子样的胶片放在投影仪上,
要使屏幕上刚好形成一个清晰的像,应将投影仪
远离

填“远离”或“靠近”
)屏幕,并把透镜向

F
(填“上”或“下”
)移动。
胶片
注意:u
v

u
v

例5、如图是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
杯底立即显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关于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正确的是(D)
A.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
B.可能是在酒面发生镜面反射,在酒中出现了放大的像;
C.可能是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的焦距变大,
使图片在一倍焦距内,从而成放大的虚像。
例6、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景物,若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与无水两种情况,有水时(
C

A.暗箱应略短些,所成的像或会略小些;
B.暗箱应略短些,所成的像或会略大些;
C.暗箱应略长些,所成的像或会略大些;
D.暗箱应略长些,所成的像或会略小些;
注意:
u
v


反之u
v

;暗箱长度即为像距。
例7、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60cm时,移动光屏,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此时屏到凸透镜距离为40cm,试估算透镜焦距的范围?再将烛焰移到离凸透镜40cm处,移动光屏,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则像的性质是什么?
解:①
∵u=60cm﹥2f
∴f﹤30cm

f﹤v﹤2f
20cm﹤f﹤30cm
V=40cm
20cm﹤f﹤40cm

∵20cm﹤f﹤30cm
∴40cm﹤2f﹤60cm
f﹤40cm﹤2f
此时的物距
由于f﹤u﹤2f
这种情况属于投影仪,
所以像的性质为:倒立、放大、实像。
★小结:
★反思:
2.物距——u=2f
像距——V=2f
像的性质——倒立、等大、实像
应用——测焦距
1.物距——u﹥2f
像距——f﹤V﹤2f
像的性质——倒立、缩小、实像
应用——照相机
动态——u减小,V增大,像越大
3.物距——f﹤u﹤2f
像距——V﹥2f
像的性质——倒立、放大、实像
应用——投影仪
动态——u减小,V增大,像越大
4.物距——u=f
不成像
应用——得到平行光
6.物距——u→∞
像距——V
=f
像的性质——一点
应用——测焦距
5.物距——u﹤f
像距——V﹥u
像的性质——正立、放大、虚像
应用——放大镜
动态——u增大,V增大,像越大
E
D
C
A
B
人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5.1
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课程重点(内容)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2、两个基本概念:主光轴;光心;3、透镜对光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考点——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具——凸透镜、凹透镜
★过程
一、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图甲)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图乙)
二、两个基本概念
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2.光心——透镜的中心(通过它的光线方向不变)
三、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
2.凹透镜
例1.A、B是两个口径相同的凸透镜,焦距分别为10cm和20cm,按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的径迹,哪个使光偏折更多?
A:偏折多(因为焦距短)
B:偏折少(因为焦距长)
A
B
例2、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
例3、一玻璃砖,中间有一饼型气泡,一束平行光通过玻璃砖后将变成(
A

A.会聚的
B.发散的
C.平行的
D.无法判断
★小结: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作业——P57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到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反思:
对光线的作用(会聚)
三条特殊光线
对光线的作用(发射)
三条特殊光线§5.5
显微镜和望远镜及其习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程重点(内容)
1、显微镜;2、望远镜;3、透镜及其应用单元知识总结
★难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考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教具——挂图
★过程
一、显微镜
1.结构——镜头两端各有一个透镜组
2.原理图
物镜
目镜
把物放大看
投影仪原理
放大镜原理
两镜成像:
倒、大、实
正、大、虚
总体成像:正立、放大、虚像
3.f目﹥f物
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二、望远镜
1.结构——镜头两端各有一个透镜组
2.原理图
物镜
目镜
把物拿近看
照相机原理
放大镜原理
两镜成像:
倒、小、实
正、大、虚
3.
f目﹤f物
4.
视角放大
口径
参数:如
7×35
放大倍数
例1、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D

A.光线较暗时用大光圈,并用凹面镜对光;
B.观察物体的像一般用左眼,同时要求右眼张开;
C.
欲将物象从视野左上方移到中央,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D.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增多,视野变暗。
例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光屏上已经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像,此时用一块橡皮泥粘住凸透镜中间一小部分,则光屏上所成像(
C

A.像消失了
B.像没有变化
C.像比原来暗了
D.像中间部分看不清了
例3、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保持烛焰和光屏的距离为16cm,把透镜移到距烛焰4m时,屏上刚好得到一个和透镜大小的光斑,则透镜向

移动
4
cm时,屏上看到一个和烛焰等大清晰的像。
★小结:——引导学生小结
显微镜构造:
①物镜
原理
f<u<2f
②目镜
原理
放大镜作用
望远镜构造:
①物镜
原理
u>2f
②目镜
原理
放大镜作用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
[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1.注意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
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睛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
★板书设计
★反思:§5.4
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课程重点(内容)
眼睛
近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及其矫正
明视距离、近点、远点的概念
眼镜度数的计算
★难点——①近视眼及其矫正;②远视眼及其矫正。
★考点——①近视眼及其矫正;②远视眼及其矫正
★教具——挂图
★过程
一、眼睛
眼球——照相机
晶状体和角膜——凸透镜
视网膜——光屏
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看清远物
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看清近物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1.原因:
2.结果: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
3.矫正:佩戴凹透镜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1.原因:
2.结果: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
3.矫正:佩戴凸透镜
四、几个概念
1.明视距离:正常人眼25cm
近视
正常
远视
2.近点:
u1

u

u2
3.远点:
u3



4.眼睛度数(C):C=100
=100
★小结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组成.
2.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
1.甲图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是正确的.
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应成为平行光,而乙图的光线向外发散,是错误的.
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应发散,而丙图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向主光轴靠近成为平行光.
丁图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是错误的.
2.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度数深的眼镜镜面弯曲得较多,度数浅的眼睛镜片相对较平.
3.让学生们各自测出自己眼睛的近点并且相互比较,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是不同的.近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短,而远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长.
4.+300度是远视镜片,-200度是近视镜片.焦度是3
m-1,焦距是3
m,眼镜度数越深,说明眼镜镜片焦距越短.
★板书设计
近视眼:凹透镜
远视眼:凸透镜
★反思:
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过强
眼睛在前后方向过长(先天原因)
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过弱
眼睛在前后方向过短(先天原因)
凸透镜的度数是正的“+”
凹透镜的度数是负的“-”